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迦汗奖与中国建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迦汗奖与中国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样的建筑是美的?”

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如是发问。在他看来,现代以来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尴不尬而且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注定会引发徒劳无果而且幼稚可笑的争论。“创造美,曾一度被视为建筑的中心任务,如今却早已从严肃的专业讨论中人间蒸发,引退为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私人化需要。”

不过,一个建筑是否“美”,从来不是阿迦汗建筑奖的评判标准。而一味标新立异的地标性建筑,也从来入不了这个世界级建筑大奖的法眼。从1977年创立至今,这个原本立足于伊斯兰建筑的奖项已经将视角拓展到世界各地。然而,虽然评选范围更加广大,但阿迦汗奖的宗旨与原则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上,阿迦汗建筑奖执行总监法洛克・德拉克沙尼(Farrokh Derakhshani)表示,在评选与颁奖中,阿迦汗奖的评委一直将三点铭记在心:“首先,要让全世界的建筑师、专家和决策者注意到建筑上具有杰出表现的项目;其次,要突出强调具有社会效益、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项目,这样,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能够从中吸取经验 ;第三,要明确当今建成环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讨论这些议题,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它们,从而学习如何处理它们。”

这就不难理解,2010年,当第十一届阿迦汗奖公布入围名单时,入选的中国作品并非任何引发轰动的庞然大物,而是李晓东的“桥上小学”和刘晓都的“土楼公社”――前者是福建乡间的希望小学,后者是广东城乡结合部的廉租房。

这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入围这一建筑界大奖。最终,李晓东凭借“桥上小学”捧得五项大奖中的一座,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建筑师。

李晓东和他的桥上小学

在修建桥上小学之前,李晓东在云南丽江也建过一所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的建造一度因为资金紧缺而中断,直到李晓东因为这所小学获得了美国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年度最佳设计奖。在颁奖典礼上,他高兴地表示:“拿了这笔钱,我就可以继续盖房子了。”他的话震惊了台下所有人,也感动了很多人。

与云南丽江的玉湖完小一样,桥上小学同样是一所希望小学,也同样植根于当地建筑。这种回归本土的概念来源于李晓东一直以来的观念:“未来建筑肯定会往根上走。中国的建筑一定要根植于本土。做建筑不要去抄袭哪个大师的,不要抄袭任何人的,要对问题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估,然后再去感觉。”

桥上小学应对着切实的问题。传说四百年前,两个土楼家族划水渠为界,各自聚居于一座土楼中,老死不相往来。四百年后,土楼里狭小、昏暗的居住环境已经不适合现代人居住,当地人纷纷搬了出来。居住方式的改变也让原先依托土楼而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也一并消失。

“建造的初始就是想要选择一个衰败的社区,并尝试用一些小的建筑激活社区的活力。”李晓东尝试用一所公益建筑重构当地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这个村落中,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孩子是乡村最迫切的希望。在当地考察之后,李晓东将学校的地址确定在水渠之上。混凝土基座、黑色钢结构、木条包裹着方筒,这是小学,也是桥梁。建筑成Z字形穿过水渠,也将岸边的两座破旧的土楼连接起来,同时,方筒下还另有一条窄小的桥,作为村民横跨水渠的另一条通道。24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是平日的教室,也可以作为村民聚集的剧场。李晓东尝试将多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整合成一个空间。

在参评阿迦汗奖的过程中,技术评委来到桥上小学所位于的下石村。他们曾就桥上小学建设后的环境变化、使用效率、群众满意度、今后发展方向等问题,先后访问了乡干部、教师、群众、学生等人,对回答内容进行详细记录。 这一奖项最后为桥上小学撰写了一段颇具哲学色彩的颁奖词:“桥上小学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一致性: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一致性,传统和现代的形式一致性,两个河岸的空间一致性,两岸村民间的社会一致性,以及与未来的一致性。”

而在建筑师自己看来,桥上小学更像是传统中医的一枚针灸针,刺入了当地的穴位。因为一直缺乏公共空间,下石村的社区一直存在问题。而桥上小学的加入,如同一个点,扎入当地血脉,也刺激了当地居民的交往与生活。

刘晓都和他的土楼公社

土楼公社的主意最初并不是来自刘晓都,而是万科总裁王石。王石看过土楼,对这种建筑形式很感兴趣,同时他也一直想尝试做中低收入住宅。于是他找来几个建筑师,让各家都提出自己的方案。王石的想法正中刘晓都下怀。“土楼这种传统民居是我们这些学建筑的人从学习阶段开始就接触的东西。而我本人也对廉租房项目很感兴趣。恰好也想做这种比较有实验性的项目。”

刘晓都去珠三角地区考察了很多“城中村”,观察那里的建筑样式、生活形态。他没有在土楼上下太多功夫,却将精力都集中在内部空间的构造上。最后他拿出的方案,相当于借用土楼这一传统建筑的壳,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这可能也是我们方案被选中的原因,我们没有照搬原本的建筑形态。”

2008年,土楼公社在广东南海市城市与乡村交界处落成。从外部看,这与传统的土楼无异。为了呈现接近土楼的效果,刘晓都尝试了几十种外立面格状花纹。然而进入到里面,这个看似传统的圆筒却展现出异常现代的面貌。房间沿土楼边缘均匀布局,与宿舍相似。而在圆环之内,还有单廊相互穿引联系。从空中俯瞰,整个土楼的横截面呈现一个完整的@型。这些单廊,也是增强社区感的重要桥梁。

“在设计时我们特别考虑过社区感,入口处是一些商店,也就是说需要经过一个公共区域才能进入。而上面是一排连着的单廊,这样社区感一下就出来了。”

整个土楼公社有住宅272套,租金很便宜,仅为每月500块。从它启用起,租住率一路上涨,稳定在90%以上。这些三十多平却五脏俱全的廉租房吸引了很多外来打工者,以及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

“入住率不错是因为从整体条件上来说,比同等价格的要好太多了。”在刘晓都看来,比起市场领域的成功,土楼公社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它的话题性:“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低收入住宅也有很好的质量,而不是一定的便宜没好货。有的时候设计是具有这种改变的力量的。”

在入围阿迦汗之前,刘晓都的土楼公社就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多关注。这个融合了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的建筑实验,天生具有话题性。在建筑师看来,这个建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建筑层面的了。“土楼公社很像一种“原型”建筑,对环境不挑剔,放在任何环境下都行。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又具有城市策略意义,可以将城市中一些没有商业利用价值的土地利用起来。”虽然从长远的期望,并不是一个建筑师、一家房地产公司可以实现的,但土楼公社向人们昭显了一种可能性。(编辑:樊宏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