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年来语文综合实践课成为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话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语文课堂容易偏离原本的轨道,成为“四不像”。作者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今后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新增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旨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改变以往教师说、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结合“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更好地掌握与驾驭祖国的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家庭、关注社会,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口语交际水平、资料整合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发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容易使语文课堂偏离原本的轨道,成为“四不像”。因此,如何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完善职业素养,是我们需要关注与探讨的问题。笔者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今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与效果的偏离。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杆,每堂课都必须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进行,并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效。在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往往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局面,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出现了偏离。

如笔者在设计《认识自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影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再通过自我介绍认识自我,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是:观看《阿甘正传》片段——教师讲述励志故事——学生反思——学生拟写自我介绍纲要——学生依次上台作自我介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基本落空,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看电影听故事时津津有味,拟写纲要时东张西望,上台发言时吞吞吐吐,只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家庭、家乡,一个班四十多人,每个人上台轮一遍,两节课匆匆过去了。一堂课看似挺热闹,看了电影听了故事,每个人也上台发了言,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认识自我的目标没有达成,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没能得到提高,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相距甚远。

实践活动的立足点应在于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展示自我,与同学分享成果。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大多数学生对活动的兴趣都不浓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不少实践课必须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才能完成,而实际情况却是布置的任务基本上落空。到了成果展示的时候,成型的作品寥寥无几。如《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笔者分配各小组利用周末通过网络搜集整理一些为“空巢老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利用课余时间先在小组内交流,针对交流的成果编写一份文字材料,最后在课堂上交流分享。结果大多数学生以在校无法上网为由,最终使该实践活动成为纸上谈兵,无法实施。

2.重形式与轻“语文性”的矛盾。

语文综合实践课作为目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因其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而成为各个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也成为各种语文技能赛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略了综合实践课首先必须是“语文课”这一事实,体现在教学上,便是过于注重“形式”,在教学形式上下了一番苦功,不断推陈出新,而把语文课最重要的“提升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抛到了九霄云外。笔者曾经观摩了一名教师开设的《课本剧表演》公开课,教学过程安排如下:介绍戏剧的特点——欣赏歌剧《白毛女》片段——学生穿着京剧服装,表演京剧《打渔杀家》片段。整堂课又是说又是唱异常热闹,教师还即兴唱了一段《苏三起解》,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说说唱唱之后学生能提高语文能力吗?指导学生唱京剧,租借服装,有几次课可以这样上?这样的公开课打着“创新”的旗帜,实际上却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其示范意义实在值得商榷。

二、关于强化语文综合实践课效果的建议

1.突出语文性,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语文综合实践首先应该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必须遵循“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均是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的”这一准则,应该以学习语言知识和驾驭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语文综合实践课应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相整合,将应用语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相融合,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不能用德育课、音乐课、艺术鉴赏课代替语文课。

其次,在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从学情出发,切实考虑到中职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对中职生应该适当降低标准,活动任务要具体要细化,让学生知道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方法可循。比如前文所提到的《认识自我》综合实践活动,笔者调整了教学设计: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先思考以下问题:(1)你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2)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3)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4)你的哪些早期经历对你造成了影响,是什么影响;(5)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法。做好了准备以后,利用一堂课以小组为形式,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并由小组成员互写对方印象并简述理由,让学生们反思别人眼中的“我”,最后进行个人总结并写成《我的自传》。第二堂课将自传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自评互评选择最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最后进行课后总结: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同时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不会不知所措,相比空泛的自我介绍,写自传更能让学生了解自我,同时简单易行。学生将自我评价与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用简单的语言组织起来,便能形成一篇文章,轻轻松松一篇自传就能“出炉”。不少学生说:“原来写作是这么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在实践过程中既反思了自己,又提升了写作水平。

2.以兴趣为导向,确定活动内容。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中职生学情的特殊性,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更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对教材应当作适当的处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活动。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未必学生都有兴趣,并且有一些内容受到场地、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制约,并不容易操作,勉强实施,效果不好。如前文所提及的《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和《奏响蓝色畅想曲——保护水资源语文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要求针对活动内容做大量的社会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这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实施,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这样的课题可以跳过。而像《成长的烦恼》《记住父母的生日》这一类题材都是学生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收集素材相对容易,学生能够有感而发,有话可讲,选择这样的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题材作为活动内容就能事半功倍。另外,活动设计应该尽量简单,多用小组竞赛的活动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加强团队协作,完善激励机制。

语文综合实践应注重团队协作,一方面,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小组合作交流,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另一方面,一堂课时间有限,学生一个个发言,时间不够,也不利于教师的指导。通过小组的形式展示成果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将每个小组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交流与展示,在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为避免每次都是几个尖子生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发言,有的同学会产生依赖、坐享其成的心理。笔者建议采用小组成员轮流上台,成果共享的激励机制,即一开始就让学生组成固定的团队,每次活动由不同的同学担任组长轮流负责,其他同学收集资料,组长负责整合资料与上台发言,最终的分数依据成果展示的优劣而定,而其他小组成员与组长共享分数。这种“绑定式”的组合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尖子生会主动帮助后进生,而后进生也会因不想拖大家后腿而努力,从而实现了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除了小组绑定外,还应该形成多元的评分标准,因为在组合中,有可能出现整个小组成员的素质偏低的情况,但如果他们已经努力了,但成绩仍然很低,势必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过程与结论并重,对那些在实践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十分认真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适当给一些附加分,或者颁发诸如“最佳协作团队”的称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正如《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语文综合实践课正是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它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更好地工作与学习。语文综合实践课应该脱去华而不实的外衣,轻形式重效果,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切实考虑学生学情,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标,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