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解读民间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们有很多我们读不懂的文化,那是记载历史的另一个文本。
曾经有一班学生下乡采风,在山西某地的集市上看到有农妇在卖绣花鞋,大家一时兴奋,大呼小叫招呼着同学们来买,几位女同学挑选好、付了钱当即就穿上脚,体验乡土风味的时尚呢!那边厢周围赶集的老乡们则吓愣了神儿——这是民间丧事用的“送老鞋”,城里来的这些女娃胆子大着哩……
传统民间文化解读与现代文化教育传授的解读方式不一样,所以,不仅是研究者、文化工作者和有志于传统文化的青年学生,包括想去做旅游文化的人在内,可能都需要一些解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果自己都没读懂,就把形式表象上的某种元素推出来让全国人民“弘扬”,这种“弘扬”是否能够有深入、长远的生命力,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新文化建设的质量,就会打一个折扣,弄不好,还有可能搞出笑话来。
大家都觉得民间剪纸好,美院的学生也都在说“很漂亮”、“很有意思”、“他们真巧呀”……可是真正肯去下功夫去精读、读懂一张作品的人并不多。当我在课堂上做过某一件作品的欣赏分析之后,他们会说:“真的是这样,我看了很多次怎么没看到呢?”
我开始接触民间美术是1979年,那时候根本谈不上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解读。别致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几乎成为美术家或工艺美术家们迷恋民间美术图样的全部理由,图样以外的一切却视而不见,真正对它进行文化研究的更是几乎为零。比方说,下乡采风的人见到一件边寨少数民族的衣裳,并不关心整套衣裳的形,更不关心穿衣服的人,他一眼就瞄准了衣裳上边那个绣花图案,然后细细地把图案临摹下来,再出个图案集供美术工作者参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民间艺术热”的浪潮中,大家对农村大娘创造的民间艺术的评论几乎全是“栩栩如生”。众口一词的评论者们哪里知道,首先,那些造型不是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根本不是她们追求的造型准则;另外,她们不天真,经过了祖祖辈辈的酝酿,接受了千百年的传承,剪花、绣花是从小开始的人生必修课程,到了春华秋实的季节,她们很成熟;再者,她们不是没有文化,她们的文化只不过和我们现代所采纳的文化方式不同而已,是两种层面的东西。当我们和她们近距离接触时,很快会发现她们有很多我们读不懂的文化,我们看不懂她们的花纹。
她们的花纹其实并不是只有美丽,我们看到的一朵花,实际上是她们鸿篇巨制里的一个“文”。“纹章”二字是指衣服上织绣的花纹,与用笔书写而成的“文章”二字古义相通,古老民间文化的一代代传承者,她们贴在窑洞窗户上的窗花,她们织绣在衣服上的一排排图案,其实都是一行行的文字,是记载历史的另一个文本,要有另一种释读方式才能解读的文本。这些,在农村大娘们眼里,在她们的心中,清楚着哩!
他把那些上了岁数的铁家伙拿出来慢慢磨,磨得闪闪发亮,很多年后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