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无处不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无处不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美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美感,实施美感教育,让美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形成美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美的语言,并且洋溢激情,让学生充分感悟美的情感,使美感目标能顺利实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美感 美的氛围 美的语言

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是面对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面对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精神,等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文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文章中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情感的切入往往使作品体现出篇章结构的“恰当美”、语言表达的“外饰美”、自然美、色彩美、建筑美、音乐美、整体美、逻辑美、神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个性美、哲思美、冲突美、缺憾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将加深对美的多方位的认识,由此生发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这就是美感教育的重点。

语文课堂之“美”犹如一坛窖藏百年之美酒――醇香、甘甜。品之,动情入心;忆之,余味无穷。语文课是最有灵性的,所以,现代语文教学就应当是师引生品语文之韵味的过程,是一次次美妙的体验之旅。引领课堂方向的导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让美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呼之欲出,无处不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形成美的氛围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由此产生情境。“品析”课文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美味”,课文不品尝就失去了“美意”,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会品尝课文的学生是真正会学语文的人。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作者苦心经营的艺术境界,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产生美感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更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再现文中画面。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

创设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美感教育教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美感体验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在愉悦与享受中培养美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时要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象,让自己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当自己的情感意识完全融入课文所创造的境界中时,就会与之产生和谐统一的共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学习过程自然也会轻松愉快得多。比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不妨反复地进行涵咏品味,并借助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给世间万物镀上一层银色,笼上一层薄纱。月光下,绿叶田田,荷花亭亭,清香袅袅,月色溶溶,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柔和,朦胧恍惚,富有诗情画意。多么优美迷人的月色,多么令人陶醉的夜晚。诗人沉浸在这般美好的境界之中,我想每个学生也都会心醉神迷,觉得韵味无穷,从而感受到语文美的愉悦。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茫茫沧海,是不是能够激起年轻学子的凌云壮志,开启他们博大的胸怀?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是不是也能唤醒同学少年的高洁情怀,养成他们美好的节操?体味这种崇高的精神美,无疑会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实现思想的升华。

品语文课堂之美感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让学生在自觉自主的状态下享受美。

二、朗读品味,感悟美的语言

1.指导朗读,体悟语言美感。

朗读,既是一种美的欣赏,又是一种美的创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又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出豪迈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读出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出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出飘逸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出悲壮美,从而使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与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气势非凡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观潮》),奇特壮美的《使至塞上》,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哪一篇不使人心醉,哪一课不令人神往,教师可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不仅是课文可以诵读,而且文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在上《第一次,真好!》时,我建议学生一个文题用三种读法,《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奇妙,新鲜,刺激。结束全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用不同的音调将文题读三遍。

学生有点拿不准了。我及时给了他们提示:在你经历了你的第一次后有什么体验?如果是失败,读得自然沉重;如果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自然就是喜悦。后来学生就开始思考自己的第一次带来的内心感受了。读完文题,我要求给题目补充一个词语,再读。比如:《第一次远足,真好!》。学生开始真正把自己的体验带到了朗读中。

在多种朗读中,既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又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虽然音色比不过示范的朗读,但是学生明白了怎么朗读,并且读出了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

2.引导解读,赏析语言美感。

怎样让文本自身散发它的魅力呢?以下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的几个细节。

宗璞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在《紫藤萝瀑布》中,语言的品味如果仅仅停留在评价上,那么就难免会让语言的内涵与灵气流失。如: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几个句子细腻、形象、动感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亮丽可爱、生机勃勃和热闹活泼。怎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它的美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画面复活:把课文中黑白的铅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并赋予花儿可爱的声音,亮丽的颜色,鲜活的情感。

我设计了三条通向这个目标的途径:一是利用想象复活。“假如每个长形小组就是一串紫藤萝花,假如你就是那一串紫藤萝花中的一朵,请你用一句诗意的话来炫耀你的美丽和个性!”这个提议一出,学生顿时神色飞扬,炫耀之色溢于言表,精彩的答案跃然纸上:“蝴蝶是我的朋友,蜜蜂是我的伙伴。我美丽的紫色衣裳,醉倒了黄昏的彩霞,让蝴蝶流连往返,使蜜蜂忘记了回家。”二是添加空白为语言润色。“请你在你认为可能添加文字的地方,加上花朵的颜色、神态、心理的描写。”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丰富了。“它们笑得连正忙着采蜜的蜜蜂都无法拿稳手中的小刷子了。”“它们快乐的声音一直传了很远。”三是巧借续写为文字添情。“请在这段文字的后面加上‘看着它们,我想……’”这时候,学生有了短时间的思考,随后很多极富个性的答案写在洋溢着甜蜜笑容的小脸上了。

这是一节极富诗意的赏析课。学生的头脑里那一串串美丽而热烈的紫藤萝花已经开放在他们的脸上。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去解读文本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让他们在文字的花园里嗅到了芳香,而且带领他们捡到了一串串课堂中那更为美丽的“紫藤萝”。这不正是感悟语言美感最自然最有效的捷径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陶行知先生认为要以“美的精神”,创造出“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在美的海洋里遨游,神思飞扬。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

[4]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5年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