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该文以宿迁学院为例,从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景观布局、绿化形式和养护管理等方面,阐述分析了学院校园绿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完善养护制度、改良土壤、丰富植物种类、调整区域景观、建立专类园、结合其它文化要素及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关键词:校园绿化;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宿迁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7-03

Study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he Carrier of Campus Greening

Zhang Jia

(First department of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Campus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organic component.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 species,plant configuration,landscape layout,greening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campus greening;from perfecting maintenance system,improving soil,riching plant species,adjusting regional landscape,establishing special classes Park,and combining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it expatiated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ith campus greening as the carrier.

Key words:Campus greening;Carrier;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uqian college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1]。校园绿化所指的不仅仅是绿化,早已从单纯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和管理扩展为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包含了校园内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设施以外的所有校园植物和景观设施,如花草树木、道路建设、雕塑小品、喷泉水景、假山石景、灯光夜景等,甚至还包括校园的环境卫生[2]。校园环境和绿化风貌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也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办学实力、建设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

1 宿迁学院校园绿化现状分析

高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设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3]。宿迁学院作为苏北地区“园林之乡”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校园绿化一直很受学院的重视,曾先后几次对校园环境进行局部改造,但因学院前身(宿迁职业技术学校)无规划基础,且绿化面积较大,区域分散,校园绿化存在局部“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1.1 植物种类较少 我院校园绿化面积约45万m2,现有园林植物种类140余种,其中乔木或小乔木种类约占50%以上,灌木约占30%,草本植物种类约占15%,藤本植物占5%左右;在校园绿化中应用较多的植物只有70余种,其余只有零星栽培;其中常绿植物约有30种,其余的均为落叶植物;具观花价值的植物不足30种,且多为小乔木;行道树种仅有12种,其中香樟、雪松、桂花、女贞为常绿树种;草本植物中大部分为草坪草,少有观花植物,绿化有余,美化不足;地被植物应用较少,树阴下草皮枯死,出现黄土露天现象。

1.2 植物配置局部不合理,空间利用效果不理想 行道树中,悬铃木气势磅礴、香樟潇洒飘逸,二者作为校院绿化中的主体植物,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在校园中的其它地方又大量布置香樟,重复感较强,景观效果欠佳;银杏因低温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在深秋时叶色变黄,给人以四季轮回、自然亲切之叹,然而作为行道树时,单列栽培,难以形成秋意融融的氛围;行政楼后面的“桃李园”树种过多,大小不一,显得杂乱无章,且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另外,建筑物之间的部分间隔区域,只有简单的几种乔木与草坪植物栽培,对建筑空间的填充和连接不科学,也未考虑植物配置是否有层次感和艺术效果;有些区域草坪与道路之间没有界限,学生随意践踏,导致地面板结。

1.3 景观整体过于统一,缺乏变化,主题感不强 整个校园景观与宿迁市城区绿化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内植物景观色彩单一,基本上是绿色调,彩叶植物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不明显,代表“秋意”的红枫、银杏等和代表“冬季”的腊梅等树种的价值没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在空间上,不同的绿化区域景观重复较多,植物随意布置,景观“主题”特色不明显,连续性不强。如校园中梅的分布不集中,春天萌芽开花时,整体效果不佳,难以体现“暗香浮动”的景观艺术效果,腊梅数量较少,也不能表现“凌寒独自开”的意境。棕榈栽植分散,难以勾起“热带风光”的联想。

1.4 绿化形式单一,文化意境体现不够 校园中大多是简单的栽树植草绿化校园,较少考虑将植物与其它元素相结合,体现不出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美学内涵。如每一种植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和传说典故,可以考虑将植物与假山、石凳、石桌、石刻、雕塑相结合,挖掘其文化价值。绿化中较多地强调“水”的灵动,而缺少对“山”的思考,导致整个校园景观缺乏“稳定感”和亮点。观赏性绿地较多,而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的布置较少,缺乏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的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

1.5 管理较粗放,行业规范执行不够 校园绿化养护仅靠一些农民工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栽植、除虫工作,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养护制度没有或不完善,行业规范执行不够。我院栽培土壤为细砂土,偏碱性、养分含量低,有盐碱反应,易板结,加上冬季低温,如不对土壤进行大面积改良,最终会导致部分树种(如香樟、桂花、玉兰、梅等)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养护过程也缺乏正常的土肥水管理,植物靠天生存,使有些乔木因供水不足、土壤板结或养分缺乏而纷纷枯黄,甚至死去。不同树种修剪方式和要求不同,我院大量的树种如悬铃木、香樟、桃、海棠、紫叶李、女贞、樱花、梅、银杏等因修剪不当,导致树形杂乱,不美观。有些植物(紫叶李与女贞)的体量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大,因几年前的株行距过小而出现相互挤压现象,影响美观。

2 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院现行的绿化养护制度,结合目前的绿化基础,汇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宿迁学院校园绿化改造建设规划和相对完善的绿化养护制度,通过对栽培土壤、植物种类、植物景观营造和建筑小品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建设具有“园林之乡”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

2.1 改良栽培土壤 要改良校园绿化的土壤环境,土质太差的要进行换土,去除建筑垃圾,每年定期施用适量有机肥料和酸性肥料。

2.2 丰富植物种类,彰显地域特色 在现有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生境条件的其它植物种类。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稀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及图书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游园、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主干可用以显现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重点考虑抗性强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花卉类,其中宿根花卉应占草本花卉类总量的50%~60%,既能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容易根据它们的茎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一年生草本花卉可占40%左右,尽量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花卉,给人以热烈欢迎的感受。在配置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楼外入口、小游园等处点缀布置;也可根据花期,以盆栽的形式在规定的时期内进行摆放,等到花谢时再更换其它种类;或者在节日期间(如清明、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以花坛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2.3 调整区域植物景观,凸显生态效益 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的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相应分割的布局,每幢教学楼与其周围的空间构成了绿化环境的小单元,这样绿化设计也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使小布局的设计可以有与教学楼风格相适应的特色,形成一楼一景的布局风格,而从整体上观赏又不失和谐。如宿舍区需要提供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利于师生的休息;教室、图书馆周围的绿地需开阔,为师生长时间的阅读提供一个调节视力、消除疲劳的绿化环境。对部分空间利用不合理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与学生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相结合,空间拥挤的要去除过密的植物,空间不连续或植物种类单一的,要填充其它的植物种类、假山或景观小品;选取一个区域,以假山为主景(如个园的四季假山、江南的“四大名石”),结合其它元素,形成区域性主体景观。在人造景观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改造,减少人工草坪的数量,增加抗弱光的自然地被植物种类,以乔、灌、草相互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利于抑制有害生物入侵,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群落自循环能力,营造自然围合植物群落。也可以水体为主,植物为辅,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建立植物专类园,形成“主题文化” 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建设或改良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如梅园、海棠园、桃李园、竹园、枇杷园、桂花园、牡丹园、万花园、植物雕塑园、花港观鱼等,再加入其它的园林要素如假山、石凳、石桌、石刻、亭台、水榭等,使之各有特色,相互连通,步移景异,四季分明,浑然一体。

2.5 结合其它要素,营造校园文化景观 与历史、文学、书法等要素紧密结合,营造校园文化景观。在学校主要绿化地中(如大门口)通过置石并刻上校训,可以让人领略到园林式校园的奇石与书法的浑然结合之美,也可以让人对学校的稳如磐石的校训有一种信念上的认可;还可将植物或其它园林要素与诗词、传说典故相结合,营造一个文化景观区域,如红楼梦的“石头记”、扬州叠石名家石涛的“片石山房”、米芾的“拜石记”、描写海棠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描写梅的“零落成坭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也可仿照欧式景观营造风格,建设“英语角”,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区域。

2.6 校园绿化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园绿化养护管理与园林、园艺专业教学相结合,将绿化养护管理纳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一来使我院的绿化管理有了专业技术指导,二来使学生有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要求每届学生对主要的树木种类精心设计标识牌,注明植物品种、拉丁文、科属和植物主要习性等,起到科普推广作用,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构成一种和谐舒适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揭示、弘扬和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洪凯,和睛.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89-92.

[2]王子荣,秦小苏.论高校园林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23-125.

[3]罗映红,吴暑静.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