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信传播 第1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信传播 第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改变着人们之间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方式,特别是近一两年的迅速发展,即时通讯软件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作为眼下火热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腾讯的“微信”, 已经不仅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网的重要媒介,更像是一个综合媒体,在满足用户信息交流的同时对用户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 手机 IM 即时通讯

一 、微信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传播活动日益活跃,每一项新兴技术的实践应用,都对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

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网络IM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提高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网络im的内容已被大大扩展,新型的即时通信工具在市场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传播模式的创新之处,不仅存在于人际传播领域,也存在于其他各种传播领域。IM的即时通讯方式大大地占据了大众的普通生活,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们与大众之间,大众与大众之间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人类信息传播活动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内腾讯,推出微信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可谓是席卷全国。

微信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即时通讯,也就是IM,是英文 Instant messages的简称,即为即时讯息,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形式则是一些可以在线进行即时交流的工具——在线聊天工具。IM是一种传播形式,它是从即时通信演变发展而来的交流模式,属于Web2.0 技术中的一种。IM传播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1996年出现了最著名的一种即时通信工具——ICQ(I seek you)便是代表,分为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主要部分是个人应用且服务是免费的。现在我们常用的即时交流工具是国外ICQ、MSN和我国腾讯公司的QQ等。Im发展到今天,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呈现出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跨空间等特点,Im不仅仅只是用于聊天交流,更像一个多媒体的传播工具,一个强大的媒体。

互联网现今正在发生着6个重大变化:链接从link发展到Connect;从Site一站之内发展到Open开放分布;从Web发展到 Web+ App;网络中心从pc到Mobile手机;基准从IP发展到Location位置;社交网络由Sns发展到Social Network社会化网络。也就是Connect+ Open+ Web MobileApp-Location-Social。用户的移动终端将成为网络的中心,微信的出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把握,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qq的又一延伸,语音短信是它的最大一个特点,搜索了一下,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作为现在最火爆的一款手机通信软件。

总结起来,微信是一款在手机使用的通信软件,它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用户可以单聊和群聊,还可以使用查找找到自己地理位置附近的用户,微信的服务只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以其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成为喜欢“尝鲜”人群的潮流选择。

二、微信的传播特点

(一)简洁而独特的用户体验。

微信既包括传统的双向确认关系,还包括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的即时通讯软件,用户大部分都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进行社交,虽然都是在交流,面对面的交流却更能使交流变得真实和亲近。

传统的即时通讯工具大部分都是使用文字符号来进行信息传播,其缺陷是无法运用其他辅助的表达手段, 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背景信息无奈地被削减。只运用文本形式,看不到双方的肢体动作交流,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声音,包括人说话时的语调、语气、停顿等等的附加信息,缺少对信息的直观感受,传播的质量受到影响。

而通过微信,用户可以与QQ、手机通讯录,甚至微博中的所有用户进行交流,突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衔接了用户的网络与现实生活。

从微信的传播内容来看,微信客户端里有添加表情及语音聊天功能,提供了人际传播里所必要的一些背景信息,特别是用户在发语音微信时,手机如同对讲机一般,语音短信不仅方便省时,增强了用户信息的能力,加大了微信的信息量,在传达用户信息的同时,会带给双方或者多方情感上情绪上的感染,传播内容更加生动,通过人的语调语气,除了减少了用传统文本形式交流上的偏差,还有一个方面是让用户能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自我表达是传播着把自己的情绪、心思、感情、态度以及地位、身份向对方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自我认识和让他人和自己互相认识,是人际传播中的两个内容,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在于传播双方是否能充分地相互认识、相互理解,而这又取决于双方的自我表达是否充分。人际传播在双方之间来说,其实都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活动,用户使用微信时,可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 自己想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可以看交流的双方或几方的需要来自由决定,由此降低了自我表达的难度,通过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双方或多方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 达到了预期的人际传播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字短信可望而不可及的。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微信,给用户提供了分享自我情感的机会。特别是在旅行中,用户可以通过一句话,一张图片把自己的记忆或旅程与朋友分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二) 加强了人际关系链,创立了弹性社交网络。

位置服务已经成为Web+ App的基准,是虚拟与现实连接的关键因素。LBS,是微信里面一个重要的功能,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英文缩写,翻译过来叫做“定位服务”,通过这个程序可以确定移动设备用户所处的地理坐标,提供在此位置周围的各类信息服务,也称为“移动定位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确定定位和提供服务。

比如我现在在成都市青羊宫附近,通过这个功能我可以寻找到我所处位置1公里范围内的餐馆,药店,酒店、居住小区、体育场等等,也可以寻找到我所处位置1000米内的所有用户来进行交流,也就是不同的用户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理位置时,通过交换相互身份信息,构建了一个“弹性社交网络”,进行地点交友,即时通讯。

加强了人际关系链,通过语音模式,图片模式、视频模式以及LBS功能,在一个专属的社区以一种简便又丰富的链状形式进行交流,建立了一个立体的人际社交圈,微信将弹性的网络社交圈延展至现实生活当中。

(三)技术支持,零资费使用。

从腾讯的微信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外一个im软件——飞信,中国移动的移动im服务。飞信在用户传播信息、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和微信大同小异,可是飞信最大的一个劣势,虽然宣称免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如此。 用户没有登录客户端的情况下回复信息,是以正常资费收费,登录手机客户端也需要一定的流量费。这使得飞信的用户群极为不稳定。

而腾讯的微信费用可以说是约等于零资费。用户下载注册腾讯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互发“免费”短信,微信通过使用GPRS流量,费用1 块钱的1M流量,能够发上千条文本消息,10多张图片,30M流量可以发上千条语音。相比之下,目前运营商的短信标准收费为每条0.1元。在传统的短信,电信的飞信等同类型工具中间,微信产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腾讯在国内同行业中, QQ在IM即时通讯领域起步早,用户市场占有率较高,微信的用户绝大部分都是来自QQ的客户群,腾讯QQ本身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达到6.366亿,通过这个数量庞大的QQ关系链,通过把微博与微信互通,具有离线消息提示、邮箱提示、微博好友提示的功能,微信已拥有活跃用户数达到600万,使微信得到更大的普及。

微信在ios、安卓、塞班等系统上都可以使用,据统计,其中主要的三个智能系统平台iPhone、Android、Symbian的用户比例分别约为25%、25%、50%。在这样的优势下,腾讯在官网中称 “微信比短信方便,比电话省钱”,这也算名副其实。

三 、微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微信作为当下最火热的通讯工具,新的事物进入人们的视线后,从出现到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接受着检验,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由于微信不是真正的面对面人际传播,而是一种移动im,如果遇到用户身处没有wifi的环境,或者用户没有开机等情况时,微信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在信息交流中的延时现象,这就会出现一个用户向另一个用户发出单向的信息信号,无法得到对方及时的回应和反馈,这样就违背了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初衷。

其次,大部分手机用户,特别是50年代,60年代的用户, 对于传统短信的使用程度和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习惯了多年的听到手机铃声看短信,传统短信在某些情况下比微信更容易及时与对方进行交流,更容易形成交友圈。微信现在惟一的优势是免费,除此之外,腾讯对产品功能还应进行不断地拓展,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用户体验。

“语音短信”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除了微信的腾讯外,苹果配合旗下iPhone、iPad的优势,在2011年度召开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公布了“iMessage”,这个新的即时通信服务。据悉,腾讯微信的下一步是国际化,新版本的微信将支持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短信注册。与腾讯微信和苹果“iMessage”相同类型的还有米聊、KIKI飞聊等等等等,微信是否能在这样群雄争霸的战场中取得胜利,我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宋江云.微信凶猛[J].中国企业报.2011.7.1.

[2]李孟.Web2.0时代腾讯QQ的营销传播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0.

[3]史桂仁.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短信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

[4]齐东道.我用微信给你“打电话”[N].哈尔滨日报.2011.10.25.

[5]李琳琳.IM 网络传播中的图形图像语言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8.

[6]熊海燕.微信将弹性网络社交推向现实世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9.12.

[7]王哲玮.腾讯微信深触用户心理[J].计算机世界.2012(1).

[8]张伟.微信潮起 并非传统短信“生死符咒”[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9.26.

[9]王庆森.基于网络即时讯息(IM)的传播范式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07.

[10]刘仲薇.飞信的传播学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1(5).

[11]胡忠青.手机短信的传播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5(9).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