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的教学应该与阅读的教学密切结合。在写作的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积累写作的经验,巧妙地将别人文章中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增加自己文章中的亮点。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蕴涵着很多写点,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这些写点。接下来,笔者就如何挖掘高年级文本中的写点来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品味文本中的成语,使写作亮点纷呈
在作文的写作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增加文章中的亮点,提高自己的写作层次。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如果没有他每日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继续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 ”这里“刻骨铭心”的使用,说明了这“两个耳光”让“我”永远都会深深记住。这样,成语的使用就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又如“很久之后的一天,我一如既往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他见我来了,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这一句中就正确地使用了“一如既往”这个成语,即是和往常一样的意思。而如果将这个句子改为“很久之后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他见我来了,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虽然意思不变,但是在作文的写作中,前者的意蕴显然高于后者,可见成语的恰当运用是作文中的亮点。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成语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有时甚至因为怕出错而避免使用成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二、品味文本中的修辞,使写作妙笔生花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出各样的修辞手法,它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也使文章更加真切、更加形象。在作文的写作中,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作文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作文中的加分点。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笔者倡导,小学生重点掌握和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手法即可。这几种手法在学生的课文中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相对容易掌握。比喻的功能是将所描述的事物体现地更加具体、形象而真切;拟人的手法可以让描述的事物活起来,使文章活泼、生动;而排比的使用往往能够加强气势,增强情感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师,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如遇到这些修辞手法,应具体地为学生讲解,并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
如课文《烟台的海》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例如,“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这里就连用了几个比喻,将“涌浪”的样子比作“小山”;将“涌浪”的气势,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将“浪花”溅起的声音比作“雷鸣”。这些比喻的使用,将“涌浪”的样子、气势与“浪花”溅起的声音形象化,让读者心中烟台的海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因此,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运用比喻,增加文章的亮点。
三、品味文本中的省略,使写作意味深长
省略号虽然只是一种标点符号,但是它的功能却不少,可以用作于引文中的省略,可以用作同类词句的省略,可以用于重复语句的省略,还可以表示还未说完的话,也可以表示不语,同时也能表示声音的延长,或者语句的断断续续等等。省略号在不同语句中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就能够在文章中见识到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应注意这些省略号的用法,同时掌握这样的用法,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熟练地运用,增加自己作文写作中的亮点。
例如,在《爷爷的芦笛》中“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个句末中的省略号,可以理解为语意未尽。在叙述中,作者故意不把话说完,留下一个很含蓄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的空白反而能够使读者更加形象地体会到那婉转悠扬的曲调和那浓浓的海水味,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如果将这个句末的省略号改为句号,虽然意思上没有变化,但是意境就无从谈起了。又如在《大海中永生》中,“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里使用的省略号,是表达了一种无限沉痛的心情。而“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里的省略号则只是作为同类词语的省略。因此,学生在使用省略号时,要正确地把握好这个度,不能滥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在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很多能够让学生练习写作的“写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努力地寻找这些写点,并巧妙地将这些写点技巧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自己的写作中体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