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宠婢的项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宠婢的项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奸臣和砷的骄纵与奢侈,在清代著作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记载。包世臣就曾著《司盥项锁赋序》一文,专门介绍和砷赏给一位婢侍的“项圈锁”,对于后人而言很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在无意间展示了清代盛期高档首饰的设计精巧、工艺高超、材质珍贵。

据《司盥项锁赋序》,作者包世臣是在扬州的玉店里看到这件制于乾隆年间的宝饰。此一件“项锁”实际上分为项圈与挂锁两部分,其中项圈部分的构造尤为考究。

文中非常精确地表述到,金质的项圈并非一个封闭、固定的圆环,而是由四节弧形环身组合而成,即颈后一节、当胸一节、左右各一节:颈后一节的两端装有挂钩,可以与左右两节的上端相钩合,也可以随时脱钩;当胸一节的两端与左右两节的下端则是凭特殊的转钮相连。这样,带项圈时,利用转钮,可以先把左右两节打开,形成足够的宽度,然后再恢复成圆弧形,并与颈后一节挂接。摘项圈时步骤则与之相反。

扣合着项圈在结构上的特殊设计,工匠施加了精美的宝石点缀:颈后一节的两端各镶饰一颗猫睛石;当胸一节的两端各镶饰一颗红宝石;左右两节则极工尽巧,分成十八个小单元,每一单元为两朵金质带叶梅花相对开放,中间衔一颗大珍珠。单元之间通过带有鼓钉纹的金环相接,所有这些细部皆以活轴彼此嵌衔,于是珠、花、环都能独立转动。

另外,当胸一节上套有九个玉环,这些玉环下垂吊着一枚宝石锁,海棠形的锁面材质珍异,周边为翠绿色,中心为红色――不难从这一描述看出,此锁实际是以整块“西瓜碧玺”雕成,价值非比寻常。

这块碧玺锁的正面刻有一位捧着水盆的美人形象;背面镌有“乾隆戊申造,赏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锁下还垂有九串东珠,每串珠络的末端都用蓝宝石做坠脚,长度大约直达肚脐部位。

从锁背面的镌铭来看,如此集红宝石、猫睛石、西瓜碧玺、蓝宝石于一身的项饰,居然只是赏给和王申的一位宠婢,这位宠婢在和府中不过是三姨太院中排位第四的丫鬟,其工作则是专管梳洗!如果一位宠婢的项圈都是如此价值惊人,那么和大人的妻妾们不知更要奢侈到什么地步?

包世臣所见到的昔日和府“项锁”实物固然华丽之极,不过,这件珍宝其实仍然遵循了清代项圈的普遍样式。被今人遗忘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项圈并非简单的封闭式圆环。相反,对于古人来说,项圈的环体一般均由三节组成,正中一节与左右两节之间各以活轴或球形转钮相连;左右两节则在颈后部位留出一个活口。这样,三节弧形环圈可以很轻松地打开,方便佩挂或摘脱,也可以自如地扣合成项圈应有的圆弧形。

实际上,项圈采用

“三节双转轴”的活环样式,并非中国本土的发明,而是从西域一代传来,并且起源颇早。不过,到了明清时代,“三节双转轴”的项圈无论在转钮等细节上还是造型立体化等方面都愈加精美,如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累丝嵌玉双龙戏珠金项圈”,在球形转钮的两边各作出龙形,构成二龙戏珠的纹样,把项圈上出于实用而设的机关转为纹饰中的双龙所捧之珠,可谓构思巧妙。

一如和府所出项圈锁展示的,三节双转轴式传统项圈可以在正面悬挂锁、牌等坠饰。不过,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项圈并不加吊坠,女性们就是把一个镶珠嵌宝的小圆环佩戴在衣领周围。如雍正时期的宫廷绘画《雍正行乐图》中,一位满装女子与一位梳旗头却穿汉装的女子均佩戴项圈,二人的项圈均无胸前的坠饰。《红楼梦》中提到凤姐的两个“金项圈”,“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项圈,那珠子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也正是这类不带胸前挂坠的项圈。

然而,有一点其实特别值得强调。三节双转轴式项圈总是在颈后正中的部位留有活口,按照通行的规矩,活口的两侧一定会各系垂一条飘带,飘带上缀以珍珠宝石的背云、坠角等装饰。《清文鉴》中满文解释“项圈”一物时,就讲道:“将金银一类的东西或做成圆的或做成扁的之后,錾花修饰之后,在后面系上朝着正中装饰的背云、绦系之后,戴在女子的颈部上的,称为项圈。”因此,中国传统项圈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背后的一对飘带式垂饰也属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就是说,佩戴项圈的人,总是会在身后垂有一双纹华锦丽的长飘带,轻悬悄荡。

重要的是,在清代,按照朝廷正式规定的仪服制度,后妃贵妇最高等级的礼服――朝服中,三节双转轴式项圈属于必不可缺的配套饰物之一,称为“领约”。故宫博物院便藏有多件清代后妃当年佩戴的嵌珠宝领约,件件华美,有清一代的历朝后妃公主贵妇像上,更是可以看到这些领约在实际佩戴时的状况。

不难看到,流传至今的清代民间银项圈也往往分为三节,凭球形转钮开合,显示此一形式曾经普遍应用,堪称传统设计的成功经验之一。可是,近代,西式项链独霸天下,传统项圈从女性的首饰盒中消失,其所拥有的灵巧华美的“三节双转轴”形式也随之被遗忘,以致今天的首饰制作未能向这一经典样式汲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