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2条点金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一,宜:祭祀、交易、收财。
这一天,山东省财税工作会议召开,确定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攻坚战开战。
山东一直是一个讲究稳重的省份。无论是财政政策上,还是财源建设上,一直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往前走,根基扎实。
但这次,山东给自己安上了翅膀。也许有人会惊讶,山东这次为什么突然爆发,山东人说:这叫厚积薄发。思路打开了,劲卯足了,量变要开始质变了。
于是,就有了这32条“点金之术”。虽然未必真能点石成金,但毋庸质疑的是:给起飞的山东加挂了一个副油箱。
产业篇
“山东的GDP多不多?排名第三,还不多吗?但我们的财政收入呢?”省长姜大明停住话头,叉着手,下面鸦雀无声,“多吗?我们不仅要做经济大省,还要做经济强省。首先要做的是产业结构调整。”
话说得虽简单,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山东省将产业结构调整分成了两个方面: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目的都在于培植壮大支柱财源。
在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方面,省级设立专项资金,集中支持100个行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100个装备制造业加工中心、100个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100个能源检测控制中心。这四个100显然是对传统工业的一次大手术、大提升。同时,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重点支持六大类1000个技改项目。
一位知情者说,这是让传统工业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转型的核心。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50-300万元的奖励,对节能技改项目按实现的节能量给予200元/吨标准煤的奖励,对电力等十大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按一定标准给予奖补。
在创新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上,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投入5000万,吸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股权,使省级基金规模逐步达到10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旅游品牌,进一步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省级三年筹集20亿元,支持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科技开发等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能够尽快形成产业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科技项目贷款年增长20%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新增科技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技术发展。
这次山东的触角不仅涉及宏观,甚至延伸到了细节。对纳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城市,购买新能源公交汽车,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再按10万元每辆的标准给予补贴。我们在济南的街头可以发现,许多公交车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绿色的新能源标志。
由此可见,无论是“改旧”还是“创新”,山东省财政都给予这些企业在经济政策上极大的扶持。另外在山东,随处可见的“好客山东”也是山东的旅游产业品牌战略之一。这个品牌脱离了以往以企业、旅游景点等作为宣传的“小品牌”单打独斗做法,而是把整个山东旅游业作为一个“大品牌”来着眼,统一规划,统一平台,不仅在形象上整齐划一,而且在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推进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不小的贡献。
区域篇
在“特别经济区”数量上,山东不是最多,但以山东人脚踏实地的个性为背景,“做一个成一个”成为了山东区域经济体的共性。无论是国家级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还是即将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甚至是鲁南临港产业带等,都各有各的特点,各领,各有千秋。在此次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32条”,实质上是对既有的区域经济模式的一个加强。不仅涉及“大区域”,也纵向延伸到县域经济,甚至“飞地经济”。
在区域发展上,不仅财政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投入。此次山东省统筹安排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按照总体规划,支持重点区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血管”通了,作为“心脏”的中心城区方能健康发展。省级土地收入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向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整理倾斜。积极支持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方面资金共同打造高效生态产业带。积极创造条件,适时争取设立蓝色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和胶东半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落实扶持鲁南经济带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以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促进鲁南地区的加快崛起。大力发展省会经济,支持省会文化中心建设,提高省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不仅在区域经济上,山东画出了一个个的“圈”,在所谓的“微经济”即县域经济甚至园区经济上,山东这次也有详尽的规划。正如姜大明省长笑谈,大河有水小河满,那是发洪水!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区域经济发展好了,才有整个山东省的崛起。在县域经济方面,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尹慧敏提出了“用财政资金做引子,以社会资金为主导”的理念,在当前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加大资金运筹力度,深入挖掘财政资金使用潜力,立足盘活资金存量,支持转变发展方式,培植壮大财源。筹集20亿元财政间歇资金,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年初将资金拨付到县,年底收回,由试点县统筹用于重点骨干项目建设。
在园区建设上,省级继续对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给予贴息支持,为其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促进企业跨区域合理流动,鼓励异地兴办企业,对省内东部企业投资落户中西部省级开发区、投资额超过一亿元的大项目,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补助。有条件的市县可在其区域内采取设立“飞地”的方法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到该区域进行整片开发。对“飞地”内设立的企业,实现的地方财政收入可与项目所在地协商按比例分享。
制度篇
山东历来就是个经济大省,摊子很大,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财源不丰裕,这是山东省经济财政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良好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山东省此次在市场机制、投融资机制、财政体制机制创新上都下足了功夫。
市场机制上,山东省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使用权转让机制。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经营性土地全面实行“招拍挂”方式出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对海域、矿产、风景名胜等国有资源,要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加快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步伐,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公共事业经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改革,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行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区域性排污权市场交易体系。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涉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为健全市场机制创造公平宽松的外部环境。
在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上,同时引导银行、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加大投入,避免出现财政唱独角戏的局面,尽快形成多元化、常态化的投融资保障机制。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BOT等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引进跨国公司500强企业投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利用外资鼓励类大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资源,积极引进政府外债资金。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金融风险。
在财政体制的完善上,“32条”更多的着力于完善省对下的财政体制。对市县上缴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15%以上的部分,今后三年省级给予全额返还,促进各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省级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对综合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需求的财政困难县给予补助。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禁止或限制开发地区,探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新体制平稳运行。
民生篇
完善民生政策体系,是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内生动力。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目的,又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姜大明省长宣布在落实好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再出台几项惠民措施:
1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今年省级将安排2亿元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地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给予支持。
2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从今年下半年起,把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20元。
3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经过多年积累,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余额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为了把这部分资金用好用活,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省政府决定,在今年按国家规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把企业退休人员取暖补贴由每年24元最高提到11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同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并鼓励各地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扩大就业。对“援企稳岗”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省里将在分配奖励、调剂资金时予以倾斜。将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补贴,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及设施设备购置等项目,纳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
4是适当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据了解,目前多数省份的单位缴费比例在20%以下,山东省为18%-22%,企业负担偏重。省政府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对缴费比例高于20%(含)的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以后视情况逐步统一和调整。使记者感受到“财政一向取财于民,现在该是用财于民的时候了。”
山东,本就被称为“大小龙”之一,其在历史上显现出的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的“山东风格”,一直被世人所称赞。省长姜大明称32条“是一个契机”,山东这条龙,似乎即将再一次昂首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