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读不读鲁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别人不知道,单说我,我是不太读的。
近三十年前,念高中;一回,去同学家玩,瞅见了书柜有本鲁迅,才翻两页,顿时心惊。征得了同意,把书借走,匆匆回家读过。这一读,读得血脉汹涌、心绪澎湃。当时,台湾仍在;所谓“左翼”作品,统统是禁书。这头一回读禁书,很刺激。尤其鲁迅的文章,本来就刺激浓烈;他的文字,犹如当时驻足书店翻着柏杨、李敖,以及大骂的政论杂志,读着读着,胸中不平之气,霎时就喷涌而出。我站立许久,腰腿酸了;但颈项之上,却全然是热的。
而后,我生命困顿得早,疑惑也深;那满腔热血的愤青状态,并没有越演越烈;维持了几年,隐然间,自己就觉得不对了。读台大历史系时,刚解严,学校附近的书摊,处处皆鲁迅、巴金与茅盾。箝制了数十载,而今松绑,我和许多人一样,都觉得应该赶紧补课;于是,急急一翻,很清楚,知道他们要控诉什么,也明白他们急切些什么;但猛地一读,却不觉其好;至少,没有许多人标榜的那么好。而且,很奇怪,这回再看,我颈项上的热气,竟然变少了。
之后,我契入了儒释道三家,返观自己的民间出身,开始和自家的文化基因相映照,换句话说,我对自身根源的中华文化开始有了体会,偶尔,再拿起鲁迅的作品,稍事翻阅,更可体会他的深切,也感觉得到他的阴郁。读着读着,遂有感慨。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病理学家”(牛陇菲先生语),沉郁深邃,两眼紧盯着传统文化的弊病。凡其所言,皆有所见;訾斥的“封建糟粕”,亦不全假。但是,鲁迅有个职业病─看病看久了,视人皆如病人;事情骂多了,说人也多成不堪。这职业病使他不时有着怨毒之气,下笔之刻薄,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多半成了“糟粕”二字;既是“糟粕”,诋之、毁之、羞辱之,又孰曰不宜?
从此,许多的中国读书人,越演越烈,以鲁迅之名,更激切、更气愤,将“民族劣根性”、“封建余毒”等词儿,紧挂嘴边,成了口头禅。比起鲁迅,他们更努力挞伐自己的传统,也更急着轻蔑自己的过去;鄙薄祖先,变成了最大的时髦。他们对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诋之、毁之、羞辱之;仿佛说得越不堪,就越有反省能力;骂得越彻底,便越改变得了中国。殊不知,这貌似反省,实则只是自厌自恶;这看似理性批判,却夹杂着许多自残之念。这样的精神扭曲下,“改造民族性”呼声不断,反传统运动更如火如荼,但结果呢?这不断“批判”的结果是:相较于百年前,现今中国人,已失去了道德底线;现今社会,不再温润厚道;现今的人儿,也难有安稳与信实。至于读书人,风风火火“改造”了近百年,却只见神州大地,处处愤青;那愤青写起文章,不时就脏话连篇,文字品气之低落,连我乡下一个小学生都不如。
台湾乡间多粗野,讲脏话的风气,其实普遍;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浸润,即使乡下人,对文字也一向敬重;自小至大,从不时兴在文章里用粗话。再者,台湾乡间多鄙俗,时尚优雅之事,多半做不来;但开放自由行之后,大陆朋友越来越清楚,台湾民间(尤其南部)算得上民风淳厚,待人也真诚。至斯地,睹斯人,很容易体会到,何谓“古风犹存”。
“古风犹存”的台湾民间,让我们看到不假诠释便历历分明的中国文化。我自己台湾南部出生,至今,也一直长居乡下。我很明白,鲁迅笔下的颟顸无知,确有其事;但是,那毕竟只是少数不肖之人。鲁迅所说的种种不堪,我也偶尔遭遇;然而,若过度强调,也不免是以偏概全。换言之,鲁迅所轻蔑的,鲁迅所讥讽的,与真实的中国文明全貌,相距颇远。说到底,鲁迅写的,不过是他眼中的中国文明罢了!鲁迅有一双阴郁、敏感而又不时夹杂怨毒的眸子,写了一篇篇杂文,影响极大,甚至改变了某些读书人的品气与性情。
解严之前,台湾无缘读鲁迅;解严之后,台湾的鲁迅粉丝,至今依然不多。
作者系台湾知名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