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敢不敢,演一场如戏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敢不敢,演一场如戏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常说,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职业是一件悲剧的事情,因为当你走近了看它、赖它以生计、为它发愁担忧百般思量,所有的一切就不再美好。可是事实告诉我们,能以最喜欢的事为工作,是这辈子最棒的事,因为你终于能勇敢地为精神而活。

王翔:投入就是我的幸福

虽然毗邻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旅游商业街,但东棉花胡同仍不失为一条古朴幽静的所在,中央戏剧学院就坐落在它的西侧,进进出出的教授、中戏学生、文艺青年为这条普通小巷平添了一抹艺术气息,而王翔的蓬蒿剧场就坐落在这里。

牙医的戏剧理想国

事业方面已小有成就的王翔始终忘不了自己十几年前第一次看话剧时的情景,“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在报纸上推荐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编剧、中央实验话剧院排演的新戏,就慕名前往了。”就是这部《和氏璧》,让王翔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他发现戏剧就像是一条链子,把人生中那些最美好的珍珠,比如智慧、意志、灵性等都串了起来,在一个浓缩的时间段里一下展现在你的面前。

之后王翔狂热地迷上了戏剧,每个周末都要去首都剧场看戏。一部《哥本哈根》他看了40多遍,还买票请朋友们去看,“这部戏所容纳的信息量太大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感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有人会把它看成是在讲战争、讲科学、讲历史、讲爱国、讲良知,但实际上又都不是,它是在讲人类,讲生命现象中最神奇、又是最困扰的那一部分,那样一个终极悖论——生命要不要充分表达,又如何避免毁灭。”

生活中的王翔很简朴,对衣着、吃饭都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在对戏剧的享受上他舍得花钱,第一次算得上奢侈级别的消费是在2002年的秋天,专门从北京飞到罗马,只为一场《图兰朵》的歌剧。

做为牙医,王翔经常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每到一处他必先去剧院,深深体会到戏剧在外国人生活中的地位。美国百老汇黄昏时街上熙熙攘攘,但七点一刻剧院入场时间一到,街上的人一下子都不见了,变得空荡荡,似乎所有人都钻进了剧院。伦敦也是一样,冬天天黑得很早,但因为有戏剧,那里的人们会说“在夜晚,内心仍充满阳光”。在巴黎,朋友带他去了一个只有20座的小剧场,两排座位,演员一伸手就可以从观众的头顶上摸到墙,这种感觉令王翔终生难忘。在莫斯科,王翔看到白天在街边扛着苹果叫卖的俄罗斯大妈、小伙子,一到晚上就去彼特堡剧院和冬宫小剧场,去之前会换上整洁光鲜的衣服,神采飞扬地等待入场。

“那时候我就想,原来任何年代,任何国家,人们对于文学、对于戏剧的需求都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一个人可以不是艺术家,但都渴望具备艺术家气质。真正的艺术创作、真正优秀的作品、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永远是引领更多人的标杆和灯塔。”

让普通人走进剧场

在北京,王翔组织了一个戏剧俱乐部,约了各行各业的业余戏剧爱好者在自己家里编写剧本、排练,并把自家的三居室打通,当做排练场。排练第一个剧目时,王翔拿出三千块,另外主要演员每人出五百,次要演员每人出一百、两百,角色越重要贴钱越多。排练好以后,请周围的朋友、亲友们来看,大家甘心付出,自得其乐。之后他又自费出十万元排演了《暂住证》,这出戏讲述背井离乡到陌生城市里来的人的感受。《暂住证》在人艺小剧场演出了15场,票房收入8万元,王翔赔了两万,但他觉得值,两万元换来了更多人的愉悦。

后来王翔有了一个念头: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剧场,让更多戏剧爱好者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更多的普通人感受戏剧的美好。

2009年,王翔的剧场正式开业了。“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翔从李白的诗中取“蓬蒿”二字做为剧场名字。为了寻找合适的地方,王翔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他的要求是离市中心近,方便观众到达;环境要好,戏剧是高雅艺术,简陋而吵闹的地方不适合。最后,他看中了东棉花胡同的这间四合院。

那段日子,王翔几乎没有休息日,上午在诊所工作,下午2点到凌晨待在蓬蒿剧场。个人建剧场的投入是巨大的,300平米的四合院每年租金几十万,而且不断上涨,前期的重建和装修,以及灯光、音响等装置,投入共120万。这笔钱是收不回来的,王翔也没打算收回来——小剧场不可能赢利,至于今后还要投入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不过只要有诊所在,他就不会让剧场关闭。

对于剧场上演剧目的定位,王翔打算以质朴风格的经典小剧场话剧及实验性小剧场话剧为主。对所上演的剧目要经过严格筛选,标准是有内涵的、有文学含量和心理含量的,是高贵的又是自然的、朴素的。所以蓬蒿剧场每年大概要推掉50%的戏,不收场租,或者收很低的场租,票房与剧组分成。对于这样一个座位不到一百人、上座率能维持在60%已令人欣慰、门票最高80元的小剧场来说,收入情况显然无法与投入相匹配。

“有太多的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建一个小剧场,我说的最真切的一句话是:为了抗拒恐惧,抗拒贫乏。动物会因为食物匮乏而恐惧。人也一样,人只有缺失才恐惧,不给你食物吃你会很恐慌。而没有精神交流,对人来说也同样是很恐惧的事。剧场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个完整的社会应该是什么都有,有娱乐的,也有深刻的,而后者是我想坚持的。”

看戏,为了更懂生活

2012年5月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开幕前夕,王翔累倒了,他的心脏里放了三个支架。医生说如果不是及时赶到医院,他就再也别想看戏了。

第一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在王翔的提议下举办,没想到深受市民和戏剧界的热爱;第二年又吸引了大批国外的戏剧团体前来表演,今年的第三届戏剧节规模更大,有国内外的23场戏剧上演,6部剧本朗读,5个表演工作坊,以及来自国内、台湾、瑞典、以色列的5场文学戏剧专家讲座。这一切,都由蓬蒿剧场义务承办。

王翔喜欢让没有看过戏剧的人走进剧场,体验艺术的魅力。他经常请周围的邻居大爷大妈们来看戏,发现他们也会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情绪变化,“其实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爱上话剧。真正的好剧就是让人们走出剧场后想笑、想哭,想思考的戏。戏剧是自由的,因为人的内心是自由的,它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比如商业需要的限制,甚至也不应该受到戏剧本身单一技术标准、为戏剧而戏剧、为艺术而艺术的限制。因为比戏剧更大的是人、是生命、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