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不爱我妈妈”我该怎么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我们还是一个胚胎开始,就与母亲的距离更近。280天的孕育过程是铭刻在灵魂深处最原始的记忆。在我们脱离子宫的那一刻,意味着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以“我”的身份来到世界。但有多少人在成年后还依然停留在心理断乳期?那根爱的脐带成了最无奈的束缚与羁绊。身为“女儿”,我们常常不能成为一个“女人”――与同事、与朋友、与丈夫、与孩子的沟通模式,无一不是原生家庭中母女沟通模式的翻版。而假如,“我不爱我妈妈”――我们并不接受妈妈身上的一切,与妈妈的互动并不和谐美好,今生今世,我们还有真正触摸到幸福的可能吗?我们该如何越过这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沟壑?
真实故事1
我的妈妈很羸弱
女儿:35+ 摩羯座 网站主编
妈妈:70+ 天蝎座 大学图书馆职员
她从小就被严苛的家庭条规所束缚,看似在成年后自己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摆脱了妈妈的影响,然而在幼年所积压的对家庭条规的不满并没有随着逃离家庭真正开始自己的人生而烟消云散,与母亲的关系陷入“既有心疼却又始终不知道怎么才能放开心怀爱她”的矛盾之中……
我妈妈一直身体不好。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每天都在听她抱怨哪儿不舒服,各种稀奇古怪的药更是每天一大把地往嘴里塞。可是你让她锻炼一下身体,注意一下饮食健康,就好像你故意找她麻烦似的,所以她现在身体非常不好,眼睛接近失明。由于大量吃激素很容易骨折,我感觉她有点“故意”。除了看着她受苦,包括我爸,没有人能改变她分毫。
是的,我妈妈一生都不快乐。她曾经是长相清秀的“”前毕业的本科生,后来,因为她和我爸爸在同一所大学工作,爸爸觉得妈妈在他领导下的系里执教“不太好”,主张很受学生欢迎的妈妈调到校图书馆去,她遵从了。
我妈从小给我的教诲就是听话:要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同学欺负你就告诉老师……显然她就是这样长大的。考大学时我明明可以到外地上更好的大学,她和爸爸却非要我留在身边,她找到学校,从寄宿学生名册上把我的名字撕了下来,安排我住家里走读。那时开始有男孩子追求我,妈妈特别不开心,甚至是愤怒,觉得“有很多男人追=不要脸”。那时学校里流行跳交谊舞,她觉得不是好女孩该干的事儿,我每次去都偷偷摸摸,一旦被我爸妈知道了,肯定是一顿数落,甚至谩骂。
刚进青春期,我妈就愁眉苦脸地告诫我:“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他们都只是想和你‘那个’。”这让我觉得性不能启齿,心里对男性始终存有芥蒂,无法全身心开放式恋爱,可耻地晚熟着,走过很多弯路。我的初恋就是在她的粗涉下夭折的。当时她和我爸一起挑剔我的初恋男友出身不好、长得难看、成绩平平等等。记得有一次,我和那个男孩子一起主持学校的节目,我爸妈黑着脸去了现场,警告我不能和他在一起。如果我告诉她,现在人家已经是银行副行长了,估计她心里又会不平吧。
直到2001年我执意离开家乡到北京来,才真正开始我的人生。也直到近两三年,我才可以脱离妈妈的影响,和男性建立起相对健康的关系。其实我妈挺善良,但是她几乎和所有身边的人关系都有问题。结婚生子后,我体会到做妈妈的不易,现在很想心疼她,可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放开心怀爱她。我常常想:如果我和这个生我养我、有最亲密血缘的人都达不成良好的关系,那我和其他的一切人达成的好的关系是否都是虚幻泡影?
Hers专家解析
当内心缺少有效处理情绪的能力时,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抱怨
家庭条规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信念和生活行为
心理学中的萨提亚流派认为,每个家庭都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家庭条规,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界定成员在家庭中充当的角色。有些条规是明确而公开的,例如日常作息饮食起居的习惯。但有些是很隐晦的,如:“小孩子就要听话!”“与异往得有分寸!”但是,因为缺乏很清楚的界定,以致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期望都不一样,容易造成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倘若这些条规倾向非人性化、绝对化、自相矛盾,就会对家庭成员中对此项条规不认同的人造成压力,影响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家人的想法,以及自己与家人和社会的关系。
对于孩子的控制和管理其实也是母亲的自我管理
在大多数母亲眼中,无论怀孕还是孩子已成人,孩子永远都是从属于母亲的,属于母亲私有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结。所以,对于孩子的控制和管理其实也是母亲的自我管理。
很多母亲不希望孩子距离自己太远,其实并不是女儿离不开妈妈,相反,更多的是妈妈离不开女儿。母亲十分依恋与女儿之间形成的某种关系,因为这位母亲只有面对女儿时才能够真正完成自己权威体验。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无力时,必然会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完成自我的心理认同。
这位看似“羸弱”的母亲,无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控制,还是对女儿事无巨细的管理和把控,都显得过于强势。如果与周围除了强权以外的其他人也用这种方式相处,那一定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间接的结果就是对女儿更加严格控制和管理。
如果我们不能停止怨恨,那么,伤害也不会停止
如今女儿已经成年,即便是母亲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也不可能再过一次童年,所以让母亲改正错误的教育方式意义并不大。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有很强的血亲意识,一个怨恨自己亲生父亲或者母亲的人,内心一定不会平静,自然也很难得到幸福。而当我们真正能够包容的时候,过去的伤害将变得没有任何杀伤力。
虽然已为人母,但是从女儿对母亲的描述当中还能感受到青春期遗留下来的对母亲的很多不满。当我们的内心缺少有效处理情绪的能力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抱怨,但是这对于改善事实没有任何帮助。最节能的行为是去面对和处理与母亲之间的问题。
女儿对现在的工作和收入还有家庭是否满意?在她的内心是否认为:如果当年母亲不是那样对待自己,自己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很多?很多人都会用这种他人或者客观归因的方式想问题,而非自身归因。就是认为没有实现预期完全是由于他人的原因,忽略了相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阻碍。
如果女儿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状况,那更多关注的应该是现在和将来。那些成长道路上的“磨难”,也许正是成就你的现在的“九九八十一难”――这样看来,路过的都只是风景,心情也会释然了。
如果当年母亲不是那样对待自己,自己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很多?很多人都会用这种他人或者客观归因的方式想问题,而非自身归因。
真实故事2
我的妈妈很完美
女儿:25+ 狮子座 时尚行业
妈妈:50+ 天蝎座 工会主席
母亲的“完美”是她的一双“红舞鞋”,让她一直跳,永远都停不下来,无论是出于抗争(职业的选择)还是顺从(择偶的标准),自己跳的舞曲都是母亲选好的,母亲完美强大的形象,像是一个自己永远都无法逃脱的梦魇……
妈妈是我们那座城市一个大单位的工会主席,她的办事风格、她的文采、她的口才,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偶像的位置。
妈妈就像一只强悍有力的母鹰,把我保护得很好。因为妈妈的能干,给了我很好的物质生活。我12岁开始念昂贵的私立学校,可情感上一直有种孤独感。小时候我特别害怕死亡、怕鬼,晚上如果是一个人呆在宿舍里,就必须得用被子蒙住头,可是等到周末回家的时候,却会抗拒和妈妈睡一张床,仿佛是想以身体的独立作为象征,从某一个强大的力量中把自己择出来,那种感觉,特别疏离。
因为害怕孤独,我一直在努力地结交着朋友,这也造就了我的情感模式:和朋友在一起可以亲密无间,怎么样都行,可是到了亲人身边却往往很沉默、看上去也很冷漠。我知道我心里对妈妈有说不出口的爱,看到她累、她受到伤害会很心疼,但这种关切从来说不出口,只能代之以独自默默流泪。
从小我是个特别乖的孩子,也有过反叛的情绪,但从来都是放在内心。我在中学时有过早恋,但一切都是瞒着妈妈悄悄进行,不管发生了什么,在妈妈面前都装作波澜不惊,也从没有影响到学习成绩。我还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当我成绩不好的时候,会在妈妈的责骂到来之前自己先痛哭失声。
大学期间我曾谈过纯粹的恋爱,我爱过流浪歌手、爱过有家室的男人,如果只是恋爱、只是浪漫无所谓,但结婚、带回家就不可以。我要带回家的男人,是要与之共度终生的伴侣,普通的男人绝对入不了妈妈的法眼。妈妈喜欢的女婿应该就是时下的“高帅富”标准吧。她觉得我理所当然嫁得好,因为她曾经付出过许多钱许多精力来培养我,将来那个男人也应该以同样的标准照顾我、照顾她。妈妈一直以她强势的思维去指导我升学、工作以及遴选男人,可被指导的时间久了,我也会觉得这些思想和标准是我自己本身的。
为了心目中的完美,我一直拼命要做到最好,我拼命减肥、努力工作,却也在暗中对抗:小时候姨妈们说我审美眼光土,长大了我便故意去做一个和时尚息息相关的职业,让她们知道我可以成长得比她们想象中的更好。
在这种乖巧和倔强的矛盾中成长起来的我,一方面是外人眼里的“优秀”和“自信”,另一方面却是骨子里被掩饰得很好的自卑。因为妈妈太完美了,我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担心不够好。我很缺乏安全感,却想找一段什么都完美的爱情,做过一些尝试,消耗了情感的能量,可到现在还是孤独一个人。但我知道自己不会降低标准,因为妈妈也不会允许我降低标准――那么就这样走下去吧,也许命运会在前方为我安排一个出口?
Hers专家解析
不断地外求,就会忽略自己的内在资源与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对自己是否完美的担心,在最底层的生命力始终无法全然绽放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很大部分的内在世界藏在更深层次的内心,不为人所见,就像冰山。如左图:
这个故事中的母亲一直以强势的思维去指导女儿的人生,以至于被指导的时间久了,女儿也会觉得这些思想和标准是她自己本身的。这里女儿冰山中的观点层似乎与母亲的观点层发生了重合,但女儿的这种默认不会转化成母女间的默契,因为女儿的冰山似乎是被母亲强大的冰山笼罩之下的沉睡的 “火山”,这座“火山”的渴望层面缺失,连同期待层未被满足的期待一起被压抑。因为对自己是否完美的担心,在最底层的生命力始终无法全然绽放,表现出来的缺乏安全感的感受,在一贯讨好母亲的应对姿态中久久得不到释放。
完全复制母亲的思维方式,导致心理停留在幼时
事实上,女儿表面虽已长大成人,但她的心理依旧停留在幼时的小女孩的状态,一直是那个外表乖巧内心叛逆、不断伸手向母亲索要认同的小女孩。因为女儿还没有联结到自己的生命力,不能给自己卡在冰山渴望层面的“被认同”,似乎只有通过母亲的肯定才能满足,而老师、领导的肯定都无法满足女儿内心的渴求。
母亲是如此完美,一个家庭当中再出现一个“完美”的家庭成员概率是极低的。女儿已经复制了一套母亲的思维方式在自己的头脑当中,这是令女儿感到纠结和矛盾的主要来源:完美和自卑同时存在!
作为孩子,更在意的是妈妈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方式
女儿把母亲形容为一只强悍有力的老鹰――儿时大家都玩过的一个游戏,叫作“老鹰捉小鸡”,母鸡张开双翅保护自己的孩子防止被老鹰捉去。那么,为什么没有一种游戏叫作“捉小鹰”?其一,鹰这种动物足够强大有力,所以没有直接能威胁到它们的敌人;其二,我们很难看到也很难想象到老鹰妈妈对孩子的保护和照顾,在大家的印象中鹰是冰冷的非情感性动物,不太符合人们头脑中对母亲的形象的理解。而母鸡不强大,我们还是很愿意去扮演它的孩子,被一个不太强大的妈妈保护。
作为孩子,并不在乎妈妈本身有多强大多厉害,那是她的社会评价的部分;我们在意的是妈妈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这才是孩子对母亲的评价方式。女儿对母亲的理解是一只“老鹰”,从中能够看到与母亲的情感交流是受限的。然而,女儿也沿袭了母亲的方式,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可是女儿越是对母亲疏离,母亲越是要装作强大,母女关系就此越来越远。
作为孩子,并不在乎妈妈本身有多强大多厉害,那是她的社会评价的部分;我们在意的是妈妈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这才是孩子对母亲的评价方式。
真实故事3
我的妈妈很无私
很多家长其实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服务孩子,而没有完全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真正的需要。这样只能距离“孩子的真正需求”越来越远,从而与孩子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和妈妈的感情是我一生中最为深度纠结的一份感情,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段和男人的感情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毫无疑问妈妈是爱我的,不夸张地说,她任何一秒钟都随时可以为我付出生命、赴汤蹈火。她不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而是把一切好的全部留给我。在我幼年时期还处于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如果有1份稀罕的食品,我吃1份,如果有5份,那么妈妈就要求我连续5天,每天吃1份,她一口也不会碰,假使我不肯吃,妈妈会不高兴。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为我置办昂贵的首饰,但实际上,我是一个很不喜欢首饰、更讨厌首饰带来的束缚感的女人。这些也象征了我和母亲之间的情感模式:她努力地、倾其所有地给,但她给的恰好常常不是我所想要的。我印象较深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小时候,妈妈曾托人从国外带回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是我小时候是顽皮的男孩性格,不想穿裙子,妈妈生气得一个星期不理我,最终以她“胜利”地逼迫我穿上裙子而告终。另一件事是我生了孩子做了母亲后,妈妈认为所有的月嫂都靠不住,必须我和她两个人事必躬亲地照顾孩子她才放心。我产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难免有很多火气,妈妈也是,而且我俩在照顾孩子的细节方面也有很多分歧,所以我俩一直吵到孩子4个月,妈妈离开改由我婆婆帮忙照顾孩子为止。
和妈妈的关系模式影响到我后来的每一段亲密关系。也许是妈妈对我付出太多,我会觉得真心实意的爱就是倾其所有地为对方付出,这使我对亲密关系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我认为这种付出应该是双向的,其实有些过于裸视相见的关系只适合于血亲之间,爱情如此则太沉重。再加上虽然妈妈从不对我施与暴力,但争吵之后她常常以漫长的冷战作为她表达不满的方式,这使我成为一个对冷暴力极其敏感的人。面对别人稍微的、也许并不出于故意的冷淡,我都会下意识地焦虑,虽然理性明白这种焦虑既没道理也没必要,却不知如何摆脱。
最重要的影响是:我虽然是一个相当自立的女人,但容易被那种在一个环境中说了算、控制一切的男人吸引。而恰好我本身也常常对这类男性较具吸引力,也许是因为我潜意识当中有种取悦控制欲强的人的本能吧。不过问题是,这一类男人其实并不适合我,因为只要一从最初的相互吸引阶段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中,我就很容易滑向挑剔、任性,并像妈妈一样希望去把控这段关系。虽然我平时面对朋友和同伴绝不是一个控制欲强的人,理智也告诉我不应该在亲密关系、尤其是和这种控制欲强的男人的亲密关系中争夺上风,可是却不知不觉总犯这种错误。这使我非常困惑,我常想是否能有一些方法,让我告别这些情感关系中的难题,也使我和妈妈之间不再“相爱容易相处难”呢?
Hers专家解析
健康家庭特性之一――
所有家庭成员都接纳彼此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当母爱成为女儿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萨提亚家庭重塑工具之一的“影响力车轮”,形象地展示了每一位在我们童年和成人阶段给过我们情感或物质支持的人物,而我们也会以某种方式对自己所得到的进行反馈。同样,我们还会对这些人彼此之间的交往做出反应。
当这位女儿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心,环绕在四周的圆环内写上对自己有过深刻影响的人物的名字――就像一个带着辐条的车轮,辐条的线条越粗代表关系越亲密,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幼年时母亲所给予的情感或是物质的支持无疑是丰厚的,以至于这份爱厚重到女儿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才能对这种支持进行回馈。这份爱慢慢成为女儿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而使女儿在违背母亲意愿时愧疚自责,一面对自己没能做好母亲的好女儿而自责,一面又对母亲的做法与安排心存抵触,对母亲所有的不满被压抑在对母亲无条件的爱中妥协。
爱是双向的满足,要以对方接受的方式给予才会圆满
这位母亲把自己喜欢的误认为是女儿喜欢和需要的,于是她会在女儿三四岁时为其置办首饰。首饰是女儿自己想要的吗?必然不是,青春期的女孩才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衣着,这位妈妈更像是借女儿来满足自己。她更像是要成为一个社会标准或者自己眼中的“好妈妈”才这样做,而不是努力想要成为女儿心目中的好妈妈。所以,当女儿拒绝接受这种给予时,母亲就会选择用女儿最敏感的冷漠方式当做惩罚,因为使用身体暴力就会破坏大众标准中“好妈妈”的形象。
而孩子不必付出便能够得到母亲倾其所有全部的爱――太轻易地得到,幸福度就会降低。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不是一方付出就算爱,还需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并且还得让对方肯接受才行。中国家长舐犊之情真是叫人心酸、心疼又心寒。其实并非孩子无情,而是因为家长实在太“无私”了,什么都想给孩子,又搞不清楚孩子需要什么,索性就选个最贵的,难怪有那么多孩子拥有了太多物质财富还会觉得缺爱。
和母亲相处互动的模式影响亲密关系模式
由于对和母亲相处互动的模式非常熟悉,当熟悉的情景被唤醒时,童年被安插在潜意识中那种取悦控制欲强的人的本能也随之苏醒,在亲密关系中沿袭与母亲相处互动的模式,发生了角色的混乱,在最初的相互吸引阶段,“我”扮演着幼时女儿的角色,取悦着身边扮演母亲角色的男,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中,潜意识中的自己也随之长大。
这都源于内心对自由与真正独立的渴望,与母亲旧有的模式中自我独立自由的渴望未被满足,而在另一种亲密关系中寻求满足,以获得代偿和证明自己的强大。母亲看似无条件的爱却是以剥夺女儿自我决定的权利为代价的,那些不断给予的外在的东西替代了内心的成长,女儿被外在的东西所困扰,从不倾听自己的内心,而依附于母亲的意识。女儿先要懂得自己和母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才能站起来看到母亲冰山中渴望层面的需要被尊重,也才能和自己的生命力联结,做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以成人的方式给予母亲认可与尊重,放弃以往与母亲互动的旧有的熟悉模式,转而选择更舒适健康的新模式,让自我的生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
女儿先要懂得自己和母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才能站起来看到母亲冰山中渴望层面的需要被尊重。
真实故事4
我的妈妈很强势
女儿:30+ 射手座 外企职员
妈妈:60+ 双子座 五星级酒店总裁
母亲的关注点永远停留在女儿做得不足的地方,而女儿的注意力则被母亲的指责牢牢抓住,以至于母亲看不到女儿的付出与优秀,女儿得不到母亲的肯定与认同……
妈妈的性格应该是受了职业的影响,控制欲特别强、要求严苛到吹毛求疵的程度。
妈妈从不忍受别人对她说不,小到她炒了一盘菜,如果我们说有点咸了,她马上会沉下脸驳斥:“我尝了正好。”大到我们下一代买房、工作、结婚,也得“参考”她的意见,而所谓“参考”的定义是:必须100%听我的。
我谈恋爱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那时觉得自己已经成年,没多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太幼稚了。因为我当时在外地,妈妈担心我受骗、担心我把握不住自己、担心影响学业前途……总之就是各种担心,对我提了无数问题、说了许多难以接受的话,我被她逼迫到最后已经有点崩溃,索性就不理会她了。后来爸爸专门到学校去见了我的男友,又找到相熟的老师了解情况,最后在爸爸的两边劝说下,我和妈妈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缓和了关系。
妈妈就像一盆水,如果满了就必须倒一倒。我没有太好的办法,只有沉默、不顶嘴,可是这样她仍然不满意,她觉得我必须回应,不然她吵得不过瘾,就好像一记重拳打到棉花上。她稍微一激动就嚷嚷,嗓门特别大。我有时劝她这样会伤身,可是她说改不了。经过多年,仍不很愉快,结局也令人沮丧。我索性在言语上都顺着妈妈,她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吧,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了恋爱时的教训,到工作时我就成熟了很多。我换工作挺多的,但我从来都不告诉妈妈,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提前告诉她,除了让她更心烦、更操心、各种联想、对我频频提些必须“参考”的意见以至于我们双方都几近抓狂之外,没有任何益处。后来,我索性等到换过工作而且稳定了之后再告诉她,给她一个既成事实,彼此都省了许多口舌。
这两年妈妈在北京帮我看孩子,我尽量每年安排一次全家旅游。为了让大家游玩得开心舒适,我和老公要上网做很多功课。可是妈妈大概因为从前是做旅游相关职业的,要求很高,无论我怎么安排,她都能挑出毛病。我想她应该不是故意的,可是我冤啊,论安排旅游的职业素质我大概是比不过她那种专业人士,可是我有一颗红彤彤的心啊,我多么希望得到她的肯定啊!
我特别羡慕那些母女关系特别像闺密的类型,一起玩乐、互送小礼物,大家都很开心。我知道有些老人会特别愿意了解年轻人关注的事:上上微博、唱唱歌、用摄像头拍拍照、组团穷游什么的,过过年轻人的生活,他们自己心态也能更年轻!但我妈妈……貌似强势了大半辈子,她真的快乐吗?
Hers专家解析
母亲的存在即是值得被
尊重与爱的,
这与母亲的能力无关
母亲的强势更像是一种强烈需要被认同
这位母亲的强势更像是一种强烈需要被认同,并不是因真正强大而强势。相反,这位母亲的内心也许非常脆弱,只是用伪装出来的“强大”外表来掩盖住那份脆弱。她害怕被否定,害怕被拒绝,所以才会要求处处都要做主,每件事都要听她的“参考意见”。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我们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故事中的母亲在沟通的姿态上采取的指责成分较多,而女儿则是讨好和打岔(逃避)。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她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原因,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她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她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心,还常被人误解。
女儿的内心一直渴望的是母亲的认同和肯定,而处在指责状态下的母亲和徘徊在讨好与打岔之间的女儿却根本不在一个爱的频道中,做不到一致性的沟通与表达。其实母亲的指责源于自我冰山的渴望被尊重与认同,母亲强大指责的背后是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而女儿讨好的背后真正的意义是渴望被关注、被爱和安全感。指责的人其实内心很孤独,母亲通过不断的指责,以伤害女儿和与他人的关系来换取他人的重视,获取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如果女儿能看到母亲内心深处的孤独,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尊重与爱――母亲的存在即是值得被尊重与爱的,这与母亲的能力无关,那么在母女双方一致性的沟通下母亲会慢慢放下“高标准严要求”的指责的手。
如果女儿能看到母亲内心深处的孤独,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尊重与爱,那么,母亲会慢慢放下“高标准严要求”的指责的手。
不必纠结于母亲指责的内容
作为女儿,能做到“听母亲说不要听母亲话”是一种境界。就是必须要听她说,却不必纠结于她所说的内容。作为母亲想要帮助女儿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她期待的结果就是孩子过得好。没有按照她的想法去行事的情况下,也一样能得到很好的结果,母亲自然也会高兴。当女儿真的能处理得很好的时候,也别忘记称赞妈妈几句,让妈妈觉得这是自己教导出的结果,这样妈妈的约束会随之越来越少――放手的前提是对方值得自己放手。
另外,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和她成长的年代都有很大关系,那个年代的人大多不肯轻易表达情感,所以不必把得到母亲的表扬才算是对自己的肯定,只要自己觉得还不错就好。
Tips
我该怎么办?
1. 在尊重与爱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健康的母女关系
真正健康的母女关系是女儿人生的助推剂。母亲不必苦心树立“好母亲”榜样,女儿也不必竭力扮演“乖孩子”,而是母亲与女儿作为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平等的位置上达成内在的一致与协调,在尊重的基础上衍生的爱,而不是以爱之名对尊重的践踏,也不是对疏离的爱冠以尊重的借口。
2.家庭条规的修正
家规是否合情合理、有弹性,能否促进个人成长和建立良好自尊,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家庭条规太僵化、非人性化、自相矛盾甚至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正,会成为对母女关系甚至是女儿灵魂缺失的修补与填充。母女应彼此坦诚对家庭条规的理解与期待,让隐晦的家庭条规变得明朗与清晰,以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与冲突。
3.内在冰山的探索
当母女双方试着去探索自己和彼此的“冰山”时,会达成更多的理解与原谅。两座冰山的各个层面的疏通,会重新使两个生命个体建立源于冰山最底层内在生命力的联结。
4. 抱怨是在合理化
我们的不舒服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不舒服找到一些合适的理由,但这些并不一定合理。并不是难过的事情比快乐的多,而是由于我们对不好的事件记忆更加深刻造成的印象。
5. 从内心接纳母亲过往的行为
改变母亲的教育方式很难,用处也不大,所以需要做调整的是我们自己。不能放下怨恨,就不会真正接纳对方。
6.给孩子做榜样
小孩子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去对待别人,如果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与自己保持亲密的母子关系,首先要和自己的母亲相处融洽,给孩子做榜样。
7.完成三度出生
萨提亚认为人有三度出生。第一度出生,是与卵子的结合,激活了生命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力的呈现形式。第二度出生,是我们的身体从母亲的子宫里产出,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者。婴儿为了求生存,需要在某种程度上适应(或讨好)那个系统。第三度出生,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当人们成功地实现整合、找到新的自我意识,就会第三度出生。这个新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觉察和欣赏,觉察和欣赏我们如何管理、理解、滋养和发现作为一个人的奇迹。
Link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的妈妈,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女儿,
请看这里!
1.让女儿知道母亲无条件的爱
告诉女儿,孩子你已经足够好,你无需去做什么来证明你的优秀。你做什么和你这个人不能等同,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你就是谁,不是无数个你做了的行为构成了你。你是谁在你出生的那一刻答案就已揭晓,永不变更。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从出生的那一刻你就拥有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我是你的母亲,不以你做了什么而爱你,我是你的母亲,不以你没做什么而不爱你。你的到来就已经给了我无限的惊喜!
2. 以一种成熟健康的方式与女儿进行一致性的沟通
告诉女儿,妈妈不喜欢你什么样的行为,之所以家里会定立这样的家庭条规是因为什么。孩子你这样做一定有你的道理,妈妈愿意听你说,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的家庭条规是否该做出改变。当然你不想说妈妈也尊重你的意愿……当与孩子做沟通时考虑到“自我、他人、情境”三方因素,而不会因她是我的女儿而忽略她的感受与想法,也不会因此而断言她的渴望与期待。
3.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
孩子想从母亲这里得到什么,也许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母亲,学会透过女儿表面的行为了解她内心真正的渴求,也许只是一个拥抱一句赞扬,少一些指责和不满吧,撕下贴在她身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她不是一个乖女儿,她也不是一个不乖的女儿,她只是我的女儿,仅此而已,她外在表现的行为问题也就是她内心缺失的。
4.鼓励孩子自由地发展
告诉孩子:你是你自己,然后才是我的女儿,你今后将成为怎样的女人,这取决于你自己,且无榜样可言。你要做的是聆听内心的指引,它会把你引领到你真正想去的地方。我能做的是鼓励你去听去看,去表达,去感受,去要求,去冒险。就像萨提亚所倡导的“五种自由”那样: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代表自己去冒险,来代替仅仅选择安全和“不捣乱”。最后,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都将祝福你,因为你,我亲爱的女儿,你成功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5.庆祝
是你的出现成就了我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你是我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荣耀与骄傲,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我们共同庆祝的呢?作为母亲已经见证了女儿的第一度出生,陪伴了女儿的第二度出生,理应给她第三度出生的机会,由她自己决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怎样活,而不是作为母亲的女儿应该怎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