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中国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中国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巨大影响力,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迫切需要了解当代的中国,了解中国人喜欢什么,看什么书,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等等

10月3日记者抵达法兰克福书展会场的时候,已经是当地晚上9点钟了。中国出版团队几乎都在这个时段到达。在6号馆内的中国展区,绝大多数展位正在紧张地布置。每一本图书上面都加了一道腰封,腰封上是图书的英文简介。有的出版社甚至还为每一本参展图书重新设计制作了一份英文封面。

法兰克福书展寻求开拓新兴市场

五天下来,参加过多次国际书展的出版人还是颇有感叹,书展的人气有逐渐滑落的趋势,信息沟通的便利使得书展更像是大家见面沟通感情的场所,连展场内出版人的步履都不像以往那么急切了。

“出版业正在转型,信息化和网络化对书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书展是国际出版商展示产品的重要机会,现在这个功能在逐渐退化,从一些出版集团展示品种的数量缩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听从1988年就开始参加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对书展的演变过程有很深刻的体会。

显然,交易功能弱化是所有书展所面临的相同问题,对于规模巨大的法兰克福书展而言,这种变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研究面临的产业变革、开拓新兴市场是法兰克福书展的当务之急。

非图书展区(Non-Book Exhibition)是今年新增的一个区域,也是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一个亮点,虽然只有20几家参展商,占据的区域也只是在四厅中的一部分,但是琳琅满目、色彩绚丽的非书产品,却成为书展中最温馨可爱的角落。

这里的非书产品,是指那些可以在书店里销售、但又不是图书的产品,从各种文具到与阅读相关的各种器具。例如,一位来自瑞典的参展商展示售卖明信片,所有产品都由她自己拍摄,明信片内容从家居布置到自然景色,非常广泛。还有一位来自法兰克福附近的德国展商,他的产品是帆布制的阅读椅,既可以放在室内,也可以放在花园里,是野外吊床的一种延伸产品,目前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销售。老板是一位慈祥的德国老人,似乎并不急于招揽生意,只是悠闲地躺在阅读椅内读书。其实,这里大多数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不只是书店,和书有关就可以归类于此。这个区域的大多数展商是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

和开拓新业务种类相比,法兰克福书展开拓新兴市场的举措同样令人瞩目。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国际版权中心,版权商数量是283个,比去年增加30%。这显示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作为跨语言和跨文化传播中间商的版权组织越来越受欢迎。

“一本书在受到关注之后,版权往往会同时被多个国家所购买。”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路告诉记者。这个事实从一个角度证明,法兰克福书展主办者见微知著的明智和在全球拓展市场的努力,正在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在亚洲,日本曾经被选为主宾国。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相扑、茶道等文化输出的使命已经逐渐完成。而目前韩国、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处于上升期,其科技交流和文化输出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成长期。

韩国2005年被选为主宾国今年印度时隔20年再度成为主宾国,2007年加泰隆文化(西班牙语国家)将成为主宾国,中国则有望成为2009年的主宾国。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法兰克福书展在欧美市场疲软的背景下积极开拓新兴地区市场的强烈意愿,亚洲则成为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

今年印度作为主宾国有150多家出版机构参加书展,共有200多项活动在展场内举行,主题围绕着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电影、舞蹈等内容。在各个展厅内,都可以得到关于印度出版与文化的宣传资料。

发现亚洲,发现中国

和去年相比,法兰克福书展的参展商总数量并无太大变化,7272个参展商中,来自亚洲的参展商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成为书展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除了印度作为主宾国有150多位参展商外,中国的展位面积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10月4日至8日5天时间里,中国展团共输出版权1300多项,在2005年这个数字是378项。而在往年,中国出版业全年的输出版权也就是1000多项而已。

在五天的活动中,中国展厅与往年相比,显然是最热闹的一年,除了前来参观的各色人士有所增加外,中心活动区举办的各个出版社的签约仪式和新书推广活动络绎不绝。据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两天之内就参加了21项此类签约活动。如果你偶尔路过中国展厅,最有可能瞥见的就是身着红色唐装的龙新民署长在和国内外出版签约方合影留念。

不管这种热闹背后是否意味着中国出版业已经和国际真正接轨,相较以往,中国展区的人丁冷落已成为历史。在中国政府主导的“走出去”战略下,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热”的背景下,中国出版人借此东风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

以往西方人主动了解中国,更多是出于好奇,他们的兴趣多集中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今因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巨大影响力,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迫切需要了解当代的中国,了解中国人喜欢什么,看什么书,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等等。这种需求才是汉语升温和“阅读中国”商机乍现的内在推动力。

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汉语学习者超过3000万人,100多个国家的2500所大学开设有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开始学习中文。美国AP汉语项目(国家汉办应美国中学汉语教育之需而设)2006年开课以后,将有2400所中学准备开设中文课。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仅今年就有40多所中小学申请新增汉语课程。

在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展位立柱上,有“感知中国(Reading China)”的醒目标志,昭示着中国展区的主题和中国出版人努力的方向。

从国家出钱为参展出版机构租下展位、资助版权输出、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到高级党政官员高调出席各类推广活动为出版机构保驾护航,突出表明了在现阶段,政府还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和中国语言文化推广的主导力量。

纵观全球,铸就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底座的,不是政府,而是大型跨国公司。因此记者接触的不少人质疑:政府如此深地介入文化商业活动,是否会越俎代庖,助长本来就企业化不足的出版机构的官僚之风?

要具备国际商业服务能力,国内出版人需要告别“观光团”、告别作秀、告别走过场,需要真正下工夫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寻找合作伙伴、创新商业模式。

陈昕分析说:“过去中国出版机构来到法兰克福就是为了输出版权,市场化程度很低。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卖版权是为中国的作者、出版者服务,而不是为海外市场的读者服务。”

而对于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受到世界普遍关注,我们正在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中国参展商变化很大:其一,从简单翻译输出版权到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设计图书;其二,从简单版权贸易走向全面国际合作。这两种方式代表了未来国际合作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作家这一最有亲和力的媒介“走出去”,逐渐被中国出版机构所采用。10月4日,辽宁出版集团和贝塔斯曼直接集团在法兰克福书展联手举办《中国读本》德文版首发式;第二天,辽宁出版集团促成作者苏叔阳参加贝塔斯曼举办的“蓝色沙发”名人秀,德国国家电视二台作了现场直播;一家意大利电视台对来自中国的苏叔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作了专访。

令人欣慰的是,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记者看到更多的是,许多因中国发展和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受益的商业机构正在成长。

当前,在欧美市场基本饱和时,很多国际出版商都希望在蓬勃的中国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加坡叶一堂出版公司就是如此,它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英文和中文同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在“中国机遇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它从2004年开始和辽宁出版集团合作,辽宁方面负责组稿、编辑加工和印制,叶一堂负责向全球发行和版权经营。

记者了解到,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推广中文图书为盈利模式的版权经纪人。记者遇到瑞士华瑞图书网的经理、瑞士籍华人吴尔晨先生。他和他的瑞士妻子吴雅丽一道寻求中国出版社在瑞士图书的发行。吴雅丽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但在瑞士订购中文图书非常麻烦,这是她和吴尔晨联姻的缘由,也是他们开办中文图书网的缘由。在书展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和华瑞图书网签署了特许经销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