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民工荒”引发对“刘易斯拐点”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民工荒”引发对“刘易斯拐点”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2004年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国内学者对“刘易斯拐点”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的认为“刘易斯拐点” 已经到来,有的认为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为时尚早。本文通过对中国“民工荒”本质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现状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能更好的解释在中国农村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民工荒 刘易斯拐点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在城乡的推-拉力作用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引发了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然而在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转移出去的时候(大约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2004年却出现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引起的“民工荒”现象,而且延续至今。

(一)“民工荒”现象产生阶段

总结近几年我国“民工荒”现象,以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民工荒”产生原因,学术界的观点颇多,总体归纳为:从供给方看,农民外出打工的直接原因是想增加收入。但以往外出打工是务农收入的几倍,现在随物价的上涨,农民工外出务工成本有所提高,同期中央又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政策,使得外出务工的收入与务农的收入差距缩小或几乎持平。根据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及成本收益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民工荒”是农民工对外出打工的预期收益与所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后做出的选择。从需求看,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刻意压低农民工的工资,并让农民工加班加点呈现为常态,无形中恶化了劳动力需求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企业需求熟练的技术工、高级工,这与农民工的低素质形成矛盾,使得结构性的“民工荒”凸现。

2009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2009年出现了新一轮的“民工荒”。跟以往出现的“民工荒”现象相比,此次“民工荒”表现出的特点是在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前提下,企业订单大幅回升而普工短缺。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合理,2008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外部市场受到较大冲击,很多外向型企业在订单减少的情况下有意让员工自然流失,甚至出现大量裁员现象。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工利益,也暴露了我国整个社会用工及劳资制度方面的缺失。

(二)“民工荒”与“刘易斯拐点”的关系

“民工荒”的出现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加深。随着对民工荒的研究,一个名词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刘易斯拐点”。

目前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否预示着我国已达到“刘易斯拐点”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为代表,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出现的“民工荒”只是短期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或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劳动力无限供给仍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相应政策,都要进行大的调整,否则增长就会难以为继。因此结合我国“民工荒”现象,有必要对“刘易斯拐点”和刘易斯模型进行重新认识。

“刘易斯拐点”的一般理解

“刘易斯转折点”是一个关于劳动力供求的经济学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于《曼彻斯特经济和统计研究》上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时,系统阐述的二元经济模型及其原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刘易斯假定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大多数国家,高工资经济和低收入经济的二元经济是并存的,即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其中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与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人地矛盾。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土地边际生产率随人口增加越来越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刘易斯理论的关键点是假设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在两种不同经济部门中,只要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那么农业部门就会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无限”意味着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具体详解见图1。

图1中的纵轴表示实际工资和边际劳动产品,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OA为维持生计部门工资水平,即生存水平工资;OW为城市提供的实际工资水平,在OW高于OA的情况下,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WS)是无限的,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到图中的S点。S点就是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的拐点”,也正是“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标志。

假设工业部门发展的初始阶段,提供的资本为K1,劳动力需求曲线D1D1(K1)与WS交于F点,这时工业部门的利润为WFD1(K1),为农业部门提供的就业量为OL1。假设在OW不变的情况下将利润全部用于新资本投资,于是现代部门的资本存量总额将从K1到K2再到K3,更大的资本存量总额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从D1到D2再到D3,它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交点从F到G再到H,决定的工业部门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从L1到L2再到L3,如此循环往复进行,劳动力就业随着工业部门的扩展而增加,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即进行到图1中的Ln。如再增加,就会越过刘易斯拐点(S点),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变成向上倾斜的直线SS',之后如果工业部门再需要传统部门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就得提高工资水平,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将随着农业部门富余劳动力被吸收完而消失。

刘易斯拐点就是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的时点。

与中国“民工荒”相适应的“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模型的建立在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似乎遇到了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实现了身份和产业的同步转移。而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已经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甚至也居住在城市,但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由于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城市户口,就享受不到城市产业工人应有的社会保障和权益。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是几乎所有进城农民工所经历的。再加上近几年政府实施了对农业的补贴优惠政策,使农民收入有所增长,进城务工的农民觉得种田跟打工的收入相当,于是纷纷返乡,形成了一股“返乡潮”,致使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但事实是,中国仍有2亿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条件(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是相悖的。

如何用“刘易斯拐点”来解释中国的“民工荒”现象?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刘易斯模型做一改造,使其变成一个经过许多伪“刘易斯拐点”后才会出现真正的“刘易斯拐点”,使其能够更合理的解释中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在此给模型中的“全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加了一个限定条件,就是在一定工资水平下,现代工业部门把愿意进城打工的所有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吸收完,就会出现一个伪“刘易斯拐点”。在此之后如果工业部门想再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就得被动的加工资,直到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待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后,若现代工业部门想继续雇佣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就得主动的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等。具体如图2。

假定在工资为OW的水平下,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部门创造的利润使现代部门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图中的Dk(Kk),这时共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Lk。Dk(Kk)与现代部门供给曲线WS交与S1点。这可以假定为中国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况:农民工进城的几十年来工资几乎没有变化,却使得城市工业部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暂且假定中国城市现阶段吸收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为Lk,随农业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进城务工的农民的期望工资上升至OW',边际生产力曲线Dk(Kk)与W'S'的交点决定了新的均衡点S2,而现代部门为了即得利益,利用现实的劳资改革与监督制度缺失,不愿意提升工资,实际工资仍然只有OW,此时有些农民就会选择弃城回乡,只有OLk'的劳动力愿意继续留在现代部门工作,这样就会有Lk'Lk的农业劳动力回流到农村。这可以视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然而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虽然低工资可以增加资本的积累,但同时也抑制了农民工的有效需求。现代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得不提升工资为OW'。增加农民工工资虽然直观上是减少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延缓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实际并非如此。现代部门为了继续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就必须重新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结构升级,而且高工资也会提高农民工劳动的积极性。在考虑到我国存在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原来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序向中西部转移。这样一来降低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二来带动了产业的结构优化,使东部地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增加农民工的工资同样可以增加资本积累。

在工资为OW'的水平时,现代部门的资本存量总额不断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继续向右上方移动,如图2中的Dm(Km)。Dm(Km)与现代部门供给曲线W'S'交与S3点,这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为Lm。由于资本积累的速度快于人口积累的速度,使得LkLm>Lk'Lk。由于中国农民工问题比较复杂,农民工的工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城市产业工人的工资持平。同时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所以进一步假定农民工不满足OW'的工资,期望工资提升为OW''。此时又会重复上面提到的情况,现代部门不愿意加工资,一部分农民工只好返乡,这样又会出现新的“民工荒”现象。假设返乡的农民工为Lm'Lm。由于农民工工资不断提高,权益不断得到保障,会使得Lm'Lm< Lk'Lk,也就是返乡的农民工会越来越少。如此反复,直到农业富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部门吸收,用图中的Ln表示,Dn(Kn)与Wn'交与S点,也就是真正的“刘易斯拐点”。之前的S1、S2、S3......可以说是伪“刘易斯拐点”,只有到Sn点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才被现代部门全部吸收完,而且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我国也会在此时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此后现代部门若想再雇佣农业劳动力,就得主动增加工资及福利待遇等。

因此,在研究我国“民工荒”现象的时候,必须注意:我国是在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返乡的现象,这与“刘易斯拐点”中描述的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全部吸收完相矛盾。所以我国出现的“民工荒”并不能说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由文中分析可知,我国趋近“刘易斯拐点”的过程将是一个亦步亦趋的复杂过程,不应急于求成。当“民工荒”现象出现时,应根据当前情况积极解决,加快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全面转移。

参考文献:

1.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4)

2.张巍巍.从“刘易斯拐点”看中国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08(7)

3.刘洪银.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J].西北人口,2009(4)

4.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