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需要整体感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需要整体感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艾伦・科普兰说:“如若你想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那么,本文强调的整体感知音乐,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录音一放,放任学生自己聆听呢?从教学层面上说,“整体感知”并不等于教师课堂上不作为,并不等于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聆听感知,而是需要教师的教学。

1.立足音乐要素,整体感知

毫无疑问,一切音乐的表现都离不开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等相关音乐要素,可以说音乐要素既是组成音乐的“零部件”,又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核心手段,它们总是既独立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又相互合作,正是音乐要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才使音乐有了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中,可以从音乐要素入手,整体感知音乐。比如:四年级下册《鸽子》一曲,初次聆听之后,教师让学生用“beng”模唱伦巴节奏型“X. X X X│O X X X X”来为歌曲伴奏。学生熟悉了伦巴节奏,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伦巴音乐的力度关系,指导学生用富于强弱变化的音色再次模唱伦巴节奏,给歌曲伴奏,进一步整体感知歌曲。

如此,教师并没有“把一部音乐作品分割开来,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地逐一讲解,逐一听辨”,而是以节奏、节拍、力度等音乐要素为支点,高屋建瓴,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音乐。

2.立足图形谱,整体感知。

小学音乐教学中,图形谱是一种形象化的视觉符号材料,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符号,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将音乐中隐性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把音乐作品中的音响特征、乐句、乐段、结构、层次等,用简单的符号标记出来。教学中借助视觉效应聆听音乐,让学生对音乐形象有完整的、深层次的认识。比如一年级上册音乐欣赏《嘎嘎小鸭子》,教师设计了简笔画。初次聆听时,教师边放歌曲边绘画,让学生思考:音乐老师的绘画和美术老师的绘画有什么区别?初听结束,学生回答:音乐老师画得比美术老师快,和音乐一样快。教师马上进行小结:对呀,老师是跟着音乐的节奏在绘画。学生对这样的绘画很感兴趣,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书空”绘画。结合简笔画,学生整体感知了由四句体构成的乐段。

3.立足肢体律动,整体感知。

音乐中的律动是指学生在音乐或节奏乐器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作。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而不在于律动动作的本身。如二年级下册欣赏教学《都睡着啦》,教师指导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点头,当听到“它们睡着啦!”这一乐句时,立刻做出安睡的动作。简单的点头、安睡动作不仅能辅助学生整体聆听感知歌曲,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听力、集中力、应变力。

通过相关的音乐律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协调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4.立足通感想象,整体感知。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种感觉之间相互挪移的现象,谓之“通感”。立足通感,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音乐,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比如五年级下册欣赏教学《春野》,学生闭目整体聆听音乐,教师用语言启发学生:“春天来了,野花散发着芳香,穿着白纱的少女在花丛中穿梭游移……”学生很悟到乐曲旋律轻忽缥缈、铺陈徐缓的特点。这种浸透着文学气息的整体感知形式,无意中深化了学生对音乐作品主题的理解,有效地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一部音乐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时,不能只看血肉,必须认识到这是有血肉的生命。教学中,教师不要“把一部音乐作品分割开来,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地逐一讲解,逐一听辨”,而要重视整体感知聆听音乐,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