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纸书之殇 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部二一三年底上映的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一个小女孩的经历。它和犹太人或美国人视角的二战片,比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不同。我曾经以为,犹太人是纳粹德国那场疯狂行径中唯一的牺牲品,而雅利安人则只凭血统就可高枕无忧。而这部片子正是通过这所谓纯正高贵种族之一,一个小女孩的眼睛来描述二战中德国老百姓的遭遇。
那些聚集在广场中烧书的人们,对战争抱着狂热心态的孩子们,他们渴望在元首的带领下拥有美好未来,却一步一步接近了自己的末日。这旗帜和军装的海洋、铿锵亢奋的语调、群情激昂如脱缰野马的局面,那些被熊熊烧书烈焰映照的脸,都让我感觉似曾相识――是的,我想到了“”。
正如片中旁白所说,世上极美与极丑往往存在于同一件事上。在我看来,战争亦如是。它摧毁生命,引起经济倒退、生态失衡,极其惨烈地在人类文明的天幕上撕开一道血淋淋的伤口。同时在最黑暗、孤绝的时刻,却总有最弱小而又最顽强的人性光芒在闪耀。小女孩对书籍的钟爱贯穿始终,还有很多其它细节,为免剧透,不一一列举。
作为影评,大概“豆瓣”上随便一个文青能写得更好。但我想说的是另一件事:纸书的魅力。
小女孩在影片一开始就从弟弟的坟旁捡起一本薄薄的硬皮书,她还不识字,却牢牢地抓着这本小册子,好像这是维系着她和弟弟、妈妈的唯一纽带。她的养父通过教她阅读而消融了小女孩的陌生感。在广场烧书后,她冒着危险抢救出来一本H.G.威尔士的《隐形人》。在阔太太家里,小女孩被书房里丰富的藏书震惊,她的小手贪馋地摸过一册一册精装书的书脊,最后停下,抽出一本精美的大厚书,观众发出微笑。当她被允许在那个书房里读书,观众都替她欣慰。她为了给藏在她家地下水道的麦克斯念书而开始了“偷书历险记”,后被小男友鲁迪发现,又引发了英雄救美,不,是小英雄救书的情节。麦克斯送给她的圣诞礼物就是一本他自己做的书。当小女孩终于翻开这本空白的书,在扉页写下第一行稚嫩的文字时,她的世界因此打开,伸展到无边无际。影片最后显示她以高龄逝去时已经是一位成功的作家,著作等身。
这一切情愫都必须只能与纸书发生。纸书的装帧、质地、重量、油墨的气味以及翻页的声音合在一起,使阅读变成了一场全方位的体验。与电子书的快捷轻便但冰冷单调相比,纸书是一个多么立体而性感的东西。当我们在谈论一本书时,其实除了其中的信息之外,还有这本书本身的物理属性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每本书都那么独特,带着它的颜色和触感留在我们的心里。
人类是这样的理性与感性并存,在通过阅读获取资讯和精神滋养之外,还需要一点点仪式感,需要触摸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它可卷可折,可握在手里,可贴在胸口,可以在上面勾画批注,日后看到自己当年的笔迹都能引起若干感慨;甚至还有一个说法叫“意境地图”:在回忆文本的某一段时,人们常常会想象它在页面上的位置。一本打开的书有多个页角,可以作为增强这类记忆的标志。已读和未读页面的厚度,给读者一种比进度条牢靠得多的位置感,从而有助于读者形成一幅前后连贯的文本意境地图。而一本书的版式、字体、纸张、封面设计都大有讲究。如今电子书在不断改进技术,尽全力模仿这些细节,在读者体验方面越做越好,但在可想见的未来,以上这些方面无法做到完美。
这好比如吃饭。现代人都爱抱怨在做饭上花掉太多时间,但终究不能用服用各种微量元素药片来代替吃饭,也无法天天以下馆子来解决问题。必须是自家厨房炮制出来的饭菜才最贴心暖胃。我们虽然早已成年,但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保留着儿童时的习惯。电子书有其各种优势,但是如同在睡梦中会像婴儿一样蜷缩起身体并发出模糊的呓语那样,在阅读时,人们更喜欢捧一本纸书,而纸书将变得越来越稀缺与珍贵。
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独立书店数量减少了一半。中国的民营书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辉煌时期,现在也毫不例外地被网络打击得哀鸿遍野。一个城市的书店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思想构成,书店是一个城市的街灯。纸书成就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成就了《偷书贼》中的小女孩,也成为了写着和读着这些字句的你我的精神家园。
在全世界书店包括纸媒、出版社都在悲壮地回应这个时代的挑战之时,我无力拖住纸书远去消弭的足音,只想像土拨鼠一样多囤些纸书在自家地洞里,以安放我那感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