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冯骥才保卫天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冯骥才保卫天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冯骥才的博客上,有这样一则公告:“冯骥才博客上的图文,未经本人授权和许可不得转载,如有意使用请联系冯骥才工作室。”对此,老冯解释道:用他的文章是一定要支付稿费的。倒不是老冯有多“财迷”,而是这些稿费是冯骥才积累抢救民间文化基金的一个主要途径。

亲爱的土地

冯骥才保护民间文化的大动作,始于1994年。那时,天津搞起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破败不堪”的老城渐渐消逝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之间。面对这种对文化遗产毁灭性的破坏,老冯茶饭不思。自己无权又无势,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多保存一些影像资料。

老冯自掏腰包,拿出几十万元的稿费,拉出一支庞大的队伍,有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和摄影家,用三年时间,对天津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挑选出部分制成画册。老冯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一套都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如今,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已经消逝,只能在老冯的这些画册中找到它们的身影了。

家徒四壁

自打走上民间保护的路,冯骥才就不打算回头了。他常年带着志愿者全国到处跑,做宣传,搞田野调查,抢救民间文化。这可是个干烧钱却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人愿意给他们当“冤大头”,时间长了,冯骥才感到捉襟见肘,最好的办法还是成立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以便吸收社会上的基金。可是这也需要200万元的启动资金,朋友捐了100万,老冯还有100万的缺口,没办法,他决定“卖画”。

说起来,画画才是冯骥才的老本行,高中毕业后,他就在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几十年下来,可谓功力深厚。以前,老冯在各地也办过不少画展,很多人想买他的画,他却极少割爱。这一次,他可是豁出去了。冯骥才用一年的时间专门画了30幅画,累得患上了腱鞘炎,手腕上肿起了一个大包。

义卖之前,看着一幅幅心爱的作品从家里的墙上摘下来,老冯真有一种“家徒四壁”的失落感,唯一让他有些许安慰的是,仅3天时间,画作便销售一空,筹集了过百万的善款。

缘起周庄

对于冯骥才来说,卖画其实算不上是新鲜事。1991年,冯骥才来到周庄,薄雾笼罩下的小镇美得让人心碎。那时周庄还没有搞旅游开发,当地都时兴把旧房子卖掉。冯骥才跟一家卖主说:这不把历史都弄没了吗?房主说:没办法,需要钱。冯骥才听他说需要3万元,便说这笔钱我给你,房子要保留下来。海口夸出去了,可老冯手里却没这么多钱,最快弄到钱的办法就是卖画。回到上海,他当天就找到一个搞收藏的台湾朋友,把画卖了35000元。带着钱,老冯回到周庄,房主却坐地涨价,说这房子要卖15万。冯骥才没犹豫,说那我就接着卖画。没想到房主说:你不用卖了,我们看出来了,这个房子有价值,不拆也不卖了,将来需要我再告诉你。结果是,老冯第一次卖画的钱“没用到正地方”,但却打开了他的思路:就算别的事情做不成,自己也可以通过卖画来保护文化遗产。

“忽悠”朱军

2007年,冯骥才到朱军的《艺术人生》去做客。朱军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一个劲地爆料、煽情,可现场并没有出现常见的嘉宾落泪的情景,倒是朱军被老冯“忽悠”了。

谈到自己的民间文化基金会,老冯禁不住“大吐苦水”。从创立开始,基金会只收到过一份民间捐助,那是他的好朋友赵文的一笔100万元的广告收入。为了筹款,老冯没少和企业打交道。一开始人家看着冯骥才的面子都很有兴趣,可等到进入实质阶段,发现老冯的计划是去保护偏远的古村落,立刻跟换了个人似的:对不起,我们没兴趣。老冯只能靠自己,几年下来,快把自己的画卖光了……

老冯侃侃而谈,一旁的朱军越听越“动情”,竟流下了眼泪,表示要拿出半年的工资,捐给基金会。老冯激动地一把抱住了朱军。不久之后,朱军的捐款便到账了,冯骥才感慨地说:“现在没有富人在为非遗保护捐款,但对自己来说,能拿钱帮助我们的母亲文化不仅是乐事,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