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学习型科学教研组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学习型科学教研组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实施至今,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实践者。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变更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时俱进地适应日益发展的新课程要求。但是,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等多个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老教师老办法,新教师新办法,教学活动的调控度、教材把握的精准度、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当然,专家讲座和外出学习、观摩,不失为好的途径,但这还远远不够。其实日常学习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重要有效,也更为直接。教师的学习是面向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也就是说,工作是学习,研究是学习,反思也是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要加强科学教师的学习培训,让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教师职业需求,我们认为,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是提供教师学习平台、提升教师学习品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师自我突破的良好途径。

一、 个体学习活动的展开

(一) 让教师定位学习角色

我们认为,在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学习角色定位,是实现教师个体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所以,我们提出并努力实现三个学习角色的转变:从合格学历者定位到终身学习者,从知识传授者定位到学习合作者,从教学实施者定位到教学研究者。

1.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学习绝对是一个终身的历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领域不断拓展,身为科学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让学生不断体会科学带来的无穷魅力。同时,科学新课程对教师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高度,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除变更落后的教学行为外,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既要完善驾轻就熟的专业知识,又要充实半生不熟的非专业知识。所以,教师是天生的终身学习者,在从教生涯中,需自始至终补充和更新知识、技巧和能力。

2. 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这里的合作者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处在一个学习团队中,这个团队可以是备课组、学习互助组或者是整个教研组,大多数的学习任务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高效完成的,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自给自足”的工作模式,体现合作意识、分享意识。每个教师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经验和建议,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特长,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较快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第二层含义是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师与生、教与学被人为地分裂开来,使课堂缺乏师生情感、对话的互动,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职能应从“教”转变为“导”,具体表现为: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即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平等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3. 教师是教学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不错,教师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实际上,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具体的教学环境现场,感受场景、生发理念、提升智慧,一个学习意识强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向上看,更要善于向下看,在不经意、不起眼的教学行为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发现它、研究它、解决它,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更为合理、有效。

(二) 让教师学会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回顾、诊断,然后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达到对落后理念、不良行为的改善。因此,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一个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很难想象,一个不善反思的教师能够成为一名顶尖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取而不对经验进行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以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教学将长期维持在原有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见,反思在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的教学反思训练具体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反思的方式又分为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反思教学的失败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后的反思,它可以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笔者所在教研组一直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周完成一张课堂反思表(如表1),记录每节课的教后反思,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随笔。

教后反思和反思随笔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学生当时的反应如何;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哪些精彩对话,哪些是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学期望与实际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差距等。

我们认为,如果能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无论这堂课有没有达到课前预期的目标,课堂收获都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堂堂”都是成功的课。

学会反思,写中有学,学中有思,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也是我们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三) 让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档案

专业发展档案以档案袋的形式收编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料袋,它反映的是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业绩和个人反思、组长专业鉴定等情况,是教师自我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积累业务知识、促进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专业档案袋每学期上交一次,组长给每位组内教师撰写专业发展鉴定。

教师专业档案袋的具体内容是:

1. 教师基本信息表

除了反映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教学简历、技术职称、奖惩等基本信息外,还记录教师某个时期(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效果、教学座右铭等。青年教师还要记录拜师学艺的经过,名师、学习互助组组长、教研组长还要记录带徒情况等。

2. 学习活动记录

主要记录教师参与公开课、说课、评课、讲座、课题研究、教材开发、资料编写等活动情况。

3. 记录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须客观而真实地记录某一个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的情况,根据教学理论进行分析、锤炼,得出规律性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的撰写其实就是教师对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每学期上交两篇,作为专业档案袋的材料。学期结束,对教师中评出来的优秀案例作进一步的研讨,并在全组推广。

4. 记录反思随笔

反思随笔是教师在教学之后,记录一堂课中的一些感想。教师有感而发,从中悟出教学真谛,提高思辨能力。

5. 记录学习心得

就是教师把自己参加专业学术交流活动、教研活动、学术观摩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感受等写下来。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学习随笔,要求每参加一次大型活动,都要写一篇。

6. 记录教研成果

主要记录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获奖的教学论文、课题报告、课例成果等,包括题目、发表(获奖)时间、刊物名称、奖级、原文内容等。

7. 记录教研组长鉴定

教研组长在学期结束时给每一位组内成员撰写教师专业成长鉴定,具体内容可以是客观评价教师一学期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肯定教师取得的成绩,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下一学习阶段的发展目标。

专业发展档案袋记录了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教龄段的专业发展水平、发展概况,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特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 团队学习活动的展开

(一) 开展学习互助组活动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专业水平,确定自己的专业地位,然后为自己寻找方向。这样,可使教师少走弯路。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开展了“学习互助组”系列活动,即“反思现实—学习互助—超越自我”系列活动,每项活动都要求教师填写一张表格(如表2、表3、表4),让教师在系列活动中认识自我,确定目标,师徒结对,最后实现自我突破的目标。

第一项是“反思现实”,就是让教师描述自己目前的现实情况,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的办法及希望提供的帮助。表2中的“现实情况”填写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该针对某一点加以说明;“近期目标”要针对现实情况,要清晰明确;“情境描述”是通过案例的形式,具体描述出该方面的现实表现,目的是分析出问题的症结,以便在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此外,还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该项学习完成的期限。

第二项活动是“学习互助”,就是教师根据“反思现实”中确定的目标,寻找身边能帮助自己的老师,构成学习互助组,使自己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下达到预期改进目的。表3中的“学习内容”即“反思现实”中的近期目标,“学习对象”是由教师本人根据实际需要选定,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人。同时,教师要设计出具体可行的学习途径、方法。最后,记录学习效果,如果预期目标达成,就重新反思现实,确立新目标;如果预期目标未达成,则从案例研究分析开始,重新研究、学习,直到自己的目标达成。

第三项活动是“超越自我”。教师要不断通过以上两个活动,使自己成为具备先进教学理念、高超教学能力并且不断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表4是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总结,要求每达成一次目标就记录下来,以激起教师的成就感。

学习互助组一般由1个指导教师和1~2个学习目标相近的教师组成。每个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参加不同的互助组,如在某一个学习互助组中是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参加的,在另一个学习互助组中可以以被指导的身份参加。研究表明,这项活动能够吸引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发展中来,而且因为活动的设计针对的是每一个教师的不同情况,所以更符合个体差异的需要。因为问题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所以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因为学习对象主要是身边人,保证了学习的便捷性;因为经验教训来自于生动的教学实践,保证了教学结果的价值性。另外,表格的内容是动态的,比如“反思现实”中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解决了就不成为问题了,就需要重新寻找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持续发展,提高专业水平。

(二) 主题化课例式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简称“行动教育”,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进行研究的过程,是解决日常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课例研究带有一定的主题,是一种主题化的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整个教研组为单位完成的,我们现已完成一个课例研究。研究题目是“融入情境,让科学亲近起来——科学课堂情境化处理的课例研究”。研究过程分为三例: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情境主线的设计;学以致用的情境主线设计。每一例研究确定一个研究基点和一个课例流程,同时把缺憾作为下一例研究的目标,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对成串的又带有主线的情境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缩短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爱学、乐学。其研究程序如图1所示。

1. 选题

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来自于教学活动中的真实问题、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具体是在对一位同事的公开课中几个教学场景布置的评析后确定的。

2. 选课

选择研究课应与所研究的主题相适应。通过各方面的比较,我们确定的研究课是七年级的《物质的酸碱性》这一课,因为该课题相对较独立,且在教材中比较靠后,便于反复研讨,层层推进。

3. 设计预案

设计预案的任务并不是由一个教师承担,而是由一个学习互助组承担,共同备课研究教案,共同试讲修改教案,其中一人作课堂展示,一人作课后主评,一人撰写报道。共同参与整个活动,分工不分家的模式能促进学习互助组的共同提高。设计预案的方式是由学习互助组共同商定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创新点、开放点、学生能力增长点,发挥集体的智慧,融入科研的成分。预案要体现课例研究的主题。

4. 上研究课

执教教师在集体预案的基础上上研究课,小组成员听课、观察。全程摄像。

5. 自我反思(说课)

通过演示文稿阐述教学设计的依据、目的,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围绕主题进行目标达成度、教材情境处理、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的自我反思,将“说课”从传统的课前放到课后,其目的是变“操作型说课”为“反思型说课”。全程摄像。

6. 合作反思(评课)

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进行主题式评课,分析是否达成课例研究前提出的目标,总结该次研究已实现的课例基点,商讨下次研究的方向。全程摄像。

课例研究的作用一是实现智慧共享:教研组借助课例进行交流、研讨,通过理论与诠释,把一些优秀教师的成熟的课堂技巧加以概括和提炼,实现共享。二是发展反思能力: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追求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课例研究的过程,实际就是解决特定的教学困惑、分享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进而调整和改进工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