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卷大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微课程:
您是否亲历过微课程?您亲历的微课程是什么样子的?效果如何?
您心目中的微课程是什么样子的?
流浪者:
实际上每个人都经历过所谓的微课程,只不过不这么叫。就好比积件之于课件,微博之于博客,日记之于作文,小品之于电影,技巧之于教程,……
当我们随便在网上看一小段讲授性视频时,这也就是在体验微课程,虽然它只有几句话,或三两分钟,但解决了问题,也节省了时间。
我心目中没有微课程的样子。如果强词夺理地说有,那么上述第一条便是。不喜欢玩概念,什么微课程,微学习,微内容,一边浮云去,我们还是围观吧!
唐晓勇:
我经历的微课程主要是课堂中的重点部分,特别是学习的难点部分,应该是课堂中的一个片段。这些微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新手教师的培训,和学生课前的学习。微课程运用还不多,所以效果没有去评估,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每个人心目中的微课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所主张的微课程应该是课堂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需要课程结构完整。人文类课程和理科类的微课程应该是不一样的。微课程用于“翻转课堂”应该是一个趋势。
未园居:
我理解,流浪者说的是微单元,是指单位度量的大小的区别。课程应该是由若干微单元组成的,最后学习结束的时候,知识或技能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的系列学习。即学习的时候,虽然是以微单元甚至更零碎的知识或技能点进行学习的,但最后一定要组成具有一定完整性与复杂度的课程知识或技能结果。
微课程的出现,与当下电子媒介背景下人的注意力对环境的适应性遇到挑战有关。课程的微化,降低认知难度,提高学习效能感。但是也有它的不足,即深入思考能力。因为有些复杂命题必然是要用长时间和复杂的方法方式来表征、陈述以及交流的。所以,要从多角度看待微课程。
邬技科:
第一次听说微课程。联想到微博,我推测是不是那种可以在电脑上、手机上随时随地学习的,容量较小的课程。载体也许就是微博、帖子、邮件……内容可能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小技巧。如果是这样,虽然是第一次听说“微课程”,那我们每个人应该正在不知不觉地经历着,只是不那么规范。
既然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可以好好地开发一下。个人平时喜欢在很多角落放一些书,随手拿起来翻几页,利用零碎无聊的时间阅读。微课程是否功能类似,是把课程内容化大为小,在等人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刷牙的时候,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学习某条“微课程”,日积月累也相当可观,还完全没有负担。
武 健:
对微课程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片段,另一种是特别设计出来的,很短小的课的系列。作为学习者可能没有参加过微课程。当然类似的,倒是参与不少。
个人认为,不管是常规课程还是微课程,其课程建设的核心规律还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时间上的长短。微课程可以解决成人,尤其是城市人的地铁、公交等时间碎片的问题。但是,如果把大量学校的时间拆零是否有助于儿童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所以有的学校把微课程变通了一下,变成2~3节课(仍是常规课)一个课程(http:///cshz/hz/20120428/255932.shtml)。中国人的智慧还是很丰富的,但这样“微课程”好像与原意并不完全一致。
不过对于教育来说,课程开发是教师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徐冬青:
微课程既然冠名为课程,那么显然就不是一种自学的形式。课程,都是需要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它也必须遵循相关的课程理论。如果认识不到课程的性质,那么大家谈的微课程,其实都是自己的主观猜测。把我们传统教育中的“重点突出、难点分解”理解为微课程,那只是变换个名词术语而已,没有任何进步可言。
雅客居主人:
以前点滴接触过微课程的一点东西。但我的感觉是,微课程好像并非单单指向学生而言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为在校学生而设计的。特别是微课程提倡“在线学习、移动学习”,重心是在利用各种点滴时间来快速地掌握和理解未知的某一个点的东西。同武老师的观点有些类似,学校教育如果把大块时间细化,是否合适?
我心中理想的微课程:①集中的“点”状知识,②简洁的表述结构,③明快的表达形式。适合学习者在“枕上、马上、厕上”进行的即兴学习。
紫 凌:
我想微课程应该与学时短、容量小、见效快等特征相匹配吧,没有实践过,只能粗略地推测,微课程应该更容易让学习者集中精力去学习,效果也更容易达到,总的来说,我心目中的微课程应该是:短、精、实、效的课程。套用一句宣传标语:
短是微课程的特色,精是微课程的标准;实是微课程的内涵,效是微课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