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斯琴高娃的LOGO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斯琴高娃的LOGO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斯琴高娃logo

LOGO,就是商标、标志,是企业形象的高度浓缩。它把企业的实力、产品、服务和文化,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反复刻画,深深的留在受众心中。如果把斯琴高娃比作企业,她的财富可能登不上排行榜;但论演技她一定能进国产女演员的前三强。她的 logo,并不像一般女演员那样,有一张俊俏的脸,或者曼妙的身材。恰恰相反,一张大众化的脸,配上中年发福的身材,演的角色也从媳妇熬成了婆。仔细回想一下,她所塑造的众多角色中,唯有眉头的那颗痣永恒不变,见证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影视人物,成为斯琴高娃角色的注册商标。

其实有“痣”明星并不在少数,玛丽莲・梦露左颊上的美人痣,被认定是诠释性感最直接的方法。伊丽莎白・泰勒,麦当娜,辛迪 克劳馥,也都有“痣”竟成。就连男星也壮“痣”凌云,不甘示弱。比如汤姆・克鲁斯、阿诺・施瓦辛格。但斯琴高娃的“痣”,既不美丽也不性感。它饱满圆润,独占眉头,充满智慧。相书上说,“山有美质,则生善木,以显其秀;地积污土,则长恶草,以示其浊。”古人将面形容为大地。美好肥沃的土地,可以生长秀丽的树木;不好的秽土,只配长恶草。善痣好比善木,代表吉福;恶痣就是恶草,象征凶厄。这“痣”就好比命运的气象台,报导人一生的吉凶、贵贱和祸福。

当然,这种唯心主义的迷信言论,我等唯物主义者理当坚决排斥。但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斯琴高娃的这颗“痣”,只有长在她的脸上,才有了生命,有了神气。要是搁到恶媒婆的脸上,那只能是尖酸刻薄的标志。斯琴高娃的这颗“痣”可不一般,时而泼辣,时而朴实,时而威严,时而妩媚……渗透到斯琴高娃塑造的每一个角色中。《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野蛮女友,对样子可谓是志在必得;《香魂女》中的香香,身为童养媳,却没有降志辱身。不认命、不服输、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她做了一番事业,并大胆追求真爱,即使越轨、搞婚外恋;《康熙帝国》中,孝庄皇后豪情壮志,力挽狂澜,辅佐康熙大帝;《大宅门》中的白二奶奶,励志竭精,率领白家大小,在“内忧外患”中历尽坎坷、费尽心机,终将老字号盘回;《日出》中,她来个“丧志”,演了个如狼似虎、老来的顾八奶奶,一大把年纪了还做少女调情状,养个“小白脸”;另外,母骆驼,女市长,男角司马弓……,每个角色上都打上了斯琴高娃的LOGO,但是每个角色又各不相同,风采各异。

斯琴高娃正是凭借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角色产品,深入观众心中,成为演艺界的著名商标。然而在每一次打拼中都是撕裂自己,重新整合。正是这种不断颠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让她在中年厚积薄发,迎来艺术事业的第二春。蒙语中“斯琴”是聪明的意思,“高娃”是美丽的意思。聪明美丽亦是斯琴高娃本人的 LOGO。

看见斯琴高娃就换台

最早是从《归心似箭》、《骆驼祥子》里认识斯琴高娃的。“玉贞”和“虎妞”两个角色反差那么大,斯琴高娃演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到位。近来再看斯琴高娃的一系列电视剧,感到她和当年完全两回事了。从《大宅门》的白文氏、《康熙帝国》的孝庄皇后,到《绝对权力》的女市长,除了扮演角色名字和服饰变了,什么都一成不变。斯琴高娃总是半昂着头,梗着脖子,一幅很牛的样子。

斯琴高娃演戏有热情是圈内共知的,她总想把自己转化成角色本身。据说,斯琴高娃在《骆驼祥子》中拍“虎妞酒醉拉祥子下水”一场戏时,为了使表演更真实,斯琴高娃猛喝八杯,最后酒精中毒,被送到医院才脱离险境。在《康熙帝国》里塑造孝庄皇太后的时候,斯琴高娃也是经常失眠,满脑子都是孝庄这个人物。入戏是好事,但是进去拔不出来却是―件麻烦事。斯琴高娃在以前是进得去出得来,后来演电视剧就钻了死牛角尖,走不出自己的影子来。

斯琴高娃的影子就是自己的表演痕迹。最好的演员应该让人感觉她就是戏中的那个人物,而不是让人感觉她在演那个人物。斯琴高娃一出面却总叫人说:“看,她演的不错。”所以,斯琴高娃的表演总给人一种夸张、做作的感觉。随手拈几个人物,不管是白文氏,还是孝庄皇后,你总感觉斯琴高娃的一言一行都跟戏中的人物很符合,但就是觉得她个人和戏里人物还是有距离。一不小心,斯琴高娃就跳出来,然后板着脸瞪你一眼。每到此时,我总是被吓一跳。没办法,只好拿起电视遥控器换台。

斯琴高娃最吓人的是她演戏时总喜欢半昂着头,挑着眉毛,斜视一切的样子。斯琴高娃的这种习惯性表情总让人想起马景涛的那根青筋,那么夸张,那么刺眼。生活中的斯琴高娃好像也老这么端着,在落幕不久的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晚会上我又看到了那张脸。整个颁奖仪式上,斯琴高娃的脖子就没动过,一幅孝庄皇后的样子,让人看着真累。女强人就非得是端着架子,梗着脖子吗?放松一点好不好,我们的斯琴高娃大姐。演戏的时候别那么绷着,别那么过火,稍微收一下或许就不太露了吧。

还有,斯琴高娃那副嗓子也够让人受的,每次她的角色一开口我都得把声量调小一点。现在不知怎么的,电视剧里所谓的女强人或皇后,总喜欢大喊大叫的,以为这就有气势有派头了。斯琴高娃应该是那种实力派演员,怎么也扮起这种大喊大叫的样子来了。《日落紫禁城》中的慈禧,《大宅门》中的白文氏、《康熙帝国》中的孝庄哪个不是高贝分出场,大嗓门吼人?观众不是被斯琴高娃那种王者风范给惊住了,而是被那个大嗓门吓住了。

《康熙帝国》里面的斯琴高娃和《骆驼祥子》里面的斯琴高娃的的确确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斯琴高娃的演技或许进入到瓶颈阶段。走出瓶颈是困难的,愿斯琴高娃成功。

看啊看,镜头前男人的杀气

毛尖的《电影笔记》提到过电影中的“看”,当女演员注视着镜头,摄影机即使不疯狂,可能也要碎裂。相反,置换掉“看”的角度及性别,那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当男人携带巨大的杀伤力,站在镜头前,就可能不只是摄影机的疯狂、碎裂。

从传统审美观来看,男人的美以刚性为特征,但是男人的魅力却恰恰是从软性的一面释放出来。所谓“江山美人”,真正的英雄不仅为江山社稷而战,更是肯为红颜拼命。《勇敢的心》,华莱士为了一个女人揭竿而起;《斯巴达克思》,英雄在临死的一刻,深情高呼的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范莱丽娅;所以,当男人在为女人而爱而恨时,才称得上有真血性。

英雄救美的老套情节,如今变成英雄难过美人“观”。最近一本时尚杂志评出女人最爱的七大银幕勇士,布拉德・皮特名列榜首。有评论认为,他在《特洛伊》中饰演穿裙子的勇士阿珞琉斯,坚毅的湛蓝眼睛,大腿在裙装中若隐若现,极其性感。所以银幕中的男人,刚强骁勇是不够的,还要具有摄人心魄的性感与帅气。

香港男人或许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域特征,具有暖昧模糊的身份气质。这里不仅有《孤男寡女》中刘德华的那样朝九晚五的白领一族,更有梁家辉在《情人》中展现优美的性感男人。而张国荣却有着性意味含混的面孔。《霸王别姬》,他的扮相是“一笑万古春,一涕万古愁”;《英雄本色》,他生猛得像一条豹子;《春光乍泄》,与梁朝伟的纠缠萎靡而恍惚……。他的美,同时征服男人和女人,直至以后在演唱会上易装而歌,卖弄无限风情,引得香港娱乐界各男性艺人纷纷效仿,短裙长发,妖艳惑众,成为一股潮流滚滚袭来。

这种“非法的美”,是被排除在秩序之外的,只能是生活的点缀。主流方向上,男人还是以正统面目示人。比如从大陆去香港的黎明,有着乖巧讨好的面相与性情,似清茶,可以慢慢品,散发出淡淡的却又持久的醇香。这样的男人美得安全,可以陪你坐着摇椅慢慢变老。

其实,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男人,凭的是内功。《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花了19年的时间,从自己的牢房里挖掘出一条通往自由世界的地道,强大的意志力让他成为无所不能的男子。这部电影已被列为男人必看的十部影片之列。

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但如果男人太坏了,女人还是不爱的。关键在于,坏的角度与程度。男人的魅力,是阳刚中的温情默默,邪恶中的真与善。最终男人的价值要通过女人来实现,记得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女人拿当给男人上,犹可饶恕。而女人拿当给男人上,反而上了男人的当则是千刀万剐。”问题是,在这里究竟是谁上了谁的当?

洁癖

有一位兄台喜欢收藏影碟,每张碟片都擦拭洁净用塑壳加以封装,编以次序贴上标签,置于心爱的箱椟中。一般情况下碟子是绝不外借的,如果实在碍不过面子被迫借出,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把片子划伤了。还片之日,必把片子检视端倪良久,看是否有划印留在上面,看片基是否依然光彩耀人。他对影碟质量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有一点马赛克的弃之,色彩不饱满的弃之,声道有点杂音的弃之。作为专业人士,他还不厌其烦地解释D5和D9的区别,D9和D11的区别……

首先得承认这位兄台是一个发烧级影迷,然后要怀疑他是不是患上了洁癖。今天有点洁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轻度的洁癖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可是把电影和洁癖联系起来,倒是一个横跨了电影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大课题,简直可以做篇学术论文了。洁癖一般都发生在女性身上,往往也发生在一些干净的具有小资情调的男人身上。而小资往往是喜欢看电影的,这个大概就是电影和洁癖的“现象学”的联系吧。洁癖的人往往都感觉敏锐,在乎细节。他们衣着都十分整洁,做事一丝不苟,一般都是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为人处事容不进半点砂子,很“纯粹”。而电影正是以细节表现而见长的追求完美的艺术,艺术电影更是把电影当作一门纯粹的艺术进行雕刻,一尘不染的透镜前容不下场景里的半点“杂质”,透明的赛璐璐片上留不得半点瑕疵。伟大的电影导演都以要求苛刻追求完美而闻名于世,一个镜头会重复拍N倍直到满意为止,刘灯光和曝光的控制更是拿捏精准,丝毫不爽。电影艺术的这些特征应该都十分符合洁癖者的口味,如此看来,洁癖的影迷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电影带来的生理上的洁癖习惯只是局限在个别人身上(如上述那位爱碟如身的兄台),那么电影给人造成的精神上的“洁癖”则要普遍得多。今天的电影是越拍越华美了,优质的胶片、精致的造型和严丝合缝的电脑特技能排除画面中的一切“杂质”,用极尽完美的画面挑起你的视觉欲望,满足你的感官刺激。这样的电影看多了,自然让人看不惯“粗糙”的现实,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从而形成精神上的“洁癖”。然而还不仅仅于此,由于故事片往往都是恪守因果联系、起承转合和邪必胜恶的原则的,所以绝大多数的电影对世界的解释都是单一而主观的,远远不能完整表现一个充满了偶然和混沌的世界。同理,看电影的人如果过分迷恋电影中的世界,就会在意识中屏蔽掉真实的另一面,形成看不见的真空,养成精神上的“洁癖”。

书上说艺术洁癖、生理洁癖、精神洁癖、道德洁癖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权力“洁癖”。据说历史上的太监往往都是有洁癖的人,原因是他们的男人的根被“洁”掉了。他们一旦掌权往往独断专权,不惜一切手段“清洁”异己,心狠手辣。希特勒据说也有洁癖,他的罪过是把生理洁癖上升为血统洁癖,只让纯种的日耳曼人享有生活的权利。倒是没有报道说希特勒特别喜欢看电影,如果是那样的话,电影早就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