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教园区高校建立战略联盟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教园区高校建立战略联盟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立战略联盟是高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在地域交通、信息交流、学科集群、行政隶属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建立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可促进高教园区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竞争力。文章探讨了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的原则、实施步骤以及具体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介于市场和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形式;从管理学角度看,是两个或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承诺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汇集它们的资源和协调它们的行动(Teece,199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选择。许多地方企业利用集群的优势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竞争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明显的优势。高校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了一定目的或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阳荣威,2005)。目前,我国各地都兴建了高教园区,融入先进设计理念的现代化的校园,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大学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可实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学的管理成本,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董志惠、沈红,2006)。高教园区内高校集群,园区内高校是否可以利用良好的地理优势建立战略联盟,打破高校间的管理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有的高教园区探索高校间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的运行机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园区内高校间的全面合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高教园区管委会的职责也只限于维护高教园区的安全稳定工作和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有关建立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的研究文献也很少见。

一、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的必要性

(一)可促进高校资源共享

高教园区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集约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园区内各高校突破发展空间、实现结构优化的一个新平台。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要通过探索建立园区高校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师资等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机制,构建开放互通的发展格局,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盛昌黎,2005)。目前,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存在资源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有的高校除了全校性的大型集会,平时很少使用大型体育场,投资上千万元的体育场成了摆设,有的高校实验室没有对外开放,实验室内常常积灰很厚;有的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特别是电子图书的使用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建立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各校可以拓宽视野,加强联系,打破信息交流壁垒,有效地树立高教园区整体观念;促进资源使用情况的信息交流,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好地解决资源闲置问题,避免重复建设现象进一步扩大,使国家的教育投入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在高教园区学习生活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交流机会比较少。笔者曾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有74.3%的学生只是偶尔去其他院校,有5.3%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其他高校。而到其他高校的主要原因是去看看老乡或校友,而参加高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学术报告的比例非常小。有的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学生进入。有的学生不出校门,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这种近乎封闭的学习生活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建立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可以加强各校间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组织各种校际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共享各校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大师的学术思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有裨益,建立学生转校学习机制,为部分学生提供再次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机会,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建立。

(三)可提高高校竞争实力

目前,各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工作中,基本上都是依靠高校内部的师资力量,很少共享校外的专业教师资源。由于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致使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法突破。建立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可以加强高校间的学科交流和联系,联盟内高校携手合作,整合力量,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合作申报建设学科点、研究基地(中心),使具有不同优势的高校达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和提高自己的优势特色,提高高校竞争力(宋飞,2008)。这对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二、高教园区高校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

(一)地理交通优势

交通是高校战略联盟实施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联盟内高校师生交往需要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高校同处一个高教园区,地理交通优势显而易见。特别是高教园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高校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占地10.12平方公里,分东区和西区,目前园区内14所高校间有十多条公交路线,交通规划中还将建立高速轻轨,交通十分便利。

(二)信息交流优势

高校战略联盟必须建立在充分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需要充分的信息交流。由于同处一个园区,高校之间相互比较了解,有的学校领导原来在园区内的其他高校工作,对于原所在高校的情况十分了解;有的教职工家庭成员分别在园区内不同高校工作,对两校都很有感情;园区内高校各层次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形成良好的工作交流氛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三)学科集群优势

高教园区聚集多所高校,少则几所,多则十几所,高校集聚形成巨大的学科群、专业群、教师群、学生群,这是战略联盟高校相互合作的基础。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拥有7所本科院校、7所高职高专,全日制在校生11.5万人,专任教师近万名,有本科专业219个、专科专业171个,硕士授权学科78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 1个。虽然高校的层次、专业特点有差异,但在相近学科专业建设中具有很多共同点,通过共享教学资源,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有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建立起良好的友情;有的教师在兄弟院校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生导师,在专业建设、职称评审、科研成果鉴定等多方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高校学科集群对战略联盟的建立十分有利。

(四)行政隶属优势

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高教园区高校一般都隶属于同一个教育主管部门,这有利于促进联盟各种机制的形成,有助于各校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协商,降低管理成本,促进联盟内各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天南模式”(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双方校园相邻,都是教育部所属高校,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就

参与了联盟的协调工作,使得合作项目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跨地区的高校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联盟内部的协调难度会增加,管理成本也会提高,从而制约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如某个跨地区高校战略联盟,在建立初期设想开展全面深入合作,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地区跨度和隶属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仅在单个项目合作进行一些探索,无法开展全面的合作。

三、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的原则和实施步骤

(一)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原则

1 互惠互利。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的建立应该有利于联盟所有高校的发展,通过合作办学,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促进联盟内的每一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校、教师、学生多方面受益,提高园区整体办学水平。

2 平等自愿。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的所有高校具有独立平等的地位,拥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应该自愿加盟,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建立联盟。基于平等自愿原则的战略联盟,才能在共同合作中统一思想,降低协调成本,确保高校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较好地履行权利义务,促进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联盟真正取得实效。

3 安全稳定。保持校园稳定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前提。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的目的是促进高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必须以园区的安全稳定作为基础。如果安全稳定出了问题,一切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且会影响到整个高教园区的正常运行。因此,联盟内的各种运行方案必须经过周密的计划,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园区内有序流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实施步骤

1 从理念认同到实际操作。高教园区高校联盟是对现行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要有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思想。高校联盟意味着高校管理者的视野从高校内部拓展整个园区,从封闭办学到半开放式办学。由于各校间的校园文化差异、管理方法不同,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需要在高校发展理念、职能转变、改革创新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思想,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学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高教园区高校联盟的必要性。通过利用园区内高校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迎接挑战,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只有在办学理念和认识上达成一致,才能在具体操作中减少阻力,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效益。

2 从两校联盟到多校联盟。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可以两校联盟,也可以多校联盟。两校联盟关系比较简单,沟通难度较小。在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建立初期,可以从地理位置相近、优势互补的两所高校合作人手,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合作试验,对操作程序、权利义务、平台创建等方面作一些探索,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可在园区内高校推广,建立多校联盟。

3 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高校战略联盟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方面进行合作,联盟双方或多方经过磨合期后,形成比较规范和稳定的操作程序,再转入较为复杂方面的合作。如通过视频系统让各校共享高水平的专家学术讲座,只要各校开通网络就可以实施,这样的合作虽然相对比较简单,各校合作中,可以测试信息交流平台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通过多次简单项目的合作,可以逐步丰富信息交流平台的内容,也为其他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

4 从单项合作到全面合作。高校战略联盟的目标是高校间开展全面的合作,但全面合作的管理成本较大,需要协调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因此,在建立联盟初期,不宜把合作项目定得过多,应把精力放在单项合作上,及时发现和解决联盟中出现的问题。等单项合作比较成熟时,再全面稳步铺开。

四、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工作机制

(一)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根据校内教学科研情况,确定金工车间、实验设施、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可供校外师生使用的时间表,申请物价部门审核有关资源的收费标准,对于长期共同使用的教学资源可以签订正式使用协议,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可避免重复建设,减轻高校的负担,也可以为国家节省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从高校资源使用的实际出发,鼓励高校资源实行共享,对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于确属共享使用,并通过正式程序确定的教学资源,可作为非产权资源计人高校的办学条件,在高校资源评估中,承认其非产权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转校学习机制

允许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高教园区高校战略联盟内转校学习,由学生最后学习阶段的高校颁发毕业证书,联盟内高校相互承认学生所选修课程的学分,采用弹性学期制,允许学生延长在校学习的时间。通过学生申请、组织考试、综合考查等环节,对申请转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确保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跨校交流学生应考虑高校教学资源的承受限度,各校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确定可接收的学生人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转校学习机制的建立,对高校来说是引进一种竞争机制,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服务工作不到位,转出的学生就会比转入的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声誉。

(三)高教园区战略联盟高校学科合作建设机制

以学科为纽带,在课程、专业、实验室等建设中相互支持,共同提高;通过联合申报建设博士学科点、硕士学科点、重点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搭建学科交流合作平台;聚集力量,组建学科团队,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升研究水平,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持续的合作。通过相互聘任教师,组建学科大组、学科团队,联合建设学科点。学科合作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地方高校的均衡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具有地方特色学科的发展和具有高水平学科团队的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制定政策,鼓励高校整合师资力量,跨校合作建设学科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四)创建科研团队机制

建立科研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促进相互合作机制的形成;通过共享实验设施,加强科研工作联系;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课题,联合攻关,提高研究水平。创建科研团队机制,可以提高研究团队的整体研究水平,有助于出高水平成果,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可以较好地避免单一高校由于科研力量综合实力不足,而无法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高校跨校组建研究团队,合作申报各类研究课题,进一步利用高教园区战略联盟高校综合师资力量,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管理干部交流机制

建立园区高校领导定期交流、中层干部公开招聘、学生辅导员协商交流等机制,促进高校管理干部的交流。干部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短期挂职锻炼,也可以进行人事调动。由于管理干部在高教园区内高校中交流,不必花很多精力考虑干部的住房、子女人学、家属调动等问题,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管理干部流动可以促进高校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沟通,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交融,有助于联盟中各项事务的协调。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高教园区战略联盟的高校开展干部交流任期试点工作,制定干部交流的具体政策,对具有多校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在干部使用上给予一定倾斜政策,以促进干部交流,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六)专业教师交流机制

通过专业进修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参与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通过师资互聘,共享教师资源,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合作实验室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科团队和科研团队更具有紧密性,推动高水平学科的建设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部分教师课时不均的问题。浙江省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工作中,投入专项资金,解决师资互聘工作的有关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后勤服务合作机制

实行后勤服务大宗物品统一采购,降低物品采购成本,建立饮食服务竞争机制,推出特色餐饮,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学生辅导员、心理咨询员与保卫部门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园区的安全稳定,创建平安园区。后勤服务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后勤服务逐步实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