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面朝天”也动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简单而又精彩,“素面朝天”也动人?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这里的“活”绝非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教和学高度融洽、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建构这样的语文课堂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用活语文教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氛围 学生思维 语文教材
黄厚江老师曾说:“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他认为简单就是高效益,简单才有生命力。所谓“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简单”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简单而又精彩,“素面朝天”也动人呢?
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这里的“活”绝非表面的热闹,更不是教学表演,而是教和学高度融洽、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建构这样的语文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活跃课堂氛围——重在“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多层次的增强口语训练的力度是必要的!必须将说话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呢?
(一)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敢于说
《教学心理学》一书曾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表扬的心理。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说得好的,表扬他会说;说得差的,表扬他敢说。长此以来,学生的自信得到提升,敢于表达自然不在话下。
(二)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
要想唤醒学生“说”的欲望,提高他们“说”的积极性,我们必须走出文本,走进他们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笔者在执教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猜猜他(她)是谁?让学生学习梁先生抓住人物特征描绘人物形象的手法,也来谈谈你眼中最有特点的人,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兴趣高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而且也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运用课文里的表达方式,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表达的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乐意说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明主、和谐、愉快的环境,用亲切、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可适当开展一些演讲、辩论、朗诵、演课本剧等活动,让学生乐意表达。
二、激活学生思维——重在“疑”
提出疑问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英国学者德波诺曾提出:“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想活动。”可以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留住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一)教师要善于设疑
设计一个好的疑问不仅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将其理解引向深入,并且还能激发创造的火花。
例如,笔者在执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抓住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的“留白”来设计疑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冻死、饿死、穷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疑:1.祥林嫂死的前一天为什么要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2.“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题后为什么心里很觉不安,并且说‘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和祥林嫂的死又有什么关系?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研读教材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有同学甚至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的独特看法,并在文中找出了立论的依据。
(二)引导学生质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给教师建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尝试解决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的才能。
例如杨彬老师在执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该课例获2010年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题目叫《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你们认为有什么问题?”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见解精彩纷呈。
可见,质疑,尤其是质疑权威,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的具体表现,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用活语文教材——重在“博”
语文不是封闭的死水,要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还需要把教材用“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可见语文教师应该尊重教材,而不是“唯”教材;应该“基于”教材而又能“再造”教材,即“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
而要能真正做到把教材用“活”,关键在于一个“博”字。要拥有渊博的知识,不管是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是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教师都要广泛地学习,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而有精彩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才能有挖掘教材资源从而进行拓宽、延伸的基础,才能有用“活”教材的底气和能力。
我相信当我们都意识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时候,我们定能打造高效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那样的课堂融合着教与学,老师精彩的教引导了学生精彩的学,既能面向应试又能提升素养,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那样的课堂简单而不失精彩,即使“素面朝天”也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