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意义与混合班级模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意义与混合班级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班级”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代名词,其重要性日益彰显且逐渐被高校所认同。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998年清华大学开始正式实施纵向研究生班级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横向班级管理模式;随后,部分高校先后进行了研究生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适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不仅明确了班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为高校研究生班级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如何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我院实际情况为例,对研究生班级建设模式及管理进行了探析。

一、研究生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据教育部有关数据统计,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膨胀,近几年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目前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以往在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班级设置较灵活,可按年级、系或专业编成一个班,管理上主要是依赖导师,没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但这种班级模式已难以适应目前日益扩大的研究生规模,高校进行研究生班级建设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1]作为高校的重要细胞,研究生班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的重要结合点,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只有借助班级载体才能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再次,研究生班级建设有利于教育管理与学科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我院进行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主要思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而且是科研工作者,因此,既要重德育又要重学术。班级作为实施的组织载体,在开展活动中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平台,促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

同时,对于研究生个人来说,班级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寻求归宿感的需要。我院的研究生,每个年级都有近二分之一来自非第一志愿调剂,虽然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班集体意识可能相对淡薄,对班级涵义的理解和依赖程度不同于本科的时候,但他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需要在共同的环境里至少一起生活3年,这里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驿站,他们需要融入、需要朋友和人际交往以满足心理归属感的需要。

最后,研究生班级建设对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和加强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部属高校进行研究培养机制改革,导师负责制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班级为导师负责制提供有效载体。通过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班级的概念,促进他们充分利用班级平台或是在班级的导师之间形成班级导师团队,共同开展有关学术交流和其他学术活动并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同时,班级建设和完善,[2]有利于形成和沉淀良好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和风气,是研究生学风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生班级模式的发展

1.横向研究生班级模式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班级的组建形式在不断探索中变化着。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初期,由于招生规模小,常常是一个系就编成一个班。随着培养专业增加和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按照入学研究生编成一到两个班进行管理的横向管理模式,在许多高校里沿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优点是便于完成学校及学院要求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入学和毕业期间下达各项通知和上报各种统计数据;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和入学教育,使来自不同地方的研究生尽快彼此熟悉了解并建立感情基础和形成归属感,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3]而班级内部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学习,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跨专业问题提供了探讨平台。

这种班级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在入学一年后,班级可能名存实亡,这也是我在工作实践中感触最深的。尤其是农科类研究生,第一年主要以班级形式参加课程学习,其班级概念相对较清晰;第二年进入实验室直到毕业,这段时间主要的集体活动形式是以实验室或导师的科研团队为主,参加学术报告和其他学术科研活动,个人更注重科研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愿意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上面。而像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活动相对较少,加上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如对参加集体活动热情不高、班集体观点淡薄等导致横向班级到了研究生期间的中后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纵向研究生班级模式

纵向研究生班级是在横向班级模式之后的一种有益尝试,顾名思义,它与横向班级模式最大的不同点是,[3]突破研究生入学的时间限制,以科研群体为核心,以研究生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为主线,通过打破按学历和入学年份的班级划分,以同一学科点或实验室的不同年级不分学历的研究生为班级主体,并注重导师对班级建设的参与和指导。其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学科点和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科研领域背景相似的高低年级研究生之间由于有更多共同语言进行科研交流和探讨,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对坚定低年级研究生的科研信心有积极作用;对强化学科点和导师引导研究生全面成长的职责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容易形成和沉淀良好的班级文化,增强归属感。

虽然这种班级模式建立的时间不长,但在实践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而忽略了对外横向的沟通;容易形成以导师或课题组为中心的小团体,影响学科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等。

3.混合班级模式

随着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出现了新问题,单一的班级建设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研究生日常管理和全面培养,于是,有的高校提出了横纵结合、双向互动的管理方式,通过以纵向专业性搭建资源平台、以横向整体性带动群体成长。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建班模式。

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生班级模式。其所在学院目前共有250多名在读研究生,涉及植物学等5个专业的招生。2007年之前由于人数少,不分学历,一个年级分为一个班,并选定两名研究生作为年级负责人。后来招生人数增加,为了便于管理,2008年开始每个年级按照专业相近原则分成两个班,各班推选正副班长两名,并进一步完善横向班级管理有关制度。由于横向班级客观存在的弊端,我通过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特征的了解,对横向纵向班级管理模式的科学分析,并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研究生混合班级模式。在这种班级模式里,每位研究生一入学就具有临时班和固定班的双重班级成员的身份,即硕士生按照专业编成两个临时班和全部博士新生编成一个临时班,各班均由正副班长和配备相关专业的具有一定威望的导师担任班主任,并允许这种横向班级到第二年进入实验室后对班级有所淡化。另一种身份是在入学时也是纵向班级成员,根据专业和导师团队,不分学历,编成八个纵向班,各班有班长和心理委员。到2011年5月,所在学院完成了研究生班级模式改革,即由单一的横向班级调整为横纵相结合的混合班级模式。

三、混合班级模式下的研究生班级互动管理

混合班级模式为促进科研和学术交流、发挥导师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研究生管理的有益尝试。但无论哪种班级模式,只是班级存在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健全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班级作用,所谓“建设重于建制”。而加强研究生班级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区分班级管理的主客体

按照正常思维模式,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首要负责人,那么,当然也是研究生班级管理的主体,研究生是客体。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已是成年人,心智更加成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能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提高自我。因此,他们应该是主体,而辅导员对他们的管理,严格不叫管理,而是引导和疏导,扮演主导和辅助客体的角色。这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艺术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能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尺寸,既要能调动研究生作为管理主体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能力范围建设班集体,又要掌控好班级发展的方向,做好导向工作,尤其是在班级决策上,一方面要体现班级的民主性,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决策权力,另一方面不能弱化辅导员的教育角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研究生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另一角色是导师。由于混合班级成员主要是由导师团队组成的,导师对班级成员相对熟悉,这是管理的基础,决定了导师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导”又是“师”,有义务参与研究生的班级活动和管理。但由于目前这种班级模式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加上导师对“负责制”的理解不完全全面,因此对参与这种管理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是不以为然。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导师对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辅导员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让导师多了解班级的事情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同时,学院要鼓励导师多参加和支持班级非学术类活动,培养师生感情,增强导师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层面上可以通过健全导师的考核机制如师德考核,在制度上形成一定的规范。

另外,相关文件对本科班主任有规定,但还没有对研究生班是否配备班主任做明确要求。重视研究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作用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途径之一。我院的研究生班主任只是一种尝试,对其角色定位和具体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对其履行的职责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但希望能在研究生班级管理上多一个辅助客体,从不同角度完善班级管理。因此,借鉴本科班主任的许多做法,研究生班主任应该有很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2.建立有关班级制度

虽然“建设重于建制”,但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班级在人性化管理上必须规范化,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保证混合班级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班级建立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制度,[4]在建立初期制定《研究生班级管理条例》;在发展时期制定《研究生班级活动实施办法》;在成熟阶段制定《研究生班级评级体系》等。

3.拓宽研究生班级管理途径

混合班级模式有它特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可能性,在管理上需寻求更符合它特点的途径作为有效切入点,不能完全照搬单一模式的做法。我院除了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外,尤其注重探索贴近研究生特点的其他途径,如建立虚拟班级、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配备班主任合力管理等。

在思想政治管理进网络的推动下,微博、QQ、BBS等网络手段已逐渐成为研究生班级交流和管理的主要途径。[2]2005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教政社]17号文改变了校园BBS的媒介环境和危机管理模式在高校BBS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推进网络途径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开展。[1]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形成网络班级,使思想政治教育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改变研究生因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跟随不同导师和不同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很难有统一时间开展集体交流活动的状况。网络班级和实际存在班级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此外,国务院16号文件中提出大学生党建目标是“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为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班级建立联系指明了方向。由于混合班级的编制思路和已有的研究生党支部组建的思路一致,因此,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研究生党支部对班级的建设起着思想核心作用。在混合班级里,要求党支部委员和班干部的人选不重复,有利于党支部和班级之间在活动上的协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利于班级各种学术或文体活动的开展,增强党支部和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59-160.

[2]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9):30-32.

[3]周琼,王静.研究生班级纵横将诶和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28-31.

[4]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2011,(191):35-37.

[5]张彦,刘杉杉,项习,王伟.从危机管理走向服务建设——高校BBS管理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