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被就业”说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被就业”类语词传播迅速,它们并不符合传统的语法。社会现象是此类语词产生的根本原因,“被”的传统涵义也促使此类语词产生,类推作用使得此类语词出现泛化趋势。
关键词:被就业;类推;泛化;论元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40-0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被就业”等一类语言现象频繁出现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如《特别文摘》(2009年11期)中有“……老百姓感受到的是‘被就业’、‘被增加工资’、‘房价被下跌’,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将不复存在。”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被类”语言,总觉得有些生疏和别扭,然而它们确确实实涌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群体中还十分盛行。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些语词并不符合传统语法,那么对这类现象就有必要进行探讨和分析了。
一、“被就业”类语词不合常规语法特点
“被”在汉语中往往是被动的标记。“被就业”等语言现象也体现了被动的意思。《现代汉语辞典》对“被动”一词的解释是:①待外力推动而行动;②不能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自己的意图进行。[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被动就是有外力作用,事情不以自己意愿进行。如“他被打了一下”“花瓶被小孩打碎了”,“他”和“花瓶”处于被动。关于“被”的相关被动意义,《应用汉语词典》中列有以下几项解释。……④(介)在句中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施动者放在被字后;⑤(助)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被动性,但不说明施动者;⑥(助)跟少数单音节动词构成固定词语,多指不好事,如被害,被捕;⑦(助)用在动词前,跟少数名词组合,构成名词,如被害人。[2]然而“被就业”类语词虽然也体现出一种被动,但它的构成方式、表达的意义等却与传统的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施事论元被强迫为受事论元。一般的被动句主语为动作的接受者,是受事论元;表示“动作”的词是及物动词或及物性的词组,如侮辱、侵略、骂、埋怨、欺负、揭发、抛弃、极力掩盖等。因为这些语词会涉及施动者和受动者,如“侮辱”,有被侮辱者,就会有侮辱者,也就是说,“侮辱”可以有两个论元,是及物动词。所以我们可以说“昨天,他被侮辱了一番。”而“被就业”类语词中,“被”后的动词却是不及物动词。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不符合语法的用法。像其他的“被自杀”、“被下跌”等与此类似。
2.“被就业”类的“必有论元”形式单一。“必有论元”是被动句中必须有的论元,可出现或可不出现的是“可有论元”。[3]如“牛被贼偷了”,其中“牛”是必有论元,此句中必须出现;而“贼”是“可有论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传统的被字句的“必有论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事件。因此,普通的被动句的“必有论元”,即受事论元是宽泛的。如王振来考察受事论元基本有六种类型:主语为动词的受事论元(有或无生命语义特征);主语为动词的与事论元;主语为动词的处所论元;主语为动词的材料论元等。[3]相比之下,“被就业”类语词所构成的语句,其“必有论元”很单一,只能是人,而且常常是某种利益被侵害的人。
3.“被就业”类语词不同于传统的“被类词语”。“被就业”类语词所说的那种“被”也并不是《应用汉语词典》中⑥“跟少数单音节动词构成固定词语”,也不是⑦所说的“用在动词前,跟少数名词组合,构成名词”。这两种词在语言中比较少,比较固定。“就业”、“自杀”等词不是单音节的,构不成“被害”、“被捕”、“被迫”等类词语。而且“就业”类语词与“被”结合更体现动词性特征,也难以构成如“被害人”之类的名词。“被就业”类词虽然与它们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毕竟是一种新的构式,需要从新的角度去识解。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被就业”类词确实不合于常规语法特点。
二、“被就业”类语言现象兴起的原因
“被就业”类语词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其传播速度很快,影响力也很大。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此类语言现象兴起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现象是此类语词产生的根本原因。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被就业”类语词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现实。我们依然拿“被就业”来说。我们知道,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就读的母校为了宣传,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造假伪称他们已经就业。这种做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这种现象终究被某些学生发觉,使得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情绪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带着愤怒和无奈的新语词“被就业”就产生了。“被”字反映出当事人的不知情、被动性,而“就业”按说没有当事人的主动性是完不成,这样矛盾的现实促成了满含矛盾的语词。其他类似的语词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这样的境况。
2.“被”字的传统含义促使此类语词产生。“被”字是表示被动的一个明显标志,当然能表示被动的还有“让”、“给”等字。许多学者研究表明,传统的表示被动总与不好的、不愉快、有损害等意思联系在一起。李珊认为:“‘被’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于被动意义之外,一开始就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有所损害的语义色彩。这一语义色彩长期存在,沿用至今,五四之后才稍稍打破。”汉语中被动句相对较少可能与其所含的“遭受”意义有关。“被就业”类语词不仅能体现出被动的特点,更能体现出“遭受”意义。这些“被就业”的大学生受到的是欺骗、侮辱、抛弃,这种不公的遭受与“被”的传统蕴含“一拍即合”,而且对“被”的这种蕴含有所增大,“被”在此与“就业”结合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被”的被动意义和“遭受不幸”的蕴含意义促使“被就业”类语词的产生。
3.类推作用使得此类语词出现泛化。“被就业”类语词迅速传播和广泛使用不仅和社会现实相关,也和语言的类推现象有很大关系。类推作用是一种语言现象,具有使语法要素整齐划一的特点。它是指“某些语法规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把另外一些语法成分纳入该规则。”实当中不仅仅就业问题有造假操作,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这样,“被就业”类词的类推作用产生就有了现实的依据和心理的依据。于是用于描述当事人不知情、被动地作现象的语词就接连不断地产生,并被使用、传播,如“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等传统认为是错误、不合语法的语词在语言的现实中开始活跃。它们有共同的特点,“被”后的词语义主要牵涉人,即当事人,按理应该是动词的施事论元,但实际上只作受事论元,被动性和遭受性十分明显,用此类词的时候能体现出人们对某些现象的不满和愤慨。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7.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9.
[3]王振来.被动表述式的论元结构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9-63.
[4]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1.
[5]王大昌.普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