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城市绿地结构的途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城市绿地结构的途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广州市,城市绿地中常绿树种应用较广泛,常绿树种占居住区绿化树种的70%左右,常见的如凤凰木、黄槐、桂花、玉堂春、大型榕树等。公园绿地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混交林比例较大,常见乔木为木棉、香樟、榕树类、广东松等。不同时期的绿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居住区和公园绿地乔木层物种在3种以上的分别占64.3%和67.2%;灌木层在6种以上的则分别为71.4%和46.6%。近年绿地往往密植,而早期绿地则不断丰富物种,越秀公园、东山湖公园的物种丰富度普遍高于90年代以后建成的绿地。

然而广州市城市绿地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街道绿地比较重视乔灌草群落结构和常绿和落叶树种配置,花期和色叶植物形成的季相变化较明显,但存在同种、同规格植物的密植,加剧了植物营养空间的竞争:居住区绿地规格多样,开花植物较多,灌层结构比较丰富,景观错落有致,但存在过分密集、常绿树种比例偏高等问题。

优化城市绿地群落的结构,要从改善群落设计和种植结构入手,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局面。应科学认识绿化植物的特点和功能,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地带性植物和观花色叶植物的丰富度和比例,列入主要绿化评价指标,通过提高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栽培养护水平,拓广多样化物种的应用,公园绿地植物结构优化可采用如下措施:

一、模拟地带性群落的结构特征,改变单一物种密植做法,采用耐阴性、个体大小、叶型、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异较大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创造自然更新物种生存和繁衍空间,向近自然群落结构方向调控。

二、将道路绿地向城市绿地系统的绿廊方向发展,丰富植物种类和结构,提高绿廊的综合效应。增加绿带多样性和自然度,创造适宜的野生动物生存和迁移通道,提高群落净化污染物、消减噪音和调节小气候等功能。城区景观道路多采用观花、观果和色叶树种等,增加花境比例,形成多姿多彩和赏心悦目的观赏效果:城郊干道应尽量采用近自然的森林型群落,以乡土树种为主,增加群落物种的潜在共存性。

三、在树种搭配上,最好能做到深根系树种和浅根系树种各尽其所,深根系树种比浅根系树种耐旱,在土壤保水力差的地方要多栽耐早、根系发育旺盛的深根系树种,在土壤保水力比较好的地方或靠近河岸、湖旁地方可栽浅根系喜湿树种。喜光树种和较耐阴树种相结合,上层林冠为喜光树种,下层林冠为耐阴树种,如东西走向街道的南侧、南北走向的街道的西侧,第三层的花灌木,应选择下部侧枝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叶厚,质密,较耐阴的树种。反之,东西走向街道的北侧,南北走向街道的东侧及行道树上层林冠树种,应选择喜光,耐热、耐干早的树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相结合,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相结合,借用所长,补其所短,这样就可避免各树种之间争肥、争光、争水等各种弊病。

居住区在城市中所占地面积比例较大,因此居住区的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内的绿化对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创造安静、舒适、卫生和美观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绿化,在充分满足采光、遮阴等各种功能需要的前提下,要有创新、有特色,要与居住区地形、地貌结合。根据绿地各自不同的功能特点精心布置宅前屋后、山墙部位、公共绿地和周边绿地的绿化,把这些绿地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植物配置方面应注意多样性,特别在植物组合上面,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合理组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搭配等,都要充分注重生物多样性,只有保证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为了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尽早实现环境美,应进行适当密植,并依照季节变化,考虑树种搭配,做到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木本与草本相结合,观花与观叶相结合,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适当增加落叶植物品种和优良观花品种。各地应利用独特的地域条件,创造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居住区绿地景观,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增添情趣。例如通过孤植彩叶乔木或灌木形成视觉的焦点;丛植彩叶灌木或地被点缀于绿地中,活跃环境气氛:利用色块种植或作为基础种植,构成美丽的镶边、图案等,特别是在草坪背景下,与对比色系的彩叶植物相称更加美丽。多采用能挥发有益气体的植物,引进更多的具花、果清香气味植物;增加优良园艺品种比例。适当增加落叶乔木种类和比例,为居民提供足够的阳光及四季感知空间。

通过各种途径优化城市绿地结构,广州已逐步形成了由森林生态圈、交通绿化走廊、城市绿化景观组成的网络化、立体化、群落化的生态绿地格局,向“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理想目标大步迈进。据悉,到2010年亚运会前夕,广州将再新增绿地136平方公里,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第16届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