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读:打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根基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读:打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根基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初读教学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全文内容入手,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构架,理解字词,为细读课文打好基础。可根据文体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在读前提出明确的初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不能过于仓促,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地检查落实。

关键词:初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77-03

“初读”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而言的。初读要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为精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学生的初读体验就是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只有整体把握了文章,才有可能与教师对话,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保障。

但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初读的情况如何呢?一是没有目的地读。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在口头上强调: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而很多学生根本没有仔细听教师提出的要求,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目的,效果未必会很好。二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很多教师舍不得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大部分学生课文还没读熟,就急切地进入感悟理解、精读课文阶段。三是形式单一,只是机械地重复,单调地让学生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学生读了几遍,新鲜感就没了,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在读书中产生整体感受。四是要求过高。有的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能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怎么可能达到这些要求呢?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绝非读上两三遍就能做到的。如果初读时就要做到这些,那么细读、品味时又做些什么?

那么,如何把准初读要求,打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根基桩呢?

一、导入要精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应该精心安排课文的导入,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一个美好的场景创设,会给学生的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结局,会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一段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录像,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来阅读课文,就会读得仔细、读得投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比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海底吗?想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生动的描述。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海底世界》这一课,读完后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穿上潜水衣,在几百米深的海底巡游一番。待会儿还要请你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海底景象。”这一导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特别认真,读后想象有情有景,课文的语言化作了生动的形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利于随后的精读教学。再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云雾录像,让学生对云雾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启发引导:大家把课文仔细读一读,看看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把喜欢的美词佳句画下来。这样,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感知,为后面的深入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指导要到位

初读,是学习课文的起步环节,要求不能过高。我们应该弄清各个教学环节的任务,把准初读课文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初读教学。

1.要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

导入新课后,应充分地让学生去读,而不是急于教学生字词。多安排点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主动去进行初读体验。学生读得越充分,感受就越强烈,就越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力求将文章读通,读得正确、流利。要明白文章的大概内容,要知道哪些生字词已经懂了,哪些地方存在着疑问需要进行交流。[2]

2.要给学生明确的自读要求

学生初读课文,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一遍要有一遍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初读才是实实在在的。

自读要求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常规要求,这是读每篇课文都应该做到的。一要读正确,读通顺,具体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二是认清生字的字形,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自己尝试理解或做上记号;三是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种是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提出专项的要求,如学习《“东方之珠”》一课,让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课文第2—5自然段的中心句画下来。再如,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课文读正确后,可以引导学生解决一开始围绕课题质疑的部分问题:“我”指谁?“我”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到: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有着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3.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刚开始阶段,可以采用教师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初读。声情并茂、准确无误的领读,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的最直接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如何读好、读准字词句段。教师领读还应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领读。比如学生生字读不准,就领读生字,学生读不好第三段,那就专门领读第三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手让孩子自己来进行初读时,第一遍可轻声朗读,速度不宜过快,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对照拼音加以认读,努力做到把字读准,把句读通,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第二遍宜采用默读形式,边读边想边圈画,在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在读完后再作思考或准备提出质疑。第三遍朗读,声音可适当放大些,同时要注意控制朗读的节奏和起伏,努力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一个班四十多位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读得快的五分钟能读两遍,慢的一遍也读不完。怎么办呢?笔者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当教师没有提出停下来的要求时,你如果一遍读完了,但嘴巴不要停下来,试着再读一遍,不过,这一遍要像讲故事一样地读,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当班中大多数学生读完时,班中往往还有一两个困难生,还差那么一大截。教师就问他们,读到哪里了,然后全班一起帮他们读完剩下的课文。这些学生在读剩下来的这部分课文时非常投入,相当认真。

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常会感觉枯燥。教师应对大胆表达意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其读书认真、爱动脑筋,这样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反复练读”的积极性。

4.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初读课文宜放手让学生自已来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也不是说,一切随学生心愿,任其随意去读。这时候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在一旁对学生作一定的指导。比如,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提醒他们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注意力要集中,要纠正指读、唱读的不良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在默读课文时,让学生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养成读书动脑筋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弄明白更多问题,唯有进一步细读推敲,这有利于从初读过渡到精读。

三、检查要及时

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有了哪些感受?产生了哪些疑问?课文读得怎么样?是否已读通读顺了?教师在初读前布置的专项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这些都应该进行认真的检查和了解,这也是初读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能只读不查,或匆匆带过。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检查、督促,学生初读课文时的自觉、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就可能应付了事。初读检查可以采用同桌互查与指名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先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听对方朗读课文,并指出读错或读得不理想的地方,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接着,教师再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般先请能力稍欠缺的同学朗读,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如果经常请优秀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表面看教学节奏快,课堂效果佳,实际上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初读情况也没有得到真实反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差生大胆朗读,哪怕是一句、两句读得好,也给予充分肯定;当他们读得不理想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地给予指导,或者请其他同学进行朗读示范。随后,可请一两位中等或中上等的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这一层次学生的自读情况。不管请哪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能做到读通读顺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能读出一定的感情来,教师更要给予表扬,因为这正是我们通过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的。当一位同学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有读错或读得不理想的地方及时指出或马上纠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仔细听、认真想的良好习惯,也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改变同学朗读、发言与我无关的不良心态。

在检查朗读情况之后,应进一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可让学生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兴趣?你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得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说,还可让学生把课文中相应的语段读一读。但是不必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因为这仅是初读印象,是一种直观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初读这第一根基桩打稳固了,就能有利于后面进行精读品味。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初读,对初读进行认真研究、悉心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葛敏芸.朗读,不妨让学生自己做主[J].小学语文研究,2005(9).

[3]陈明.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09(12).

Preliminary Reading and Chinese Reading Instruction

XU Mei-juan

(Zhut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Jiangyin 214415,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step of preliminary reading is the basis for holistic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ext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sense of language, and also a basic Chinese ability needed to be attained by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from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lea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as a whole, and get a knowledge of the text structure, and understan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intensive read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a definite requirement on preliminary read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genres and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also ask students to think while reading, and give them enough time to read, and finally teachers should supervise and observe and check whether students have done as teachers have required.

Key words: preliminary reading; reading instruc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