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区域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区域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讨中西部发展滞后的原因,寻求突破点,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特指承担具有国家意义的经济功能的中心城市,可以是全国经济中心,也可以是国家行业中心。

一、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滞后是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缓慢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现状

1、加大了内陆地区的开发,但区域间绝对差距依然在拉大

1999年后,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发展速度趋于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人均GDP差距看,1978年、2000年、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西部的1.8倍、2.4倍和2.4倍,同期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是203元、7120元和18253元,呈扩大的趋势。从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GDP来看,上海的最高为82560元,贵州的最低为13452元,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

2、国土开发加快了向内陆方向拓展,但进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开发的同时也注重内陆地区的开发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打造包括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昌九工业走廊、呼包鄂经济区等在内的若干内陆型重点地区。但到目前为止,几十年来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陆地区的城市群却发展缓慢。2010年内陆地区的城市群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为成渝城市群,但其GDP仅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24%、41%和42%;从集聚水平来看,内陆地区城市群人均GDP和地均GDP最高的均为中原城市群,但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仅不到长三角、珠三角的1/3,地均GDP也仅分别为长三角的30%、珠三角的27%,甚至关中—天水人均产出水平和地均产出水平均不到长三角、珠三角的10%。

与此同时,我国对国土空间的开发轴线进行了战略部署,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打造沿海发展轴、长江通道发展轴、京广京哈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建设包昆通道发展轴。在这些发展轴带中,长江轴线、沿海轴线和京广—京哈轴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这三大轴线人口占全国的4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3%,而覆盖广大内陆地区的陇海兰新发展轴、包昆发展轴集聚的人口、GDP明显要低于长江、沿海、京广京哈等三条轴线,在全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力也要明显弱于“三轴”①。

3、推进了区域产业转移,但东西部核心-边缘结构仍在强化

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和沿海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明显加快,但难以改变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业已形成的区际产业垂直分工格局,即中西部为东部地区提供原材料,东部地区生产加工制成品。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西部地区近年来产值占全国产值比重提高最快的行业集中于能矿开采业,现代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变化不大。2009年,西部地区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3%,而资源加工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14.6%。西部地区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4%、28.9%和79.4%,但加工型产业电力和热力行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9.2%,石化行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8%。区域间的产业垂直分工是较为低级的分工形式,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东西部的核心—边缘结构,使西部地区处于对东部地区的依附地位而导致落后局面难以改变。

(二)区域结构调整缓慢关键在于中西部中心城市不强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振兴都离不开一个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②,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离开龙头城市来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振兴几乎是不现实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目前虽然已经初步成长起来了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经济发展高地,但缺乏类似于沿海地区的上海、广州、北京、深圳那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巨型增长极。根据2011年我国城市GDP的排名,前5位城市没有一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前30位城市中仅有8个城市在中西部地区,不到30%,仅占中西部城市总数的2.3%;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有10个省、中部地区6个省份有2个省没有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前50强③。目前,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向内陆地区拓展缓慢,内陆地区的发展轴带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的关键是轴带上的中心城市支撑力不足;我国东西部产业垂直分工所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得不到改变,其核心是中西部中心城市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与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缓慢,其核心也是城市群、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实力偏弱、功能不够强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城市群、都市圈难以真正形成。内陆城市群、都市圈得不到有效发展壮大,就难以引领中西部地区振兴发展,我国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很难得到实质性进展。

二、国家经济功能过于集中于东部是中西部中心城市不强的重要原因

功能是中心城市的内涵,也是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探讨我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这里以某城市承担的国家经济功能④分析为切入点,并与同是“国土大国、经济大国”的美国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我国行业第一、二中心城市分布与美国的对比

在我国17个行业中,16个行业的第一中心是北京,11个行业的第二中心是上海。承担行业第一中心或第二中心功能的城市共6个,其中除了成都外,其他5个城市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

然而在美国,22个行业中有19个都市区承担着第一或第二中心的功能,行业第一中心的11个都市区较均衡地分布在美国的东、中、西、南、北等不同区域。行业第二中心分散在14个都市区,也均衡分布在美国的东、中、西、南、北等不同区域。

(二)承担国家经济功能超1%的城市分布与美国的对比

在我国,承担国家经济功能份额达到1%以上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4个城市,且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其承担的国家经济功能达到28%;而在美国,承担国家经济功能之和达到1%以上的都市区有9个,承担的国家经济功能之和为27%,且均衡分布在美国的东、中、西、南、北等不同区域。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国家经济功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国家经济功能在东部地区过度集中,这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

以上表明,美国把国家经济功能和行业中心的建设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国家的不同区域,且分布在尽量多的中心城市,这既能有效地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拥有的人口总量是美国的好几倍,本应该把国家经济功能和行业中心分散到更多的城市,更均衡地分布在东、中、西不同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把过多的国家经济功能和行业中心分配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东部发达城市,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就难以得到有效跨越。

三、推进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统筹布局,有选择地在中西部建设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结构调整突破口

结合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适应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向内陆地区推进的新形势,统筹布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密集的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成渝地区等区域选择几个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根据区域发展一般规律,中心城市是在这一阶段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内陆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我国加快区域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二)分散东部城市的国家经济功能,把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成国家重要行业中心

在国家经济功能配置和重大产业项目安排上向中西部重要城市倾斜。通过采取倾斜性政策,分散东部城市的国家经济功能,将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国家某行业中心。例如,西安航天航空产业基础好,可以考虑建设成为国家的航空航天和飞机制造中心,这需要国家的扶持。否则,在现阶段,单靠市场机制西安竞争不过东部城市,而且,从短期利益看,在上海、天津可能更有利。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在西安建设国家航空航天和飞机制造中心更有利于西部地区长期的发展,更符合我国长期利益。

(三)面向未来,支持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朝阳产业

面对未来,城市的竞争无疑是城市朝阳产业的竞争。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化比较优势为综合优势,创造条件,突破常规,加快培育发展朝阳产业,抢占产业的高端环节,使之加快成为能与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媲美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带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单靠市场机制,中西部城市的朝阳产业很难发展壮大并成为国家的产业中心。为此,需要国家在统筹全国区域布局时加大对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扶持力度,在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为这些城市培育竞争优势、发展朝阳产业创造条件。

注: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

②江曼奇,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再认识,城市研究,2005(3)

③数据来自于2012年各省统计公报

④所谓某城市国家经济功能,指某一城市的某一产业功能在国家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