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倒装句,想说爱你也容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学习文言文句式时,学生对倒装句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感到很困难,虽然老师在高一、高二学段,指导学生学习范文的过程中曾反复强调,但到了高三总复习,依然收效甚微。怎么解决呢?我想,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其实是就现代汉语而言的,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解读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这样就能化难为易了。
一、主谓倒装
现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句的主语是“人们”,谓语是“起来”,正常语序应该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但为了强调谓语“起来”,而把它提前。文言文也是如此。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这两句的谓语“美哉”“不仁哉”,应放到主语“少年中国”“梁惠王”后,但为了强调谓语、表达强烈的感情而把它们提前了。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文言文里往往置后作补语。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如:“我们在礼堂开会。”这是正常的语序,状语“在礼堂”处于谓语的前面,但为了强调开会的地点,而把这句话的状语“在礼堂”放置谓语后,做句子的补语。如:“我们开会,在礼堂。”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北战”“于河南战”。“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它(蟋蟀)”。“于河北”“于河南”“以掌”就是句子的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把后置的状语提到谓语的前面。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定的作用。如:“他吃了一个红苹果。”这句话中的定语是“红”,在宾语的前面,起修饰作用,这是正常的语序,但有时为了强调定语,而把它置后。如:“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强调定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又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即“有吹洞箫之客”;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例句中的“铿然有声”“吹洞箫”“利、强”均为定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的前面。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在谓语之后,来回答谓语提出的问题。如:“他没有月饼。”这句中的宾语“月饼”是回答谓语的,是正常语序的句子。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将其提前。如:“月饼?他没有。”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文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了)。“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句中的“何”“安”均是宾语,翻译的时候移回到谓语“操”“在”的后面。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有“不”“未”“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狼未之知也”,即“狼未知之也”,属否定句,解释为:狼还不知道这情况。“之”,代词,做动词“知”的前置宾语。翻译时,将前置的宾语移到后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理解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时,将宾语移回到谓语后面。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理解为:“唯图利”(只图谋利益)、“唯从命”(只服从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