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霆万钧的装甲“霹雳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霆万钧的装甲“霹雳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大坦克装甲车辆“粉丝”对火箭炮早已是钦佩不已――只见火箭炮阵地上,高高耸立的火箭炮定向管直刺蓝天,一发发火箭弹呼啸着飞向远方的敌阵地。刹那间敌方阵地上是火光冲天.硝烟弥漫,那场面甚是壮观。笔者与广大“粉丝”一样,对火箭炮也是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火箭炮射速极快(几十发炮弹十几二十秒就全部倾泻完毕),能够在瞬间对敌实施猛烈的打击和震撼,更奇妙的是火箭炮发射时接连不断的轰鸣和呼啸之声,给人带来其他火炮难以企及的震撼和畅快之感。正是火箭炮所蕴藏的这种强大威力。为我国积极发展被誉为装甲“霹雳炮”的速射武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国在成功研制出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后,又及时推出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PHz89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一、出口转内销

说来也巧,这款40管履带式自行火箭炮起先是为军品外贸出口而研制的,后来却被我军炮兵一举相中,成了我军装甲兵部队的主战装备之一。研制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初,某研制单位成功研制出81式40管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与此同时,另一个研制单位研制的炮兵专用装甲底盘――JD25832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也采用该底盘)也即将研制成功。于是,两家科研单位决定联合研制外贸40管履带式自行火箭炮。1980年9月至1981年3月,他们自筹资金联合研制出1辆122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样车。该样车采用了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底盘加轮式自行火箭炮武器部分的结构形式,射击的操纵方式也与轮式火箭炮一样(乘员在炮车尾部操纵),与轮式炮不同的是,在发射架前方加装了1个带40发弹的储弹箱。1981年11月,该车被列为外贸项目,并计划研制能将储弹箱内的炮弹自动装填到发射管内的自动输弹机。

这款火箭炮由外贸变为国内装备的重大转机发生在1986年5月。当时,总参和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庆40周年受阅装备研制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总参炮兵认为该炮的设计思路不错、技术可靠,与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底盘通用,保障方便,于是提出了将该炮“收归国有”并准备参加国庆40周年阅兵的意见,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列为国内装备后,自行火箭炮的研制进程也明显加快。该炮的研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86年5月至10月为方案论证阶段。炮兵正式向兵工部门下达了自行火箭炮的研制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兵工部门开始设计初样车。初样车的基本方案是:选用炮兵中型改进通用底盘;以59坦克的炮塔座圈为基础设计旋转炮塔;采用轴瓦扣压式耳轴结构,以便直接安装轮式火箭炮的发射架;在炮塔左后角设置高射机枪塔,将车外瞄准改为车内操瞄等。

1986年11月至1987年7月为初样车试制和摸底试验阶段。1987年2月初样车试制成功。该样车的发射操纵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又有了重大发展,不仅实现了车内(外)操瞄,而且操瞄过程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可在车内(也可在车外)实现对发射架和自动输弹机的自动操作。1987年2月,开始对初样车进行全面的摸底试验。试验的项目主要包括:改进型底盘的使用效果;发射架从轮式车上移植到动载较大的履带式车辆后的适应性;最大射程时的地面密集度,以及悬挂闭锁对密集度的影响;集体三防系统的密封性;自动输弹机改进后的效果;自动操瞄系统的可行性和工作可靠性。试验过程中,战车共行驶1271千米(含发射架载弹行驶686千米),发射火箭弹119发,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1987年3月至1988年5月为正样车研制和工厂鉴定试验阶段。1987年1月,总参和国防科工委批准了自行火箭炮的战术技术指标,兵工部门据此开始研制正样车。1987年11月,2辆正样车总装调试完毕,并开始进行工厂鉴定试验。试验中,战车共行驶1522千米,发射实弹125发,基本达到了军方提出的战技指标要求。1988年5月,战车正式提交军方进行设计定型试验。

1987年12月至1989年1月为设计定型试验阶段。设计定型试验包括试验基地试验和部队试验两部分。基地试验于1988年5月至7月在我国某兵器试验中心进行,车辆共行驶1000千米(其中含裁弹条件下在卵石路和无路越野行驶100千米),发射火箭弹299发。基地试验结果专人满意。为检验该炮装备到部队的适用性,总部分别安排驻寒区和热区的部队对该炮进行寒区和热区使用试验。经使用试验后,部队认为该炮性能良好,操作方便,可以装备部队。但是,在设计定型试验即将结束时,出现了发动机曲轴花键严重磨损的问题。兵工部门立即着手改进,并进行了6000千米的补充行驶试验。在补充试验过程中,战车创下了35天内跑完6002千米路程的奇迹,平均每天行驶1715千米,为世界试车史所罕见。

1988年6月至1989年9月为交叉生产和设计定型阶段。在自行火箭炮进行设计定型试验的同时,为不影响国庆阅兵部队的正常训练,从1988年6月开始,该炮的设计定型试验与受阅装备的交叉生产同步展开,强有力地保障了部队的正常阅兵训练(国庆40周年阅兵后来取消)。1990年2月27日,该炮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PHZ89式122毫米履带式火箭炮。随后,该炮装备部队,极大地提高了我军装甲兵部队的火力压制能力。

二、全新的设计、全新的风采

89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由底盘、火箭发射架和自动输弹机三大部分组成。从外观上看,该炮外形十分新颖,充满阳刚之气:底盘、火箭发射架和自动输弹机浑然一体,线条简洁清晰,结构精巧细腻,外形刚柔相济,轮廓大方得体,当发射架高高昂起时,40根硕大粗壮的“炮管”(定向器)直剌蓝天,犹如箭在弦上,弯弓待发;储弹与装弹一体化的自动输弹机静卧前方,犹如虎视猎物,蓄势而动。正是这充满魅力的身姿,使它一举成为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最吸引眼球的“明星”装备之一,在军事演习中也频频上镜。在欣赏之余,让我们仔细看一看其基本结构。

该炮采用了与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相同的JD2532通用中型改进装甲底盘,该底盘是典型的支援(输送)型底盘结构(坦克采用突击型底盘):动力传动装置位于右前部;驾驶室位于左前部;中后部为战斗室,车尾开后门;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突击型正相反),每侧6个双轮缘的负重轮,负重轮上方有3个小托带轮。该炮的武器部分位于车体的中后部,是一个由40个定向管和一个可旋转的炮塔组成的火箭发射架,炮塔的左后侧有个小高塔,高塔上装有可旋转的高射机枪;车体前上部为可携行40发火箭弹的自动输弹机。该炮可一次性携行80发火箭

弹,其中,40发待发弹直接装入发射架内,另外40发则装在自动输弹机内。

该炮共有5名乘员,即驾驶员、炮长、瞄准手、高射机和预备炮手。驾驶员位于驾驶室;炮长位于战斗室右前部,负责指挥全炮射击和进行通信联络;瞄准手位于战斗室左前部,负责操纵火炮进行瞄准;高射机位于战斗室左后侧的小高塔内,负责对空中和地面目标实施射击;预备炮手位于炮长后面,平时参加火炮的训练、维护和保养,战斗中负责装填弹药并准备接替其他炮手。乘员的座椅均为带靠背的可折叠软椅(可随炮塔旋转),比59坦克的座椅舒服多了。

该炮的炮塔是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的多面体,塔体高370毫米、长2170毫米、宽2730毫米,炮塔座圈与59坦克相同。火箭发射架位于炮塔顶部,其控制机构包括:高低电机扩大机、方向电机扩大机、高低减速箱、高低手传动装置,以及方向机、高低机、计算机主机、纵向和横向倾斜传感器、自动操瞄控制盒等。射击时,瞄准手通过高低电机或手轮、减速箱带动发射架上的大齿弧进行高低瞄准;通过手动和电动方向机实现火箭炮360度旋转和方向瞄准。

该炮的耳轴后置,与GSL111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耳轴结构相同(见本刊2007年第1期《谁持彩练当空舞》),使发射装置与炮塔像订书机一样结合为一体(坦克炮等耳轴中置,采用杠杆方式与炮塔结合)。该炮采用此种耳轴结构,主要是考虑火箭发射架高低射角起伏较大(达55度),耳轴后置时发射架以尾部为轴俯仰,炮塔可以做得更加低矮,有利于降低车高,若采用130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那样的耳轴中置结构,则需要在炮塔上再设置一个独立的支撑塔。其次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轮式火箭炮的发射架结构,有利于缩短研制周期。当然,耳轴后置也有高低瞄准力矩较大的问题,也算是各有利弊吧。

该炮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自动输弹机。该装置能够实现40发备用火箭弹自动向发射架内快速装填。该装置位于动力传动装置的上方,为适应战车总体布局、便于发动机保养和装弹的需要,行军时输弹机呈前高后低(纵倾9度)状态固定,装弹时该装置在计算机的精确控制下自动升起并与发射架的各定向管对正,尔后,输弹机的机械推臂自动将一发发火箭弹准确装入各定向管内。这款自动输弹机是专门为40管火箭炮研制的,系国内首创。它是一种电气控制、液压驱动、机械执行的自_加装弹系统,具有压弹可靠、对中准确、补弹迅速(3分钟内就能将40发备用弹全部装填完毕),并能准确显示装弹到位情况等特点,使乘员坐在车内就能轻松地完成复杂的装弹动作,大大提高了火箭炮的再打击能力。

该炮的动力传动装置、操纵装置、行走系统、通信系统和电器没备等,与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相同,但该炮装有超压集体三防装置(未设置自动关闭机构),具有一定的核生化防护能力,其特殊防护能力要比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提高了一个档次。考虑到该炮为二线支援装备,在装甲防护上要求车体和炮塔能满足抗高射机枪穿甲弹近距离攻击和抗一般炮弹破片杀伤即可,为此,该炮车体和炮塔采用了特种钢装甲板焊接的装甲结构。另外,考虑到火箭炮通常采用打完就走的射击方式,在发射阵地上停留的时间十分短暂,因此,该炮未装对付敌导弹的烟幕弹发射装置和抗二次效应的自动抑爆装置(动力传动室装有自动灭火系统,战斗室配有手提灭火器)。从这几个方面看,笔者认为该炮的作战需求定位是恰到好处的,再次体现了不求最好、但求够用的设计理念。

三、数字化火控带来的全新感受

该炮的主要武器为40管122毫米火箭炮发射架。它由定向器、摇架和发火系统组成。

定向器就是火箭弹的发射管,它由40个定向管、闭锁挡弹装置和火箭弹装填到位显示装置等组成。40个定向管通过横向拉带、纵向拉带、键和调整楔等装置,组合、固定成一个长方形的火箭弹发射架。40个定向管按每列10管、上下四列的方式排列,28号管为基准管。 闭锁挡弹装置,相当于坦克炮的炮门,用于火箭弹装填后防止其滑落和移动,确保安全和可靠发火。闭锁挡弹装置由2个弹性闭锁体、杠杆和螺母等组成,其闭锁挡弹的基本原理(见本刊2006年第8期《铁甲战神在怒吼(下)》)与我们常用的铁锁很相似――当火箭弹的定向钮(一个突起部,用于让火箭弹在发射时沿着定向管上的导向楷旋转移动):滑到闭锁装置处时,定向钮被两个弹性闭锁体锁住,防止火箭弹移动;发射时,在火箭推力的作用下,定向钮脱开闭锁体使火箭弹发射出去。可别小看了这个装置,它的抓着力高达7.8千牛(相当于795千克力),足以把火箭弹牢牢地固定在定向管内。

火箭发射架的摇架,其实就是火箭发射架的起落装置,由平衡机、高低机齿弧、行军固定器、检查平台和发火机等组成。平衡机由两组板簧构成(每组6块),其作用相当于在发射架与炮塔之间装了一个大弹簧,使手动摇炮时更加省力和平稳,电动时则更加省电。

发火机安装于炮塔内右侧,用于按设定的时间给火箭弹通电。它由电源、发火机、脉冲信号发生器(时间继电器)、电缆及车外发射器等组成。火箭弹的发射时间间隔为0.45~0.55秒,40发弹最快可在18秒左右全部倾泻完毕。该炮还可使用车外发射器(平时置于随车工具箱内)在车外进行发射。

该炮使用的弹药主要是81式122毫米杀伤爆破榴弹。该弹由引信、战斗部、发动机和稳定装置等组成,最大射程达20千米。该弹的杀伤威力巨大 战斗部壳体内装有2个预制网纹状的金属破片筒,筒内装有七八千克高爆炸药。爆炸时,破片筒形成大量的菱形杀伤破片,能够有效地杀伤敌有生力量等目标。该弹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弹上带有一个定向钮,发射时让弹体沿着定向管的螺旋导向槽运动,使火箭弹在飞行时低速旋转,提高火箭弹的精度(130毫米火箭弹无定向钮)。另外,该弹的尾部还装有由4个斜尾翼、扭簧、固定环和同步环等组成的折叠式稳定尾翼,当火箭弹出膛后,尾翼自动打开,保持弹体的稳定(130毫米火箭弹无此装置)。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炮的火控系统为数字化火控系统,在国产自行火炮中率先实现了自动瞄准,大大提高了火力反应速度。该炮的自动瞄准系统采用了计算机、轴角一数字转换、高精度角度传感器及电子式变流机等一系列先进的火控技术,使火箭炮能够进行自动瞄准、自动校正、自动装定诸元和自动装弹等,自动瞄准精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外,该炮在设计时还充分考虑了功能的扩充性,能够与炮兵新一代数字化射击指挥系统无缝链接,可以实现营、连射击的全自动化。该炮的自动瞄准射击过程是这样的:当火箭炮到达指定阵地后,车载定向仪在数秒钟内自动显示出火箭炮与磁北的夹角(炮兵称为“找北”)并快速精确确定炮位,同时,传感器自动测出战车耳轴的纵、横向倾角并由计算机进行修正;尔后,炮手将营、连下达的射击诸元直接输入到火控计算机内,然后火控计算机控制高低、方向瞄准电机,将发射架自动调到规定的射角、射向上,至此瞄准动作完成;此后,炮长按下发射按钮,发火机按规定时间将火箭弹发射出去。

说到这里,相信广大“粉丝”对这款国产履带式自行火箭炮更是刮目相看了――该炮引领了国产数字化火炮发展的新潮流,其中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是一款高效能的新型压制武器,整体战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技术含量之高、制作之精良,堪称国产火炮中的“精品”

更正:本刊2007年第8期《我自横刀向天啸》一文中,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行走系统应用了扭杆弹簧液气混合式悬挂技术”(第9页)以及第10页的“液气悬挂装置减震原理示意图”有误,应分别更正为“行走系统应用了扭杆弹簧一液气减震器组合悬挂技术”,“液气减震器减震原理示意图”。特此声明并向广大读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