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优势,主要参考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论与技术地方化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动因 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策略,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截至2012年9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29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计的资产,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e)政策的执行增大了我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压力,将美元计资产置换为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初级资源成为中国外汇投资的占优策略,这一目标需要由企业海外投资实现。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金融企业在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认真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并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金融对外投资与合作的方式,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成功运作了中俄石油,中巴石油等一批重大项目,签订了数十项金融合作协议和融资协议,支持中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优势,为思考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约翰・邓宁在总结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于 1977年发表了《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该理论将出口、对外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被认为是当代最完备、解释力最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核心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将所有权优势定义为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而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所有权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和金融优势等。这实际上是海默等人所称垄断优势的另一种提法。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使用而带来的优势。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从而可以比非股权式的转让带给无形资产所有者更多的潜在利益。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优势就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运用内部交换机制替代外部市场交易,以克服市场失效的能力。区位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直接区位优势指东道国的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间接区位优势指由于投资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大小不仅决定着一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投资地区的选择,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和部门结构。邓宁认为,如果企业仅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进行对外技术转让;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选择出口贸易是较好的方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的最好形式。

该理论是根据西方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出来的,虽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对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阐释力,同时,对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技术、产品已日益成熟,已具有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如果向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是具备相当的所有权、内部化以及区位优势的,近年来对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直接投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即可证明。在某些高科技行业中中国企业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企业的许多工业产品在发达国家也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也完全可以到发达国家投资设厂,进行跨国经营,比如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二、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宁针对国际投资折中理论缺乏动态分析的严重缺陷,写下了《投资发展周期论》,提出了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关系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对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的实现以及本国区位优势的状况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决定该国直接投资的地位和状态。

以人均GDP为例,邓宁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在不同阶段直接投资的流入状况:第一阶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由于缺乏所有权优势,因而没有经济实力向国外输出直接投资,由于本国投资环境太差,国外也只有少量资金直接投资流入;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明显增加,外资大量流入,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资本输出仍然有限;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对外投资大幅度上升,其发展速度有可能超过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但净对外投资仍为负值;第四阶段,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为发达国家,他们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经济实力,净对外投资呈正数增长。总之,对外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对外投资,缘于它们自身不断增长的所有权优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差异取决于各自拥有的不同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影响各国在投资发展周期中所处阶段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资源禀赋的结构、对外开放的程度、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家的经济制度、政府对吸引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政策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所拥有的不同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不同国家吸引外资和引进外资的不同产业结构,并最终决定了各国在某一时点在投资发展周期上所处的不同阶段。 我国目前已达到第四个阶段,基本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部条件,这预示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

三、小规模技术论与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出版了其专著《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用小规模技术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特殊的技术优势,这种技术优势正来源于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市场环境,威尔斯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一是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适合小批量生产,来源于实际生产工艺的某些局部改进,或者是引进国外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后逐渐加以改造,使之适宜于小规模生产。二是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工艺,并倾向于使用当地要素投入。三是研究开发费用低,广告费用低,实行“低价格”战略。四是由于与本地市场联系紧密,发展中国家的许多跨国公司适应性非常强。

拉奥于 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适应小规模市场、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但这种技术却包含着独特的创新活动。他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第一,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不同的环境下要素的价格及供给条件都有极大差异,对技术的适应性改造是一种创新活动,而不只是单纯的模仿。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各地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并不一致,只要企业对技术加以改造,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种技术创新就可以形成竞争优势。第三,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适应性技术在当地市场比原有技术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在市场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的品味差别大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开发出与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企业不同的产品,仍然可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五,由于国家之间在民族、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上述几种优势可能得到加强。

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技术地方化理论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是直接优势,而是相对优势。这个“相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更更加适合当地市场条件的生产技术,因而在同类型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相对于欠发达国家的当地企业,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又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具有竞争优势。

四、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些国家的企业按优势论的标准来衡量是难以符合跨国经营条件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得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使投资者保持着资本的所有权,从而取得由收益率差异引起的资本收入,更重要的还在于使投资者保持着对资本运行和使用的控制权,从而获得远比货币收益更广泛的综合效益。这在投资者是国有企业从而国家和企业利益有着更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对外直接投资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是综合性的,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转移效果。投资国通过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不但可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间接地享受东道国当地资源供给和基础服务,还能吸取和传输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知识,这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基本的动因之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对于大多数投资国,一般向东道国进行“一揽子”要素转移的,也主要是国内较为成熟、产品供给相对富余甚至饱和的产业部门。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界的转移,则既保证了现有资产的应有价值,又起到了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作用。第三,国际收支效果。除了麦克杜格尔模型所显示的直接国际收支影响外,跨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国际收支还产生若干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概括为:直接创收外汇利润;带动和扩大产品出口,间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带动和扩大劳务出口,增加和扩大非贸易外汇收入;境外企业进行反向投资以及联系介绍外商对投资国投资,增加国家的收入。第四,市场竞争效应。跨国经营企业的不断增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对国内原有的竞争趋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一些率先跨国发展的企业,将会因为在国外取得了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取得了稳定的资源供给或新的技术信息,而大大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自己的竞争地位发生跃升,从而使国内竞争对手感受到新的压力。这将迫使国内竞争者或者采取跨国发展的行为,或者改进经营,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应付挑战。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投资国竞争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发生积极作用。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对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ohn H.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drin,1981.

[2] Peter J.Buckley and Mark 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New York:Holmes and Meiers,1976.

[3] 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1966.

作者简介:陈厚丞(1981-),男,四川邻水人,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