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否激起层层漂亮的浪花关键看这块石头是否扔得好。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提问,要好好研究这门艺术,可见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只是在唱“独脚戏”,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难度大。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叫几个固定的好同学回答,这样很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地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提问的尺度,掌握其科学、实效的技巧,笔者想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在教授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师生共同分析了故事情节,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有的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有的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的人……在分析了人物性格后,教师提出“哈尔威船长随船沉没有无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就会根据各人的生活经验对此作出评论,并进行激烈的辩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各不相同,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太直接,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笔者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针对电影事件我这样设问:鲁迅看电影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影片里的看枪毙的中国人欢呼,在课堂里看电影的日本人也欢呼,他们各自而欢呼?当学生说中国人是因为有热闹可看而欢呼,体现的是麻木无知,日本人是以侮辱鄙视欺凌中国人而欢呼,是狂妄自大、盲目爱国的欢呼。我便又继续问:这电影事件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鲁迅在当时悲愤的心情以及要弃医从文的原因。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 “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笔者深感: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才能收到“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