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游园会》中的阶级隔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游园会》中的阶级隔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游园会》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佳作之一,创作于1921年,其中包含多重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中的阶级隔阂来揭示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以及作者的价值观。

【关键词】《游园会》 中产阶级文化 阶级差异 下层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65-01

一 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19世纪末的新西兰,被公认为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曼斯菲尔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加入了布鲁姆斯伯团队,发表大量作品,她的作品大多描写中产阶级的生活,其对文学的突出贡献在于短篇小说的创新。她擅长于用散文诗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事物和人物来揭示深刻的主题,使短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进入现代成熟阶段。她的《游园会》以一位中产阶级出身的小女孩劳拉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场欢乐的中产阶级茶会,和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形成对比。

二 中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方式:茶会

“英国人以其传统文化为荣,比较重视具有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休闲生活,比如其典型的下午茶休闲方式……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 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等,可谓名目繁多。”《游园会》就是英国花园茶会的典型描写,故事的开篇描写举办茶会的好天气:“这真是个理想的天气……无风,温暖,万里无云。”主人公劳拉活泼可爱,为家中即将举行的园会感到非常兴奋,完全沉醉在优美的梦幻世界之中。心中的快乐使她内心充满了渴望和满足,因此在园会的准备过程中,她一直都非常兴奋激动。此时的她陶醉在阳光美丽的青春里,她以为生活是那么完美无缺,因此她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这是个天性纯真、善良、有艺术眼光的姑娘,她就犹如中产阶级美好的产物。她喜欢那些漂亮的帽子、礼服、钢琴,喜欢绅士们穿着西装燕尾服戴着帽子。宴会在乐队欢快的演奏中开始,在疲劳中结束,全家人肩并肩地站在门廊内侧直到茶会彻底结束。主人公一家彬彬有礼,体现了英国中产阶级特有的文化印记。但茶会的准备始终只有女人在做,爸爸完全不在意这些琐事。这是英国男性主流的社会性别文化的极端表现,男人和女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男人寻求支配,女人则要服从;男人占有公共领域,女人则统治个人的家庭世界”。

三 阶级隔阂

《游园会》通过劳拉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谢立丹家的喧嚣花园与宁静的死者胡同世界。”

小说在宴会开始之际传来山坡下马车夫意外死亡的消息。当劳拉听到这个消息时,她内心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失去了,立即提出取消园会。但是,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因为母亲是传统世俗和社会体制的忠实保卫者。然而劳拉则是善良、活泼、富有同情心、具有反叛精神的小女孩。由于受母亲思想的影响和园会虚构世界的干扰以及缺乏生活经验,劳拉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有限的。尽管反抗无效,劳拉毅然给死者的遗孀送去一篮园会上吃剩的糕点。故事的后半部分在此拉开了序幕:劳拉穿着盛装走出家门,向山下的小胡同走去。当她来到马车夫家中,她的内心因强烈的对比与剧烈的反差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胡同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这些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歪扭的低矮小厨房,里面还点着充满黑烟的灯。”这是一个在各方面都与园会世界截然相反的地方,一个从不属于她的世界。灰暗、破旧、死寂,一个死亡世界,劳拉内心充满恐惧,因为她感到了强烈的阶级差别:在园会里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生机勃勃,它是生的象征;而在胡同里,到处是寂静无声,到处是死气沉沉,它是死的符号。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并通过生与死的冲突表现出来,使劳拉最终“走出了园会这个梦幻世界,站在了现实世界的门前”。劳拉看到下层社会低廉的生活,低等的社会地位,破旧的衣衫和矮小的土屋,无知和贫穷。这都加强了劳拉对中产阶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找准了自己的社会阶层。尽管故事开头劳拉对工人阶级充满了好感,但她所看到的只是表面,马车夫的死亡让她真正走入下层社会,她才更深地了解穷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是,马车夫的死似乎不应该成为家庭里的闲谈,因为生命需要敬畏。

四 结束语

《游园会》是曼斯菲尔德的佳作,通过对自然场景和生活事件的具体描绘剖析了主人公劳拉的内心成长过程,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世界——贫富差异,从而揭示了劳拉的现实精神探索历程,使劳拉强烈意识到阶级差别,发现了世界是多元化的综合,有生有死,有欢乐有伤悲。

参考文献

[1]沈晖.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J].甘肃社会科学,2005(2):104~107

[2]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陈良廷、郑启吟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李新国.曼斯菲尔德《园会》的象征主义解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67

[4]魏琳、邹晓萍.论《园会》中的生死哲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