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科学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科学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以下简称“国标头针”)同焦氏头针、朱氏头针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国标头针其实是在祖国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传统针灸与其他头针内容的杂合,这种杂合值得商榷。因为焦氏头针从理论上分析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沿袭焦氏头针大部分内容的国标头针是值得商榷的。

[主题词]头针;针刺疗法/方法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612-04

中图分类号:R 224.2

文献标识码:A

头针是一种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有多种头针方法应用于临床,主要有:焦顺发头针、方云鹏头针、朱明清头针、汤颂延头针、林学俭头针、刘炳权八卦头针、日本山元敏胜新头针、国标头针(取穴以《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为根据的头针,笔者简称为“国标头针”)等。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头穴定位和功能主治上,笔者仅就此2点展开讨论,而对于头针的刺激方法、刺激量和刺激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上述头针中最为盛行的当属焦顺发发明的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区定位头穴的头针法,焦氏头针曾一度成为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内容。后来,由于新版针灸学教材编委的反对,在教材中废焦氏头针而改为现行国标头针。国标头针是在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上制定并通过的。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介绍的头针法即属国标头针,其头穴是根据传统经穴理论来定位的口’。但其头穴的主治作用着实让人费解,也就是说,这些头穴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呢?额中线治疗神志病可以理解为督脉的主治作用;而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分别位于膀胱经、胆经上及胃经内侧0.5寸处,它们为什么分别能治疗上焦、中焦、下焦(肾)的病症,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同样,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等的主治作用从经络理论上也不好解释。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国标头针是在祖国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传统针灸杂合焦氏头针和朱氏头针而“发明”的。现把国标头针同焦氏头针和朱氏头针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国标头针刺激线的定位和主治

(1)额旁1线(见图1)

定位: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

主治:胸部疾病和鼻病等。

(2)额旁2线(见图1)

定位: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

主治:腹部疾病和眼病。

(3)额旁3线(见图1)

定位:在额旁2线的外侧,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萎、、子宫脱垂和眼病等。

(4)顶颞前斜线(见图2)

定位:从顶中线的前神聪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瘫痪。

(5)顶颞后斜线(见图2)

定位: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6)枕上旁线(见图3)

定位: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和近视眼等病。

(7)枕下旁线(见图3)

定位: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线,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玉枕穴向下,沿皮刺2寸。

主治:动作失衡等小脑病症。

(8)顶旁1线(见图4)

定位:在顶中线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

主治:腰腿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症。

(9)颞前线(见图4)

定位: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

主治:头面颈病症,如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症。

(10)颞后线(见图4)

定位:在颞部耳上角,属足少阳胆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穴。

主治:颈项病、耳病和眩晕等。2焦顺发头针穴位定位和主治

(1)胸腔区(见图5)

定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 cm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

(2)胃区(见图5)

定位: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 cm长直线。

主治: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上腹部不适。

(3)生殖区(见图5)

定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 cm长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脱垂等。

(4)运动区(见图6)

定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 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3部,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亦称言语l区。

主治:上部治对侧下肢、躯干瘫痪;中部治对侧上肢瘫痪;下部治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保留语言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5)感觉区(见图6)

定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 cm的平行线即是本区。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3部,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为面感觉区。

主治:上部治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中部治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部治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6)视区(见图7)

定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 cm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 cm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7)平衡区(见图7)

定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 cm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 cm长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

(8)足运感区(见图7)

定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 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 cm长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麻木、疼痛,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3 朱明清头针的定位和主治

(1)颞前带(见图8)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由颔厌至悬厘穴连线两侧各旁开0.5寸带状区域,属足少阳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等。

(2)颞后带(见图8)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直上方,即由天冲穴至角孙穴连线两侧各旁开0.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少阳经和手少阳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

国标头针中的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顶旁2线在其他头针中没有找到与它们在主治作用和定位都相近的刺激区,但与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定位相近的有朱氏头针的额顶带、顶枕带。

4 讨论

首先,从上面的分析和比较中我们发现,国标头针大部分沿袭了焦氏头针的内容,所不同的只是头穴定位采用祖国医学腧穴的定位方法再杂合其他头针内容。试想一种针灸治疗方法体系要借靠两种理论来支撑,这样的体系是否有些不妥呢?这是头针疗法的集大成者抑或是各种方法的简单组合呢?

再者,焦顺发头针理论是否科学呢?①焦顺发发明焦氏头针的启示据说是源于募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原理。那么两者的治疗作用原理在本质上是否一样呢?不一样。孙忠人等嘲认为,头皮针刺不足以使产生的电刺激信号直接穿透高阻抗颅骨。同样,笔者也认为头皮针刺由于局部组织损伤性反应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也不可能穿透颅骨。因此,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来分析,头针治疗的局部作用只限于头皮,对脑内结构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来实现的。②焦氏头针的“治疗区”与大脑皮层功能区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联系呢?不存在特定的联系。头针治疗区有三叉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分布,主理头皮各部的感觉,它们的中枢支均是三叉神经感觉核;它们主要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上位颈部脊髓(颈2~颈4)后角的胶状质,而两者之间有反射联系。孤束核主理内脏的感觉,迷走神经运动核主理内脏的运动,它们之间也有反射联系。孤束核及其下端的连合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其下端上位颈部脊髓后角胶状质的内侧,并与之有节段性联系。此外,三叉神经脊束核还与其他脑神经核有反射联系。因此,针刺头皮“治疗区”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可影响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上位颈部脊髓后角的胶状质,波及孤束核,再传到迷走神经运动核等脑神经核,发出反射,通过各脑神经核,调整头面、胸腹内脏的功能而治愈疾病;这些脏器的功能调整后,也能通过支配它们的内脏传人神经再调整同节段和相邻节段的功能,而治愈四肢和躯干的疾病。针刺头皮“相关区”,可增加脑神经核团之间的反射联系,促进脑细胞的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反射性增加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调节细胞代谢,使病变部位的脑细胞功能恢复,使病变部位得到充分营养致使脑细胞的功能得以恢复和代偿,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改善H]。这样的头针作用机理解释不就是经络整体调节的现代版诠释吗?针刺头皮所引起的刺激在脑神经核团间经多次反射和联系才产生间接的作用,针刺所谓头皮相关区并不能直接刺激相关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因此,头针“治疗区”没有相对特异性,也就是说所谓的头针“运动区”“感觉区”等对大脑皮层的调节是非特异性调节。由此,笔者认为沿袭焦氏头针大部分内容的国标头针是值得商榷的。

另外,临床上所涌现的诸多头针,如果它们疗效果真都如发明者所说的那么显著的话,这一现象本身也说明了所谓头针“治疗区”没有相对特异性,它们的疗效可能都是基于中医经络而起作用的。对于头针相关文献报道,我们都应该带着审慎的眼光来看待。

国标头针其实是按照传统经络理论在头部取穴与其他头针内容的杂合,这种杂合是否科学,应该值得商榷。当国标头针与焦氏头针在新版规划教材中的取舍而引起争议风波时,国标头针的发明者采用经穴透刺来平息这场风波,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非科学的做法。

焦氏头针在教材中被废除,原因诚如魏稼教授所说“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来确定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诸多新穴,显然缺乏实验基础。因此,借靠焦氏头针理论的国标头针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我国著名耳针专家陈巩荪等在所著《耳针研究》中说“耳穴可能纯属一种推理性的,并没有严格的科学实验依据”;另外魏稼教授对耳穴的评价是“对于耳穴这样一种莫须有的假说,国内竟有人确信无疑,真乃针灸学的悲哀。同样,对于现行国标头针来讲,是否也缺乏严格的科学实验依据呢?

早在1998年Cho等利用IMRI技术,观察比较了12例志愿者针刺至阴穴等足太阳膀胱经的末端穴位与采用8 Hz闪烁光直接刺激眼部对枕叶视皮质区的激活作用,发现二者极为相关;而针刺相应穴位旁2~5 cm处则无激活作用。表明针刺穴位可以特异性激活大脑皮质特定功能区域。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来研究针刺作用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来验证国标头针的科学性可能是一种有效手段。另外,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以按传统经络理论针刺头部穴位为对照,通过严密的科学设计,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来比较研究其与焦氏头针之间的疗效差异。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差异,则可说明焦氏头针是纯属个人推理性的臆想,从而可进一步商讨国标头针的科学性;如果有差异,则要重新审度,要么焦氏头针是科学的,要么只有不杂合其他头针理论的传统针灸理论的头针是科学的。总之,沿袭焦氏头针大部分内容的国标头针是值得商榷的。

(收稿日期:2006-12-25,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