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渝风物 伽蓝杰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宗教建筑自古具有象征作用而遍布华夏,其信仰内涵通常直观地表达在建筑的艺术创造上。巴渝文化是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因此巴渝文化发展下的佛教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发展中较为独特的流派之一。
关键词: 巴渝文化 地域性 佛教建筑
中图分类号: J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08-02
1 巴渝文化发祥地的地理特征
孕育巴渝文化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山城重庆。异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它的独特魅力。其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四川盆地东南部,四周山岳高耸、围合封闭,东部和南部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与外界相对隔离,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谓叹。独特的地形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地理特征就是俗称的“巴渝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的地势与特有的文化背景发展在当地的建筑文化上,则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
2 巴渝文化地区的佛教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自古印度传入以来,在吸收境外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族文化的充分结合与发展,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尽管佛教是外来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佛教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佛教的最初传入是为皇权贵族服务的,因此当时的佛教建筑是以皇宫王府为基准而设计的,但是随着佛教的普及化,佛教建筑的大多形制布局开始向民居靠拢。中国的寺庙建筑形制受古代民居的影响颇深,相较于其它国家的佛教建筑而言,它们的造型庄严雄伟,装饰精美华丽,建筑形态和大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当然,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又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巴渝地区的佛教建筑自然称的上是中国大地的一枝独秀。
魏晋南北朝以前,重庆的佛教是不见文字记载的。而且这个时候的重庆属于西部荒蛮时期,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但是,两晋之后,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佛教发展,与之水路联系紧密的重庆地区,也开始受到佛教的影响。由于当时的重庆地势险要,又一直远离皇权,使得这里几百年来都未曾发生过大的战争,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毁佛事件也没有对它造成重大的影响跟破坏,这对于保护当时的佛教建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重庆地区的佛教建筑数量颇多且大多年代久远,除了其建筑布局独具特色以外,还很有历史研究价值。中国文化对于外来的文化的态度一向是包容并积极吸纳的。巴渝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支,自然是秉承这样优良传统的。这对于佛教的传入以及迅速的本土化来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重庆市声名远播的佛家寺庙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华岩寺、罗汉寺、龙头寺、温泉寺、缙云寺、宝轮寺等等,其中不乏历史久远的。这些寺庙建筑大多依山傍水,与当地景致互相呼应,大体格局一致却又显得各具风格,我以宝轮寺为例简述巴渝文化发展下寺庙建筑的独特风貌。
3 以宝轮寺为例讲述巴渝地区的佛教建筑特色
我国初建寺庙建筑时,建筑形制是在吸收印度等外界国度的艺术元素上进行的,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自隋唐以后,寺庙建筑已经很明显的中国化了,也已基本形成了本土化的建筑风格。平原地区的寺庙建筑由于地势平坦开阔,建造布局时可以尽可能的利用空间,因此无论是主要殿堂或是大殿的院落布置,无不宽大壮丽,以此来衬托出寺庙的雄伟。然而山城的寺庙建筑特色,尽显其雄伟壮丽,却不在大,而是通过山体的自然特色加上巴人灵巧的设计,相较于平原地区的寺庙建筑则更显得与自然相得益彰。
宝轮寺位于距离重庆市区十四公里的磁器口镇,募建于唐。由于历史上多次兵火之患,故数次重建。现有的寺庙重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曾重修。宝寺建在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它位于古镇磁器口嘉陵江畔马鞍山前端的白崖山上。白崖山态势高耸,林木幽深,前临浩翰嘉陵江,后依巍然马鞍山,水陆交通便利,侧面观赏需要仰视,登上宝寺最高的钟楼放眼望去则心宽眼阔。一般的寺庙鉴于修道需要,都尽量避免俗尘凡事的喧闹,尽量选择清幽的僻静之地,但是这所宝轮寺却偏偏身处繁华热闹的古镇之中,身临繁闹的商贾云集的慈溪,巴人将这清幽之地建造在以一川两谷三山四街而闻名于天下的喧嚣古镇,实在别有一番韵味。
3.1 宝轮寺的建筑布局与形式
宝寺的建筑布局是典型的纵轴式。这种布局将主要的殿堂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左右配有相应的配殿,形成一种有序的院落。各组院落中主体建筑的体量、造型往往结和所供奉主像在佛界中的地位有所变化。宝轮寺有个及其有趣的特征,它是坐落在古镇中的马鞍山上的,建筑随山体而建,从踏进寺门就要开始爬坡,寺庙不大,但是从寺庙大门一直到最尾端的药师殿大概约有十六米的落差,整个寺庙伴随落差被设计成三个部分,也就是佛家常道的“三解脱门”, 分别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为“三”与“山”同音,也叫“山门”。只有踏过三门才可显出你诚心求拜,因此这样的三门在一条纵轴线上的布局形式已经成为佛寺的固定布局模式。
第一个部分是寺庙大门,进入右转就是一座临时官邸,当年移都重庆,听说宝寺的观音庙很灵验,于是特意来次小住,当地的政府为接待他,在这个右转的小院子里修建了一栋两层现代建筑。这栋青砖白瓦的小楼层作为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绕过这座楼便是财神庙。进入第一道山门直上就是刻有“龙隐禅寺”的第二道山门。这座山门做成牌坊的式样,中间供奉祈福塔,前来祈福的人不能直接进入殿堂,而是从两侧通过,以示对佛祖的恭敬。通过这道山门,就是第三个部分,坐落在眼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天王殿,天王殿的左右配有钟鼓二楼,寓意钟鼓齐鸣。天王殿的二楼是四面观音殿,由于落差,四面观音殿的正面刚好与最顶端的主殿大雄宝殿遥遥相对,从天王殿的两侧登入,便进入到一个围合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迎面而对的就是佛家寺院里等级最高的大雄宝殿,两侧设有相应的配殿。宝殿的左侧是观音庙以及文殊殿,还有厢房、僧人宿舍、以及法师讲堂和念佛堂。右侧则被用作膳房、库房以及请香火的地方。宝殿的后面就是药师殿。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雄宝殿,经过古建筑学家鉴定,建于明代中期,也是整个寺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大殿坐南朝北,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黄色筒瓦覆盖,抬梁式梁架,角檐翘开,上下檐均施斗拱法,上檐前用如意斗拱装饰,下檐斗拱有三十六攒,皆要耍头,以承撩檐栈。后檐及侧檐存十五攒斗拱。殿阔三间18.1米,进深三间14.3米,高15米,总占地250平方米,保存尚佳。同时,大殿对采光、挡风、排烟均有独到设计,殿内采光均匀,风雨不能入殿,殿内佛香烟尘却能排除殿外,堪称绝妙。大殿为全木结构,建造不用一颗铆钉,殿柱全部使用马桑木,柱粗不能一人环抱。重修后的大殿融入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古朴精致。
3.2 宝轮寺建筑装饰
(1)雕梁画栋可以说是中国的建筑装饰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一般采用柱和梁来承重,其间柱与柱之间安装隔墙,墙面上安装门窗,既通风,采光,又与外界隔断。而建筑上的装饰则是以建筑构件为对象的,这样做可以保证建筑物上每一个部分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房屋的立柱与梁枋、屋脊与节点、斗拱与牛腿等等,它们除了本身的实用的功能以外,也成了建筑的装饰重点。因此,古人对门、窗、柱、屋顶等部分的装饰设计颇花心思。
1) 门窗柱的装饰。宝寺的门窗装饰基本都是使用木雕,一扇隔扇门,上段格心是用来采光和透气用的,因为避风雨的需要,上段格心后都加上了透明玻璃。因为是镂空的,匠人们就用这些木条组织成各种各样带有吉祥寓意的花纹来装饰。但是宝寺中,格心的部分却是非常简单,主要以万文流水纹为主,偶尔出现品字回纹或雕花饰。格心以下是绦环板和裙板部分,这两个部分都以花卉为主题进行雕刻装饰。宝寺中花卉装饰主要用的是牡丹,寓意尊贵。窗的样式很少,基本也是以万文流水纹为主。柱础在宝寺中数量也不多,采用的是不施纹饰的圆形柱础,这种柱础造型古拙,它是功能上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形式的存在使整个柱子产生了视觉上的变化,本身就兼具了一种装饰效果。
2) 屋顶的装饰。屋顶的造型对视觉的冲击力很强,飞檐翘角,勾勒的曲线美得摄人心魄。龙的造型出现在大雄宝殿的屋脊上,一是代表着祈祷风调雨顺,二是代表着这栋大殿是整个寺庙当中等级最高的。屋顶的瓦上还有生动吉祥的麒麟,有普度众生的佛像,屋檐上有标示建筑等级的神兽。各斗拱用不同的颜色装饰,重檐的阑额上有色彩丰富艳丽的彩绘。这些本属于屋顶的结构部件经过巴人的精心雕琢,使得宝寺的建筑看起来更加像是一件艺术品。
3) 巴人除了在建筑的构建上下足装饰的功夫,同时,在建筑的结构上也有巧思妙想,尤其是寺庙的墙体设计,寺庙本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体,在这建筑与建筑之间存在的隔断使用曲线的元素,显得很是俏皮。
(2)宝寺中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是为建筑服务,什么样的地域氛围决定什么样的景观设计,园中之景是建筑体系的一大装饰,宝轮寺的景观设计没有江南水乡的精巧细致,而是以简洁的手法将中国园林中所表现的山石、流水等等自然景物抽象化,恰恰是这种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做法,反而让它更有群众性的审美情趣。宝寺面积有限,落差大,因此,匠人们利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小空间,浏览于寺中时你会发现处处都是小景致,可谓是庭中有院,院中有园,园中有景。
(3)石雕装饰。巴渝地区的石刻技艺可以从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大足石刻)中观摩的出来,该石窟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巴人除了将精湛的石雕艺术表现在石窟艺术上,再宗教建筑当中是很常见的。为了美化和装饰寺院的环境,在建造宝轮寺时,巴人将大量的石雕运用在柱础、卷口、栏杆、迎风、影壁、牌坊等地方。内容则以人物故事、佛像。禽兽、花卉等等为主。显示了巴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杰出的雕刻技法。这些都成为巴渝佛教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宝寺的栏杆设计值得探究,巴人将各种不同造型的石雕运用到栏杆中,进出大小殿堂,上下山门,所有的栏杆设计无一处形同,柱头、望柱和抱鼓石设计更是多种多样,装饰图案多来自于佛家典故和各种动植物纹样。雕刻线条流畅清晰,表情栩栩如生,姿态生动凛然。
4 结语
巴渝文化是一个杂糅的体系。由于历史上移民的频繁,使得这里的建筑融入了来自全国诸多地区的建筑技术,如同长江、嘉陵江一样,各自从远方走来,会同合一,东流到海。巴人将寺庙建筑的营造意识从南北各异归于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就了宝轮寺、大足石刻等旷世杰构,最终创造了极赋地域性的建筑艺术形式。显示了巴渝文化兼容并蓄的博怀。
参考文献:
[1] 李书敏,蓝锡麟.巴渝文物古迹[M].重庆出版社,2004.
[2] 蔡致洁.巴渝民居的文化品格[J].南方建筑,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