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龙启忠:我从湘西的歌海里走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启忠:我从湘西的歌海里走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上世纪70年代从中师毕业的,生在湘西,长在湘西,现在是古丈县默戎镇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师。因为少年时代在家乡牧羊放牛,喜欢对着高山峡谷吆喝喊叫,所以唱歌成了我的爱好。说句不谦虚的话,年轻时我可是本地有名的山歌高手,人称“情歌王子”。现在虽然年纪大了,气息弱了,有时候也会哼唱一两句。我不仅会唱苗歌,还会苗舞、苗鼓、苗拳,苗医苗药也会一点。有点神奇吧。在南宁演讲时,有人就说,苗族文化在我身上大放异彩。见笑了,见笑了。

唱歌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农村幼儿园由于人手少,很多活动要由一个人单独完成,所以我练就了“吹、拉、弹、唱、跳、逗(孩子)、哄(孩子)”七门功夫,这样就能更好地为孩子服务,更好地融入孩子们的活动中去。

湘西大山里的孩子天真无邪,爱唱爱跳,非常活泼可爱。可是,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的状况,要么是小学化倾向,让孩子们呆坐在教室里读写背诵;要么就是放羊式托儿化,让孩子们在校园内整天玩耍,随意打闹。我没有进过幼师的大门,也没有机会享受培训学习。但我想,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人际交往的一些规矩。

我琢磨着,能不能从山里孩子爱唱歌的特点出发,创编一些幼儿歌曲,让可爱的孩子们在美妙的歌声中,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开心心地学习呢?在我们幼儿园,孩子们想坐就坐,想玩就玩,想走(回家)就走——不让走就哭,有人哭开了腔,全班就成了大合唱,教你无所措手。我试着创编了一首《上课歌》,想让孩子们知道一些上课的规矩。

教唱后发现,小朋友们不但歌声甜美,还能按歌词要求自觉坐得端端正正。

后来,我又创编了一首《吃饭歌》,因为我发现孩子们吃饭没规矩——爱吃零食,不爱吃蔬菜。

有趣的是,歌曲教唱以后,孩子们都争抢着向我汇报吃饭的成绩。这个说:“爷爷老师,我吃了两碗。”那个说:“老师爷爷,我也吃了两碗。”看到孩子们这样天真可爱,我也感到特别开心,因为音乐的引导,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效果。

乡村道路坎坷不平,山高坡陡,还要涉水爬山,时时有不安全的因素。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创作了一首《放学歌》。

就这样,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创编了五十多首歌曲,有《山里娃》《小鸭子》《小草》《摇篮》《我从苗山来》等,都是我自己作词作曲,虽然词曲简单,但旋律优美,生活气息浓厚,特别适合孩子们歌唱,而且带有鲜明的湘西印记。在当下儿歌萎缩的情况下,我算是为孩子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教唱这些歌曲的时候,我还特意配上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孩子们边跳边唱,既记住了歌词,又活动了身体,心灵美、歌声美、动作美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学得愉快,玩得开心。

我们湘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土家馏子、苗族鼓舞的天堂。

我是个爱好广泛又闲不住的人,老祖宗留下的很多东西我认为都是宝贝。在土家族聚居的村寨里,逢年过节,接亲嫁女,都爱敲打馏子,吹奏唢呐,以增加热闹和喜庆气氛。打馏子要三四个人协调配合,交错敲击,技高者,花钹连串,十分悦耳。像这样动听的民间打击乐,孩子们很感兴趣,也很想学习,但动作复杂,怎样才能让他们掌握好要领呢?我创编了一曲《鸡婆下蛋》的儿歌,让孩子们在唱游中练习节奏。

苗族鼓舞,是苗民最喜爱的一种以鼓为器,敲击欢舞的民间舞蹈形式,每当过年过节或贵客进寨,都要敲击鼓舞,以表达丰收的喜庆和对客人的热诚欢迎。在2010年第六届全国幼儿音乐年会上,我曾带着孩子们给与会代表们表演过一段苗鼓。

我教孩子们苗鼓,除了教他们击打的动作要领,还启发他们还原苗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如栽秧割稻,挑水绣花,洗面梳头,等等,而且和孩子们一起对这些动作进行了加工创编,这样,苗鼓中的生活气息浓厚,孩子们学起来也更有热情。最重要的是,受这些民间技艺的感染,孩子们萌发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想法。

我所在的古丈县默戎镇幼儿园,处在湘西大山腹地,是个典型的苗区。孩子们初来幼儿园,有的一句汉话也不会讲。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女教师高声气急的叫我:“爷爷老师,你快来呀,我没法儿了!”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急忙跑过去,原来她听不懂孩子的话,不知孩子要干什么。我赶忙用苗语问孩子:“得够,木列出那?”孩子说:“为列给嘎木。”原来这孩子要解大便。

后来我想,在我们苗族聚居区,可以用苗汉双语教学,引导孩子们从苗语逐步过渡到汉语。我就试着用苗语童谣和孩子们交往,在游戏中打开双语教学的突破口。

有一首《娃儿哭》的童谣,苗语这样唱:

“得得丫,布如嘎。如嘎巧,买够袄。袄尖西,求奴底。奴底九,够当秋。当到帕秋先,得够得够嘎丫抬。九丫叉你玛汝嘎,陪公鸟蒙迥帕拉。”汉语意思是:“娃儿哭,背鸡炉(方言即鸡笼)。炉烂了,当柴烧。变灰垢,种黄豆。黄豆黄,接新娘。新娘接进屋,娃儿娃儿你莫哭。不哭才是好孙崽,爷爷和你坐排排。”

童谣里有一些简单动作,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还掌握了一些生活常识。

还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民谣,是这样唱的:

“阿得千,欧得千,扎类告枞更秋先。帕秋先,上球枞,拐汝欧恰斗嘎松。补类能,背起咯,更帕秋先卦得桥。求登补,翻扎共,枚能将炮头一膨。老够补,带不先,帕秋帕秋上老尖。”汉语意思是:“一根梁,两根梁,扎个轿子抬新娘。新娘子,请上轿,抓住左右莫摔跤。三个人,四只脚,抬新娘子过小桥。上登坡,翻过坳,前面有人放礼炮。下陡坡,到了家,新娘新娘下来吧。”

这首童谣里,幼儿可以学到“一二三四”的数字和“上下左右”的方位,还能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调动起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有个童谣是保护蜻蜓的,苗语唱道:“周寨周寨嘎拥沟,高一没类得补斗。补斗没揉把公嘎,门蒙只列够门牙。”汉语是:“蜻蜓蜻蜓莫飞远,那边有个土屋檐。屋檐有个蜘蛛网,你若飞过去,就会把你沾。”我告诉孩子们,保护蜻蜓就是保护庄稼,就是保护环境。

教唱这些童谣,我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还有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以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击拍念诵,也可以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比如张开双臂学蜻蜓飞,总之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湘西是一个颇有神秘色彩的地方,除了苗鼓、土家馏子、民歌民谣、苗医苗药,还有神秘的巫傩文化。说到巫傩,没有接触过的人除了神秘,也许认为是封建迷信,当然,古老的巫傩文化,会有一些封建糟粕,但今天我们已经剔除了它的糟粕,只留下它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精华部分。

上面我说了,我这个人,兴趣广泛,好学好动。在当地,除了孩子们叫我爷爷老师,人们还给了我一个“大法师”的称号,“大法师”是要通过民间法师机构的考试才能胜任的,考试内容有上刀梯、踩犁口、摸油锅等。是的,我可以上刀梯、踩犁口、摸油锅。孩子们对我那些红红火火、花花绿绿的行头很感兴趣,我就给他们做一些小小的行头,带他们玩“请进来扫出去”的绺巾舞游戏,我专门为孩子们编写了健康的绺巾舞词:“绺巾舞,舞绺巾,舞动绺巾扫瘟神。美好祝福请进来,背时倒霉扫出门;好的习惯请进来,坏的毛病扫出门;灵丹妙药请进来,各种细菌扫出门。”配上苗傩戏中的法鼓节奏,引着孩子们踏着节奏边舞边唱。

跟家长们谈音乐教育,他们觉得太高深了,甚至高不可攀,但让他们走进我的音乐课堂,他们发现,音乐原来就在我们身边。音乐甚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音乐环境中长大的。在我们土家族苗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是音乐的元素,洗碗刷筷,挑水砍柴,播种收割,都可以看到音乐的因子。我在幼儿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让他们在音乐的美好情境里学文化学知识学本领,我觉得,凡是孩子们渴望学到的东西,都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教给他们。

严格地说,我是一个地道的苗民,我的幼儿音乐教学就是发掘传承我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我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全国幼儿音乐年会,并在年会上作讲座,我的讲座因为蕴涵了原汁原味的湘西文化,很受听众欢迎。在上海、在重庆、在南宁,我的讲座场场爆满。在重庆,我还被主办方请到了重庆大学,在大学的讲坛上,大学生们被我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吹、拉、弹、唱、跳深深吸引,我随口唱几句苗歌,随意跳一段苗舞,或者摆开身架打一路苗拳,都会引起大学生们的尖叫、欢呼和热烈的鼓掌。今年,我又接到了全国幼儿音乐年会去福州讲座的邀请。

我是湘西人,湘西神奇的山水养育了我,我的一切,包括身体和生命、成绩和荣誉,都要归属于这片神秘、火热、深情的土地。

最后,我用一首我创作的《苗家娃娃迎客歌》,欢迎朋友们到湘西游玩,到我们苗家土家山寨作客。(左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