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艾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艾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秋季腹泻,小儿 艾灸治疗护理

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位居第2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2岁内的婴幼儿,因发病时间多在秋末初春阶段,所以也称之为“秋季腹泻”,临床以大便稀薄,形如蛋花汤样,次数增多为特点。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足,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不同分为脾虚型、伤食型、风寒型和湿热型。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我们应用艾灸的同时推拿八髂穴、加上辨证施护治疗此类患儿167例,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67例中首诊者69例,经外院或本院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者98例,男92例,女75例;最小婴儿48天,最大儿童4岁,平均年龄2岁;病程1天者54例,2天者67例,3~7天者46例;伴发热者45例,呕吐者67例;大便次数7次以上者63例,4~6次不等者104例,全部病例均有轻、中度脱水症状,但无中毒或重度脱水情况,部分患儿大便镜检有少许白细胞或数量不等的脂肪球;中医辨证:脾虚型84例,食积型45例,风寒型20例,湿热型18例。

2 治疗方法

将中药丁香10g、木香10g、肉桂5g混在一起磨成粉,取少许的药粉用酒或黄酒调成药饼,大小、厚薄同两分钱硬币,在药饼上扎几个小眼,然后敷在肚脐眼上进行温和灸,为防止烫伤患儿,灸一会后换做间接灸,不时的用手触摸脐眼,共灸20~30min;同时沿着骶骨上下推,叫擦八(谬),一般往上推30下,往下推30下,推的过程中,如果皮肤很红了必需停止操作,如果皮肤不红也不能超过60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平均每日排便1次,为成形便,大便常规阴性,症状体征消失;显效:每日排便2次,为软便,镜检无白细胞或脂肪球;好转:次数减少,镜检白细胞和脂肪球同时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3.2 结果167例经治疗1~3次后,痊愈40例,4~5次,痊愈58例,显效43例,好转16例,无效(均为湿热型)10例。总有效率为94%。

4 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18个月,2007年12月19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腹泻4天,每日大便8~10次,曾在外院用西药治疗并补液4天,效果不佳,现患儿神疲、纳差、面色萎黄、哭吵不安、睡着后易惊醒、每日大便5~6次、性质为水样淡黄便,泻后哭吵减轻,舌淡苔薄,中医辨证:腹泻(脾虚湿困,肾气不固)。采取以上方法治疗1次,用苡仁、山药、白扁豆、大枣同煨稀粥,温服其米汤3次,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次日其患儿腹泻次数减为3次,当晚精神好转,未哭吵,再治疗1次以后,大便即已成形,复查大便常规阴性,症状体征消失;共治疗两次痊愈。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出院后随访2个月未复发。

5 讨论及护理体会

5.1 讨论小儿秋季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的范畴,正如《幼幼集成》中日:“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腹泻本因小儿脾胃功能虚弱,再受风寒湿之邪侵入,或过食生冷,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无权,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完谷不化,传导失司而成。

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角层最薄,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敏感度高,局部无皮下脂肪,脐窝正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脐周分布着丰富的微血管,脐下腹膜又有丰富的静脉网,分别回流全身上下腔静脉,网络脾胃、大小肠。因此脐部施灸渗透力强,导热快,药力可直达病所。

《医学入门》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小儿腹泻时脾胃本已失调,服药易加重脾胃负担,药物吸收不佳,效力较差;针灸小儿不易配合;而灸疗温和无痛苦,患儿易接受。药饼中木香味辛,性温香燥,能行气止痛、理气疏肝、健脾消滞;丁香味辛,性温,能理气降逆、温中止痛、暖肾;肉桂味辛甘、性大热,能温肾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艾叶性辛、苦、温,能温经散寒,且艾灸神阙穴具有温补中气、驱散风寒、回阳固脱、补益脾胃、调和理气之功,符合虚证、寒证施灸。推拿八(髂)穴有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之功。

5.2 一般护理及健康教育

5.2.1 及时补液防脱水。用口服补液盐,按医嘱服用。腹泻时不能只喝白开水,否则造成电解质紊乱和严重脱水。

5.2.2 勿滥用抗菌素。实际上小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

5.2.3 不必禁食,多补水分。部分家长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子禁食,这样会加重体内脱水程度。因此,腹泻时不必禁食,应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之类。

5.2.4 告知家属对患儿注意保暖、休息及手卫生的重要性。

5.3 辨证施护

5.3.1 脾虚型:腹泻后用五倍子6g煎水洗,预防红臀的发生。饮食调养对此型病人很重要,采用热食、软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忌用油腻及煎炸不易消化之物,用苡仁、山药、白扁豆、大枣同煨粥服用;汤药宜温服。配合摩腹、揉脐、捏脊等推拿疗法效果更佳。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久泻伤阴引起病变。

5.3.2 伤食型:进食少量米汤,由稀到稠。禁食油腻、多渣饮食,如纤维素多的蔬菜及生冷瓜菜。如伤肉食,用焦山楂煎水服;伤面食,口服神曲冲剂;伤乳食,用炒麦芽煎水口服;腹胀明显,用莱菔子煎水口服。腹胀腹痛;用芒硝炒热装入布袋热敷腹部。并采用揉中脘、摩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2min,手法宜轻)以消食导滞。仔细观察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气味以及体温、舌苔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5.3.3 风寒型: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腹部用热水袋保暖,热水温度50%为宜,以防烫伤。居室注意通风,温度22℃~24℃、湿度50%~60%为宜。饮食宜温热,选食清淡、易消化素食,禁食油腻、生冷瓜果。可给生姜红糖茶饮服以温阳止泻、止痛。汤药宜温服,少量频服。腹痛肠鸣、大便泡沫多者可揉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穴。恶寒发热者可揉劳宫、风池穴各1min~2min以疏风解表。

5.3.4 湿热型: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臀部,擦干后用滑石粉外扑。进食稀饭如绿豆粥、鲜芦根粥等,由少到多。口渴欲饮、尿少等津脱液伤时可饮淡茶、荸荠汁、藕汁等。汤药宜偏凉、少量频服。用鬼针草60g煎水洗足,以清热化湿。如患儿体温在39.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此型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神志、肢温、饮水、小便情况,大便性状、次数及量的变化,防止津液亏损而致伤阴伤阳之证,做好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