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于培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于培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于培龙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具有并发症多、证情兼夹多变、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以湿热蕴阳、气血瘀滞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大法为清热祛湿,解毒活血,基本方以《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味,且在临证时,注重祛湿化瘀这一关键环节,并处处顾护脾胃盛衰为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名医经验;于培龙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452-03

于培龙,主任医师,男,1959年出生。河南开封人。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安阳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主要从事传染病及中医内科病的诊疗工作,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传染病和肝病,尤其对运用中医药治疗于培龙主任医师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腹水、商黄疸,重症肝炎等具有独到经验。在各级刊物与学术会议上近30篇,科研成果一项,论著一部。

普通病毒性肝炎治疗延误,容易发展成急、慢性重型肝炎和活动性肝炎、肝硬变,其中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且病势凶险,恶化迅速。如何有效控制重型肝炎发生率和提高存活率,是临床研究重点之一。于培龙主任医师从事肝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30年,对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予介绍如下。

1.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是本病主要病机

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以深度黄疽、腹水、出血、昏迷等严重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具有并发症多、证情兼夹多变、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在祖国医学体系中属于肝胆系统疾病“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尤其以“高黄疽”为突出表现。中医学认为,本病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疫毒等原因而起,其发病初期多为湿热疫毒炽盛,逐渐弥漫三焦,正邪交争剧烈,随着病程延长,邪毒逆转心包,湿热蒙蔽清窍或热毒侵入营血,灼伤血脉;或导致肝肾亏竭,土不制水;或气虚血脱,阴阳离绝,终致全身衰竭。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明确指出该病的病机关键在“湿”。湿邪蕴阻于脾胃而涉及肝胆。脾失健运,湿邪阻滞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肝气不能正常疏泄,胆汁的输送排泄失常,导致胆汁浸溃皮肤而发黄。若阳盛热重之人,湿邪每多从热化而致湿热为患,湿热停留气分,人犯上、中、下三焦,则有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于,小便黄赤或兼有发热恶寒,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肝郁气滞亦是慢性重型肝炎的重要病理变化。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土,乘脾犯胃,表现出肝区不适或隐痛,胸闷,腹胀,暖气,纳差,疲乏,口苦口干,大便不调,脉弦等。另外,气滞则血流凝涩不利,脉络瘀阻,久之致面色晦暗无华,两胁刺痛,或见赤缕红丝,舌质紫黯,舌下静脉增粗曲张,肝掌,蟹爪纹,蜘蛛痣等。及病久迁延,至于后期,湿热蕴蒸成毒,热毒滞留血分,或内陷心包,则病情迅速恶化,短期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则嗜睡,昏迷,以及呕血、便血等出血症状,病情危笃,预后极差,治疗上颇为棘手。

2.治疗大法为清热祛湿解毒活血

于师认为,本病为机体感受湿热疫毒,侵犯脾胃,蕴结肝胆,或热毒炽盛弥漫三焦,瘀热互结,损伤肝胆而致。疫毒入侵,初期血行郁滞不畅,日久则邪伏血分,渐伤脏腑血络,使正气亏虚,阴阳气血失调。可见血瘀、血热在发病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之,应在治疗过程中贯穿清热祛湿、解毒活血这一大法,以期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治病求本的目的。

基本方以《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150g,栀子10~30g,大黄(同煎)10~90g,赤芍15~120g,生地15~30g,当归15~30g,丹参15~30g,醋柴胡18g,炒黄芩18g,杭白芍18g,土白术18g,茯苓18g,生山楂18g,广郁金18g,车前子(包煎)18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分3~4次。随症加减:湿热重者加藿香、白蔻仁;腹胀满者加莱菔子、大腹皮;鼻衄、齿衄、出血倾向明显者加丹皮、白茅根、小蓟。

方中茵陈清热、利胆,为退黄第一要药,有扩张胆管、加快胆汁分泌、防止肝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其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加强了肝脏解毒功能。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具利胆退黄之效。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抗菌、抗病毒,减轻内毒素血症,对肝炎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消除肝细胞炎症和胆汁瘀积。赤芍、丹参凉血活血,有疏通肝脏血脉、减轻肝内炎症、通便利尿、降低血栓素B2、扩张胆管以及加强胆红素结合与排泄作用,有利于黄疽消退和肝脏病病变的修复;且丹参抑制成纤维细胞,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蛋白降解。生地、当归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改善微循环和促进胆汁代谢。柴胡、黄芩、郁金疏利肝胆,理气清热。车前子利水渗湿,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其有护肝作用。同时以白术、茯苓、山楂调理中州,中州健运则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疽得以消退且无反跳之虞。

实践表明,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精神及食欲改善,恶心、呕吐、腹胀、乏力减轻或缓解,出血倾向得到控制,瘀斑、瘀点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大小可恢复至正常范围,肝脏触、叩击痛消失,腹水或水肿消失,舌质墨紫减轻;影像学检查提示肿大肝脾回缩,肝内光点增粗、回声增强及管道结构紊乱好转,胆囊壁增厚或双层改善;生化检验谷丙转氨酶下降,蛋白水平恢复正常。总胆红素明显消退;部分肝穿肝组织病理好转,BN、PN部分消失或恢复,坏死炎症恢复到G0~2程度。体现了本方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

3.临证体会

祛湿化瘀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环节。湿邪和瘀血两种病理产物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瘅”;“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伤寒论》亦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阳黄,属湿从火化,为湿热;阴黄,属湿从寒化,为寒湿。慢性重型肝炎循卫气营血传变而以阳黄多见。关幼波指出:“阳黄的发生,除一般认为是由于湿热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能循常道而行外,所谓不循常道而行的道理,就是湿热胶固之邪,瘀热人于血分,阻滞百脉,逼迫胆液外溢侵渍于肌肤,才能出现黄疸。”于师认为,慢性重型肝炎病位在肝胆脾胃,病邪性质一方面以湿热为主,治疗中应确定湿热偏重程度的不同予以分消清泄;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瘀热这一因素,应用生地、赤芍、牡丹皮、小蓟等药凉血活血,使血脉通达畅顺,热邪清解,瘀结消散,客邪得除。

顾护脾胃盛衰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主统血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气机疏泄之主,肝失疏泄

则脾土升降失常,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土郁遏,亦影响肝气的疏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肝失所养使脾统摄无权,肝亦不能藏血。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一败,则变证蜂起,极难措手。临床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久正气多虚,且过用疏肝也耗伤气血,因此后期治疗常需加强扶正,通过运用健脾运脾之法,既可滋养肝体,又可化湿邪、痰浊,此即“养正积自除”之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到用药则宜轻灵不宜重浊,宜流畅不宜呆滞,宜平和不宜过于温燥或苦寒。因苦寒药物多易损耗脾阳,故用至黄疽消退过半时酌情减量;或以肉桂反佐,引火归元,潜摄浮阳。同时,因其病邪以湿热为主,在平素饮食中注意勿过食辛辣、湿性黏滞之品致脾胃受损,而宜进食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之物。

4.病案举例

王某,男,41岁,工人。2006年10月2日初诊。主诉:腹胀、纳差20天,身黄、目黄、尿黄6天。患者20天前饮大量白酒后出现腹胀,进食则加重,食欲下降,伴恶心,乏力,在当地卫生院按“胃炎”治疗1周无改善,6天前开始发现尿黄如浓茶水样,全身皮肤和双目变黄,大便灰白,到菜市人民医院化验示:HBsAg(+)、HBeAg(+)、HBcAb(+);ALTll46U/L,AST 1162U/L,TB 68g/L,ALB 30g/L,TBIL183.9ttmol/L,D-BIL 118.4pμmol/L;B超提示:慢性肝损伤并胆囊壁水肿,脾大,脾静脉增宽。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而收治人院。入院后给予西药护肝、降酶、退黄、抗病毒以及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半月,患者自觉症状缓解不著,检查生化示胆酶分离:ALT 114U/L,AST97U/L,TBIL250.2panol/L,D-BIL 145.3panol/L;B超示中量腹水。刻诊症见:面色黄晦,身目颜色金黄,腹胀,恶心,纳差,疲乏少力,小便黄如浓茶水样,大便量少灰白,舌质黯红苔白浊腻,脉弦滑数。中医按“黄疸”辨治,证属“肝胆湿热,瘀血内阻”,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方用:茵陈蒿45g,黄芩18g,栀子18g,赤芍18g,大黄6g,车前子(包)18g,白茅根20g,泽泻15g,猪苓15g,薏苡仁18g,丹参18g,川芎12g,白扁豆18g,陈皮12g,枳壳12g,郁金18g,地龙15g。服药2周,腹胀减轻,大便色转正常,复查ALT42U/L,AST159U/L,TB 66g/L,ALB 30g/L,TBIL 237tμmol/L,D-BIL150.3μmol/L。临床症侯改善,总胆红素下降,治疗有效,即守法在茵陈蒿、黄芩、栀子、大黄、赤芍、车前子、白茅根、泽泻、枳壳、地龙等药的基础上,或以当归、红花、茜草、川芎、丹皮、桃仁、水牛角等活血,或以冬瓜皮、茯苓皮、滑石、猪苓、半夏、蔻仁等祛湿,或以野、虎杖、蒲公英等解毒,或以柴胡、木香、香附、陈皮等理气,调治月余,腹胀不显,纳食增加,身黄目黄减退,小便转清,舌苔化薄,脉略弦缓;肝功能示:ALT 21U/L,AST 60U/L,TB 72g/L,ALB 31g/L,TBIL89,3tunol/L,D-BIL 33,8panol/L;B超提示腹水消失。转方加重健运脾胃,并稍佐滋肾柔肝:茵陈蒿30g,栀子12g,赤芍18g,醋柴胡12g,厚朴12g,当归15g,郁金18g,丹参30g,地龙18g,车前子(包)30g,泽泻15g,香附12g,肉桂6g,白蔻仁12g,肉豆蔻9g,怀牛膝9g,桑寄生9g,陈皮12g,猪苓15g,丹皮12g。如法加减施治,至出院时复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