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和孩子比童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和孩子比童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一”节,你的孩子是怎么过的,今年打算怎么过呢?穿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参加幼儿园里组织的联欢活动,去游乐场或公园,吃“肯德基”,得到一件新玩具,买了几本新书……

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玩具一大堆,想学什么就有什么……“哪像我们小时侯,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真的全是这样的吗?

对比着自己的孩子,让我们重新咀嚼我们的童年。其中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今年,就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给孩子的节日来一点别致的补充!

忆苦思甜

妈妈王文姣儿子曾远哲(3岁)

看到儿子现在的生活,再回想起我的过去,简直是没得比!

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有3个小孩,我最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每次爸爸妈妈出去做事了,弟弟妹妹就是我来带。另外,还要负责煮饭。那个时候,家里烧的是柴火,把锅子放在灶上,然后再引火添材。在煮饭的过程中,还要一直守在那不能走开,火也要控制好,要不然饭就会烧糊了。

大概六七岁的时候,还没有自来水,所以要到离家稍近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时还小,挑不动,所以就和妹妹一起拿一个小桶去抬水,她走前面我走后面,而因为两个人的配合不够好,所以水到家的时候就只有半桶了。到了再大一点的时候,就是我去挑水了。

因为家里没有什么劳力,只有爸爸妈妈,所以每年放暑假,我都要帮父母去田里干活。

说到现在小孩的玩具,我那个时候连看都没有看到过。记得小时候玩的最多的就是过家家,玩篱笆。后来上了幼儿园,也就是跟同学一起玩跳橡皮筋。

而我的宝宝,从一生下来,就是被爱包围着。一个月买的衣服比我整个童年的衣服还要多。从婴儿开始到现在3岁多,玩具多得数不清。每天早上起床一杯牛奶,一个包子等等,每天吃饭时还不肯吃,我们做家长的是哄骗着他才喂一口饭。而我们小时候,连想吃包子也都要等到我爸妈去城里的时候才会带点回来。

因为自己小时候受过不少苦,所以我希望儿子能在好的环境中长大,给他一个美好的童年。

妈妈黄茂华儿子章以腾(3岁)

我想我小的时候肯定没吃过多少奶粉,更不要提一罐要一百多的奶粉了。过年的时候,妈妈给我夹个鸡腿都是很幸福的了,而现在,我儿子是天天鱼呀,肉呀,菜呀,搭配着吃,只怕营养不够,他还不领情,摇着头不吃。

出行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我记得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过年她带我回外婆家,结果路上下雪,塞车了,只能走路,她抱着我走了好久好久。现在儿子回外婆家,爸爸当司机,1个小时就到了!

现在也很少有孩子知道什么叫棉猴了。说白了,就是带帽子、用棉花絮做的大衣,再在领口处连接一个面帽,穿上之后,只露出脸,帽子四周缝上一圈毡绒,罩在外边的面料一般都是深蓝色的。我小的时候,基本是穿棉猴过冬的。

而儿子冬天羽绒服、呢子大衣换着穿,球鞋、雪地鞋、旅游鞋好几双,书包,文具盒也好几个,都是比较高级的。

从物质上,我们根本无法和孩子比童年。看着儿子甜甜的笑脸,我们努力工作,想让他的童年没那么多遗憾。

忆甜思苦

妈妈刘春梅儿子高胜寒(3岁)

现在的孩子物质方面没得说,但感觉精神方面没我们小时侯来得正宗。别的不说,光是儿童片,我小时侯看的是《雪孩子》,《小青蛙找妈妈》等国产的美术片,很多都是水墨画或者剪纸画,画面和音乐都很精美;后来是每个周日晚上16:30放半个小时《米老鼠和唐老鸭》,一句“演出开始了”至今难忘。还有日本的《聪明的一休》,《花仙子》,《星仔走天涯》,美国的《兔子和狼》,《大鸟在中国》等。反正每周广播电视报来了,就要找好什么时候放动画片,做好记号,到时候好等着看。根本没有现在那么多频道铺天盖地地狂放。

现在有专门的儿童频道、卡通频道等。动画片没完没了,像《名侦探柯南》等还给他买了碟片。但除了《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等,其他我看了都觉得有点闹哄哄的,可能多了就滥了吧。

妈妈 王君儿子任泊帆(5岁)

现在的孩子物质方面确实好多了,但我觉得他们也有他们的压力,比如那么多的食品有问题,环境也有问题,还有治安。以前,我上小学都是自己走路去的,估计以后我家儿子我是不放心了,肯定得送。

还有,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我们抚养他一个人的成本倒是提高了;而将来,他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你算算他要负担的老人有多少?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啊。

以甜为苦

妈妈葛学英女儿匡洳萱 (7岁)

贵刊提了这个话题以后,今早上我就开始对着孩子“追忆往事”了,说那时侯缺衣少食,花两分钱买个冰棒吃就很不错了,还说那时候的玩具也很简单,等等。没想到孩子竟然接着我的话头说,那多好啊,你们天天在那里玩,可以不读书,可以玩“滚铁圈”,可以玩“捉虫”。我都没玩过呢!不像我们还有作业,还要练琴……

以苦为甜

妈妈尹莹儿子田沛智(4岁)

我们小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小食品,商店的柜台里就摆着几样饼干和糖果。太贵的我没吃过,记得母亲每个月开支的时候,花上一元钱,给我和弟弟、妹妹买一斤炉果,一包杂瓣糖。我和弟弟、妹妹每人分几块炉果,几块杂瓣糖,几个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半天才每人拿出一块放到嘴里。那炉果是长方体的小块,上边散了几粒芝麻,焦黄焦黄的,放到嘴里酥酥的,透着点甜味儿。杂瓣糖五颜六色的,多是桔子瓣形状的,放到嘴里含着,含到只剩一小薄片了,才嚼碎了咽下。

等到家里边日子紧的时候,母亲就用玉米面和白面,里边放点糖,再放个鸡蛋,和好了,擀成饼,切成小块,用锅烙熟了,像饼干一样,吃起来也是酥酥的,甜甜的。前几年我也曾给儿子做过,儿子说好吃,但我尝了尝,一点也没有当年母亲给我们做的那种味道了。可能是儿子吃现在的小食品吃腻了,冷不丁吃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觉着很新鲜。

甜苦各异

爸爸孙典生 女儿孙丹蕾(6岁)

我的童年刚能满足温饱,所以现在我经常禁不住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儿感慨;尤其是看到她在饭桌上挑肥拣瘦时,我更会禁不住地发火。是的,现在的孩子生活太优越了,有太多吃的、穿的、玩具和书籍选择。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就主动买了两本图画书,《海娃炸汽艇》、《红军的故事》,还有别人送的一本红军长征的小说,都看得倒背如流;基本未买过成品玩具;吃的主要是蔬菜,品种单一,比如冬天就是白菜和萝卜,夏天就是土豆和豆角;肉、蛋、糖都只是个别日子的期望,油条和冰棒也是个别的赏赐,因为太稀罕所以直到现在还能想起它们的无比的美味;穿的衣服旧了不说,还经常是补丁加嫁接的,最常见的如上衣袖子短了另缝上一段,裤子裤腿短了另缝上一段,衣服仅能遮蔽、保暖,毫无美观可言。

但细想,虽然物质贫乏,但童年的快乐也很多,回想起来常引出会心的笑。印象深的如“玩湿土”,许多孩子一起,男孩做得多的是汽车大炮,女孩做得多的是鸡鸭花草,边做边互相取笑,做法就如现在的陶艺;再如 “攻山头”,找一个大土堆,男女孩子分成两帮,一守一攻,败了的让出“山头”给胜者,边玩还边配着押韵的攻山头歌曲,可惜现在把歌词忘了;再如跳皮筋、跳房,有不计其数的跳法,诸多孩子一起玩其乐无穷,记得有一次,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因为一直着迷地跳耽误了上课,受到了老师狠狠的批评。

相比较,我想我的童年欠缺的是物质生活,富足的是玩伴;而现在孩子的童年欠缺的是玩伴,富足的是物质生活,因此快乐各异。而且因为玩伴对于小孩子实在太重要,因此当今的孩子的童年实际上欠缺了很多。

我曾经试着让孩子体验“玩湿土”的快乐,想给她报陶艺班,但孩子现场看了后说:“我只想玩,不想听老师讲”。我知道她实际是想要同很多小朋友一起,没有规矩地“胡作非为”。孩子们在一起,会有他们自身阶段的思想和行为的借鉴和碰撞,这是老师家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替代的。但在高楼大厦中,这个愿望太奢侈了。

妈妈刘春燕 儿子齐乐言(3岁)

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比起我小时候的苦日子,的确享福。但是……

我小时候饿了,苞米面大饼子、咸菜疙瘩吃起来狼吞虎咽,现在的孩子鸡鸭鱼肉调着吃,却吃什么都感到乏味;我小时候放学后20分钟写完作业便跑到野外玩个痛快,现在的孩子放学后看着成堆的作业愁得两眼发直;我小时候一学期就交2块钱学费,现在的孩子一学期不知要交多少个2块钱;我小时候替父母分忧,家里没钱半年不花一分,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没钱一天也活不了;我小时候身体灵巧,爬山上树如履平地,现在的孩子营养过剩,胖得上几步台阶都气喘吁吁;我小时候头顶上的蓝天纯净得一尘不染,现在的孩子连喝的水都担心受到污染。

当然,这不是说今不如昔,而是面对现实,为孩子们呼唤一种环境,一种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顺利成长的社会环境。现在,学校和家庭有些过分厚爱我们的孩子了,以致于把他们爱得身心疲惫,连星期天和节假日都不得休闲,失去了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如此说来,现在的孩子和我小时候相比,他们所享的“福”在某个方面来说,也未必太多。

能力比拼

爸爸牛传成儿子牛步清(4岁)

现在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很聪明,各种玩具都是自己做。什么木枪,火药枪,都是自己动手。手枪是自己削成的,刷上墨汁,好一点的再罩一遍清油,乌黑铮亮。而前几年搬家,儿子的玩具整整装了三大纸盒箱子,什么变形金刚,电动汽车,各种水枪,玩具枪等等,没有一样是自己做的。感觉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明显弱了。

专家点评

培养一个善于制造幸福的孩子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师大家庭教育硕士 晏红

本刊调查《我和孩子比童年》这个专题做得非常好,帮助人们感性地回忆童年,深度地品味童年,而且编辑提炼出“忆苦思甜、忆甜思苦、以甜为苦、以苦为甜、甜苦各异、能力比拼”等六类叙事,分别描述出父母与孩子比童年之后的六种心态,广泛地涵盖了童年从历史到现实的生态嬗变状况。

“忆苦思甜”者从物质生活水平的自然提升中,为现在的孩子感到欣慰;“忆甜思苦”者希望孩子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以甜为苦”者可能是对孩子忆苦思甜教育过度了,结果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过去苦中有甜,甜大于苦,现在甜中有苦,苦大于甜,家长的教育出现尴尬;“以苦为甜”者是用体验的方式是让孩子品尝父母的童年滋味,孩子感觉津津有味,看来苦与甜并不是由事物的自身属性决定的,主要依据主观感受;“甜苦各异”者比较辨证,既不因为苦而失去品味甜的味觉,也不因为甜而忽略苦的成分,但多少带点一旦思考全面便感觉左右为难的无奈心态;“能力比拼”者实际了蕴涵着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幸福的童年不是现成的物质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快乐的拼凑,而是有所成长和发展,真正提高孩子的素质。

童年是社会和家庭共同制造的儿童生存状态,其中的关键是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一定是甜蜜蜜的幸福童年而不是苦涩涩的凄凉童年。但是品味甜蜜的味蕾寄托在孩子的感觉系统中,并不是家长给孩子甜蜜蜜,他就一定体味到甜蜜蜜。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其他能力的时候,不要忘了培养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这是决定孩子现在和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有了甜蜜的快乐就是幸福,其实未必。甜蜜的快乐是建立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基础之上的自然感官享受,一旦得到外界满足,甜蜜的快乐就到手了;可是孩子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时候,未必总是有求必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快乐便不翼而飞,于是有的孩子与各种消极体验“结盟”了:发泄、生气、苦恼、急燥、焦虑、紧张、愤怒、攻击、赌气……家长更是纳闷:现在的孩子怎么生在福中不知福?

感受幸福则是超越自然感官限制而获得更大价值的精神愉悦,它比感受快乐所需要的能力高级许多。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来摆脱困境:例如发挥想象力幻想一件比眼前更美的事物,自言自语编一则故事为自己搞笑,摆弄一下其他玩具分分心,或者干脆“王顾左右而言他”……他总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因为快乐源自内心而不是外界,这样的孩子便与幸福“手牵手”了。可见,是靠不住的,幸福感才靠得住。家长不要仅仅奉送给孩子甜蜜的快乐,更要把孩子培养为一个善于制造幸福的人。

经过这样一番头脑风暴,我们把感受甜与苦的机会还给了孩子,但是培养孩子感受甜与苦这样一种能力的重任还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有所行动,那么孩子的收获是最大的,他会发现不但六月一日是儿童节,其实天天都是儿童节,甚至一生都是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