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感”+“手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感”+“手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中国画的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欣赏热情都不高。为此,笔者提出了“观感”+“手感”的全方位欣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画的欣赏水平。

一、“观感”、“手感”与“欣赏力”的关系

“观感”是指观者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与品读,形成的关于该美术作品的内心感受,是最直观的欣赏,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手段。“观感”是中国画欣赏能力的基础。通过对“观感”的培养,教给学生多样化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和材料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手的运用非常灵活和丰富,运笔中的提、按就是通过手的微妙变化呈现出来的技法,所以中国的书画具有很强的“手感”经验性。而对这种“手感”经验的欣赏是无法通过单纯的看来感受的,只有通过欣赏者的亲身尝试才能欣赏得到。因此,笔者提出了在小学中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增强“手感”的培养,达到学生对作品更深入更全面的欣赏。

无论是“观感”还是“手感”的培养,最终目的都是切实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力,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观感”通过提高学生的“眼力”促进学生欣赏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手感”的培养奠定基础。“手感”的培养是在“观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亲手体验和再现中国画技法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式欣赏。学生通过对作品中运笔用墨的体验与临摹,对作品的价值和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感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同时“手感”的体验又对“观感”中形成的观点和判断进行实践性的检验,并通过检验进一步地完善,以达到两者的交替式提高。而欣赏力的提高,更是为“观感”和“手感”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原则,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三者的相互促进关系,建立起培养学生中国画欣赏力的良性循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中国画欣赏能力。

二、培养“观感”,提高学生欣赏的“眼力”

1.科学设计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在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立足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精选审美对象”。第二,打破局限,促进更好发展。教材往往存在内容的局限性,教师应该打破教材的桎梏,进行有效拓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

除了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编排也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编排时可以按照中国画的题材进行,见表1。也可以按照画家进行,争取每学期都选择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一般安排2-4个课时。同时每个学期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注重相互间的内部逻辑,方便学生对中国画有整体的宏观了解。

学生通过每个学期的欣赏单元学习,从大量的作品欣赏中学到更多关于中国画的知识,认识很多著名的画家,了解他们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学会了中国画的简单评价方法,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感,这将对学生自己的国画练习和创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2.丰富欣赏形式,加强学生参与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教学方法,表2列举了部分欣赏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中采用多种欣赏形式,例如在游戏式中往往会加入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合作式会和问卷式等联合使用,因此各种欣赏方式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把各种欣赏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吸引学生参与到欣赏活动中,达到最好的欣赏教学效果。

三、 培养“手感”,提高学生欣赏的深度

“手感”培养的方式有很多种,临摹作品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亚马林·加博·林德爱所著《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一书中专门介绍了美国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学生除了要了解某位画家或者某个流派,更多的时间学生用来临摹画家的作品和根据画家的风格自己创作作品。学生在临摹时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地观察作品,并在观察中有所思考,而这种深入的带着思考的观察对于学生了解作品是很有帮助的。有了观察再进行临摹,最后达到提高欣赏力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能把握关键步骤,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1】一堂“手感”培养课的操作程序

通过上图不难看出要上好一堂“手感”培养课,读画和技法是关键。读画是临摹的前提,拿到画直接临摹会使临摹失去方向和重点。技法是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在临摹课上,教师依然要加强示范,特别是对难点的解析性示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原作,学到更多内容。

1.先读画后动笔,明确临摹方向

作为优秀的美术作品,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必定融入了很多他的美学思想,在临摹之前,师生必须对原作进行分析与解读,了解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了解画家在创作中的想法和创作的意图。但是小学生的读画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在读画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画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启发,为更好地临摹作品做好准备。

【案例2】引导学生“读画”教学片段

师(出示关良戏曲人物画作品:《三打白骨精》):

你了解这个故事吗?

(生回忆故事内容)

师:这张画在整体造型上给你什么感觉?

(生观察并回答:造型简练,用简单的笔墨表现人物的动作)

师:画家在表现时用的线条有什么特色 ?

生:粗细变化,深浅变化

……

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深入地读画,从造型到线条,从构图到色彩,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画家的特点,从而能在临摹中学到更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手感”。

2.先学习后创新,夯实技法基础

临摹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画家的作品,了解构图、用笔、用墨等很多技法,所以在第一次临摹时要尊重原作。

【案例3】《竹》教学过程

1.欣赏郑板桥的竹,研究郑板桥竹叶的画法。

2.教师示范郑板桥画中不同的竹叶画法,学生认真临摹作品。

3.分享临摹心得,交流遇到的困难并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

4.学习郑板桥画竹的方法,学画一幅《竹》。

案例中学生对郑板桥的竹先进行了研究再进行临摹最后自己尝试,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做到胸有成竹,对“手感”的培养也更加扎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阶段式临摹的方法,即在临摹了几件作品后,对技法有比较高的认识以后,加入自己理解的临摹作品。总之,不管是哪一种临摹方式,都要注重先学习后创新,这样临摹课的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3.先局部后整体,理清画面主次

中国画的临摹与儿童画的临摹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中国画的材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增加了学生在临摹时的难度。为了让临摹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可以先采取重点临摹的方式,再进行整体的临摹,这样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就会有目标,临摹的效果也会更好。

【案例4】林风眠作品《舞》的欣赏和临摹

1.分析林风眠作品中的白鹭的动作与墨色变化。

2.教师示范林风眠画中白鹭的不同动作。

3.学生临摹林风眠画的白鹭 ,如图3 。

案例中学生和教师一起重点学习了林风眠的白鹭,通过讨论、示范、临摹,学生对林风眠笔下的白鹭的线条、动作了解得比较透彻。在“手感”的培养过程中就是要抓住重点,对画家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重点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手感”才是扎实稳固的。

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止境的,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坚持从学生出发,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中国画欣赏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