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某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对经管类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及受益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并根据立项年份和开课情况,列出精品课程每年的投资和收益,然后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精品课程投资收益情况良好,但也存在若干不足。

【关键词】精品课程;净现值;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22-06

一 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揭开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幕,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11年5月,全国已评审出38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与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构与培育,有力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国外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或E-learning课程建设模式类似于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课程的发展、建设情况及其评价。如Marshall认为网络学习的质量改进缺少严谨的实验依据,仍需进一步的探索;Harteis等人研究发现,拥有更完善的认识信念体系的内容更便于被学习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投资效益。国外对于开放课程等模式的教学效益研究较早,Cukier在1997年提出影响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就读学生数量、课程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英国JISC协会在2007年总结归纳了E-Learning给高校带来的效益包括工作(如改卷等)的效率提高所节省的费用、学习便利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等。

但是,国外与投资效益有关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有关投资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研究项目。相比而言,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经验总结上,具体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学校关心的投资效益问题尚缺乏翔实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以某财经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该校的校级、市级、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多年来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对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资源共享的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精品课程的各种投入与效益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估算,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用以说明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期望能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其中,精品课程的净现值估算方法参考文献。

除非特别注明,文中所指课程级别均指该课程的最高级。

2、研究基础数据

(1)精品课程的立项年份、负责人和所属学院等信息。

(2)精品课程对应的本科课程及其近几年开课情况。

(3)精品课程的经费资助情况。

二 精品课程立项及受益师生情况

1、精品课程立项情况

根据某财经大学的精品课程立项情况,按学院进行归类(见图1)。其中国际商学院的精品课程总数最多,共有17门,包括7门校级、6门市级和4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研部、保险学院和WTO研究院的精品课程都只有一门。

将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按照年份进行归类整理(见图2、图3),可以看出,在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后,该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也开始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当年就新立项了18门校级精品课程,另有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到2010年,该财经大学累计有3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师生情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各精品课程每年的共享教师数和学生数根据开课的数据汇总取平均值。限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考虑了本校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和授课的相关教师,而不是访问课程网站的学生数、教师数。汇总时每门课程一年中的同一任课老师只计一次,每门精品课程的数据为对应的本科课程数据总和,如学分不同进行分类统计。为避免随意性,以相关年份的数据平均值估算精品课程从立项到2011年期间的年均共享师生数。2008年之前立项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2008年之后(包括2008年)立项的取立项年份前两年到2011年的数据的平均值,没有开课的年份以O计算(见图4)。

三 以货币计量的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分析

1、精品课程投资净现值估算方法

本文以净现值来估算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净现值的计算方法借鉴参考文献[9]中提出的精品课程网站投资效益分析方法,根据某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文献[9]所涉及的分析方法,仅介绍有关的调整情况,有兴趣者请参考原文。调整如下:

(1)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市级和校级,而不仅仅是校级。学校给予国家级、市级、校级的项目经费分别为10万、5万、2.5万;国家级和市级精品课程立项时有政府部门资助,分别为10万、5万。假定这些经费均为一次性支付。

(2)应付的教师工作量报酬、课程运行平台软硬件购置费、课程运行平台维护费、教师课酬和网上教学每学分注册费等数据都根据该财经大学的情况做了相应调整。按某财经大学的规定,精品课程建设除立项经费及奖励外,不再支付教师报酬,因此应付的教师工作量报酬为0:课程运行平台购置费用(包括服务器等设备、相关软件费用和办公设备、办公环境等费用)累计约50万元,根据每年的精品课程数量进行均摊,2002-2010年的累计课程数量分别为8、29、34、44、48、50、54、59、64,总和为390,500000/390=1282元即为每门课程每年均摊的费用,立项年份早的均摊的年限多,因此2002-2010年立项的课程对应的购置费用分别为11538元、10256元、8974元、7692元、6410元、5128元、3846元、2564元和1282元;教师共享课程资源的价值中的教师课酬按讲师标准(50元/课时)进行计算;网上教学每学分注册费为80元,用于计算学生共享课程资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