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相互关系及联动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相互关系及联动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是中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的重要路径。应该说,高校学生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已经在中国高校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以及急剧变迁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已经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众多高校学生问题,这就为给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相互关系联动机制

一、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相互关系

(一)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共同点

1.角色重合性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的知心朋友,其角色定位已向管理、教育与服务等综合角色转变,这与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助人者、支持者、治疗者、沟通者、指导者、咨询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重合性。

2.对象相似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而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中所有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两者的服务对象相似度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包涵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

3.价值关联性

学校社会工作坚信学生都值得尊重,人格地位上是一样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性工作向综合服务转变,传统的管理主义价值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差异

1.专业化与非专业化

高校学生工作者来源广泛且专业各异,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特征凸显,日常工作转变成就事论事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接受-分解-布置”工作的机器,教导、心理问题疏导、职业规划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专业技术严重缺失。

2.能动式与灌输式

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大学生提供建议而非忠告,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帮助对象自己决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而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主义理念,其工作模式多数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侧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客观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面性与片面性

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导致过于注重平均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联动机制初探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缺失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约束的模式,结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忽视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首先,以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其次,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以“政府主义”特征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主要从条例和制度规范上约束学生,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霞塑:从高校学生工作者到高校社会工作者

“建构”概念的实质是强调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关系、社会服务制度及受助对象能力的建构目标和建构功能。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它实际上赋予了高校学生工作一种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涵义。可以说,嵌入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嵌入的目标,服务项目则是建构的平台与载体。转型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对目前学生工作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要帮助高校学生工作建构一种既旧又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及其基础上的高校学生工作支持体系、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建构”具有两重性,分别为“人的建构”和“工作模式建构”两部分,就具体方法来说,笔者认为有一下三个方面:①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②培育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③提高和完善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与知识结构。

(三)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建构:从“矩阵式配备”到“全员化参与”

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拓展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重塑辅导员的角色。但是,改变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工作模式的建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全面实施的。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社工功能建构要从“矩阵式配备”开始。高校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是指把负责学生群体对象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职能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纵横交错地配置,形成网络化管理的配备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对高校辅导员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个性特质和学生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有倾向性地分工。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3]陈瑾良.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5]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