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种业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种业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是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增产,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生活多方面需求的重要措施。国务院还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因此,审视中国种业的现状,找出制约因素和改进方式值得进行探讨。

关键词:种业发展;企业化;农作物品种

中图分类号:F2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92-02

一、中国种业现状

建国以来,中国种业工作特别是《种子法》出台后近12年来有了极大发展,农作物的良种推广面积达到了90%以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成绩是显著的。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三多三少”,三多即从事种业工作的人员多,由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多,种业企业多。三少则表现为高效的研发团队和掌握先进营销策略的人少,过硬的优良品种少,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少。在种业的研发上除了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外,许多农业院校和市、县级农业研究所和个体(包括农民育种家)以及新兴的种业企业都在搞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其队伍仅专业机构即达5万人之多。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每年都以千计。从事种业经营的企业有经营许可证的即近万家,而不需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代销点、门市部更高达10万家以上。然而,多并不等于强。种业上的三少表现为从事研发的人员多而散,各自为政,有的甚至互相封锁,横向协作总体偏少;种子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假冒伪劣种子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利益。在品种的应用上,审而未推的品种至少在1/3以上,能大面积应用的很少;以玉米品种为例,21世纪近十年,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达4 000个,但推广面积达到1 000万亩以上的却不及10个。就种业企业而言,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方面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例如中国种业第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某种业企业,主要靠购买育种机构的品种使用权经营,其他一些上市的种子企业,也多数靠其他机构包括国外种业的品种来获得利润,缺乏有竞争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当然,也有一些确有竞争潜力的种业企业,如何扶植他们发展壮大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3]。

二、如何看待外资种业企业

中国农作物面积达到1.53亿km2,种子需求量约为125亿kg,是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虽然国内种子的商品率只占1/3左右,然而已形成世界重要种子商品市场,因此加入WTO后,国外许多种业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截至2010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注册的已达70余家。以玉米为例不仅有美国和孟山都杜邦先锋这样的大公司,泰国正大、德国KWS、法国利马格兰等企业都已在中国进行玉米育种和经营。国外种业企业的进入,既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的经验,有些品种也有利于中国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值得重视 [1,3]。

1.中外种业企业的对比。外资企业的优势在于资本实力雄厚,研发投入多,且占有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同时在营销策略上也很有特色,以先锋公司为例,在推广以先玉335为代表的玉米新品种中,注意严把种子质量关,保种子发芽率达到98%,在此基础上配套示范推广单粒播种机以节约种子成本,并广泛布点示范推广,重视售后服务。国内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在生态多样化的地区育种有针对性,有广大的销售网络,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有广泛的联系和协作。但劣势也很明显,如资本实力不足,贪图短、平、快的利润而缺乏长期发展,保质量、保品牌的观念,在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下,缺乏有效的竞争力[1]。

2.“外为中用”还是“中为外用”。毋庸置疑,国外育种理念与管理(包括营销)模式可供中国种业借鉴,有些品种也有利于国内农业的增产。我们从来不排斥国外品种的引进,例如上世纪引入的小麦品种阿夫、阿勃、郑引1号等都曾经是国内主要麦区大面积推广种,但在中国育种家的奋起直追和政策引导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稻麦领头品种现在90%以上都是国内“创造”了。玉米品种由于其生态的广适性,有利于中国农业生产的品种和资源完全可以引进,但是要吸取加入WTO后,大豆产业的教训,中国原是位于前列的大豆资源和生产的大国,由于缺乏相应保护政策,现在生产大量萎缩竟沦落为最大的净进口国之一,失去应有的话语权。我们引进国外品种是为了学习国外经验提高国内品种的竞争力,而不是依赖国外品种。国外企业很多是依靠其资本实力利用中国国内企业的引资饥渴症,使中国一些企业沦为国外的商。例如上市的敦煌种业,其90%以上的利润来自先玉335的销售,靠先玉335挽救自己育种决策失误的还有其他公司。虽然合资公司投资只占49%,但与多家公司合资就不只是49%的问题,国外资本正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利用了中国多少年来辛勤培育的销售网络轻而易举地获利。农作物品种不是其他商品,如果由外资控制,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提倡“外为中用”是提高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种的竞争力,而不是“中为洋用”,图一个企业一时之利而削弱整体竞争力[3]。

3.如何看待转基因品种。对转基因品种要一分为二看待,一些作物本身具有的内源基因理论上是不会有太大的坏处,虽然在作物生态上会有些影响,而对一些外源基因却应当慎重考虑。尤其是对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作物。已有报道,在种植先玉335的东北和山西等地,饲用先玉335导致母猪死胎率增加,仔猪体弱的问题(与用其他非转基因玉米饲料对比)。其实,这种问题是否存在,由国家委托权威机构作严格的实验对比,很快就会得出结论,不必讳疾忌医。在国外,转基因玉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这也是一种“民生”观念。

三、中国种业发展途径若干问题探讨

前面已提到中国的种业不论在资本、资源、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如何促进种业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国内外竞争力牵涉面很多。下面仅就某些可关注问题作一探讨。

1.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培育适应多方面要求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种业工作的基础。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广阔,生态多样,要根据当地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制定育种目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利用水肥资源,适于机械化耕作的品种。既要培育对不同环境和栽培条件的适应性有较大弹性的广泛适应性的品种,也要培育针对地区特点如旱、寒灾害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既要引进国外的资源和先进技术,又要在国内协调不同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协同攻关以培育有突破性的品种。创新要靠人才,国家在培育、引进、使用不同类型优秀人才上要有倾斜政策,企业也要注意引进和使用优秀研发、管理人才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