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胡同里听真京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胡同里听真京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假如你走遍北京的公园,尤其是四九城里,例如天坛、地坛、北海…-那些唱戏人里的“江湖”远远比他们唱的那些1段活2更令人回味,更值得咂摸。

冬日,午后,北京,无雪,阳光洒在办公室里,困顿得很。忽然,窗外传来阵阵京胡,那是楼下团结湖公园里的戏迷们又开始了自娱自乐。

长廊已被打牌、聊天的人们占据了,拉琴唱曲的便寻了假山的缝隙,这里最大的好处便是背风。我寻觅着,看看这里谁是新手,谁是行家――爱唱戏的人总希望找到拉琴的能手,一来能唱更多的段子,二来唱得生疏之处,胡琴能给托一托。

一位中年大哥摆出了四把胡琴,两把用来拉生旦西皮,两把用来拉生旦二黄,一副专业的派头。我主动凑上前去,请他合作一段《捉放曹》里的“一轮明月”,可惜刚唱第一句,自己便忘词了;于是又来一段《二进宫》中的“千岁爷进寒宫……”结果他却不会拉我唱的谭派路子。没想到,这位大哥偏偏又要说我唱得不对,唱得多不如会一出。我“怒”了,再唱了一段《洪洋洞》中的“自那日朝罢归”,这次我是铆着劲儿唱的,调门、嗓音、尺寸……完了之后,我故意问“您觉得这次怎么样?”他一声不语,蔫不出溜地收好胡琴,临了来了一句:“下次再唱,下次再唱。”

北京管这种较真儿叫做“斗法”,这倒也成了票友与琴师常在公园中上演的一出戏。其实,真正好的票友是不用唱太多,只要听那个劲头,那个气口,那个尺寸,就能明了:至于琴师,也没有必要恨不能准备一万把琴,高手的境界在于忽略工具和技巧,但却让唱者舒服,让听者心动。

天坛内外,两个场子的1斗法”天坛似乎是唱戏者的天堂,每天,无论冬夏,无论休息日还是工作日,只要你从天坛北门进入公园,那喧嚣的胡琴声和唱戏声音,便灌入人们的耳朵里,略带强迫的让你去寻觅,去关注。

北门不远的草坪间有一个空场,那里总是聚集着十几甚至二十几位常年拉琴,一旁也必然会有数十位老戏迷,在那里和着胡琴吊嗓子。琴师们的水平不一,有的拉得自然流畅,有的则像拉大锯;而唱者则会流动着寻找合适的琴师,你站在那一看,周围聚着唱戏人多的,自然琴师水平便高一些。

这个京剧空场最好玩的莫过于那么多胡琴,那么多歌者,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唱段同时响起,而这些人的耳朵也同时竖着,听别人唱得如何,拉得如何,可能刚到这里会觉得嘈杂凌乱,但逐渐的你会被那些老人们的表情所吸引,那种专注所感动。

这只是天坛公园里的一个露天京剧场子,也可以说是天坛公园里一个业余京剧初级水平培训班。在天坛里,还有一个固定的场子,原来就在内坛的长廊里,后来由于围观人太多,实在影响长廊的安全,被公园管理人员劝说到了外坛。

“这不过是一个玩,过瘾就得,弄得那么事了吧唧的干吗啊。”在露天场子里一位唱戏的大爷似乎对南边一派也颇不在意。可话说回来,南边场子的人也自然瞧不上北边的,“没点水平不敢到这地儿来。”南边的~位这么说。

作为一名游客,不掺和,但却可以凑凑热闹,体会两边的“斗法”,也算是一种乐趣。咂摸一下这其中的风味,抬头看看年代久远的祈年殿,你会觉得,人文的景观,

“人”才是第一位的。

国子监里的票房

其实,在公园里唱戏,更多的是为了一种锻炼,享受清晨的清新空气或者午后的绚烂阳光,而在票房唱戏,那真的是为了”戏”――票戏,是一种爱戏的高境界。假如你在公园里欣赏完北京人的“咿呀”之后,再去票房里观赏老北京人的“票戏”,你不得不感叹,原来北京人个个都是艺术家,戏在民间。

票房里的人是看不上公园里的,因为无论公园里的人唱得再好,也就玩玩段活了,但是票房里的那些“积年”们玩的都是“折子戏”,好比《洪洋洞》,他们肯定不会就唱那最著名的“洪三段”,而是要么唱头,要么唱尾,有做功有念白。因此冥冥中,票房里玩的跟公园里玩的又是一个“斗法”。

作为一个痴迷于京剧的人,我去票房的次数反而不多,不过印象里却着实喜欢国子监胡同里的一个票房。建筑是老式的平房,磨砖对缝,红墙灰瓦,别看这一间屋子,却是几个票房的所在地。走在绿树成荫的胡同里,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想着国子监背后的人文精神,加上不时传来的阵阵京韵,你或许能够体会到到底什么是北京。

我记得我去这个票房玩的时候,出于对年轻人的欢迎,大爷主动让我唱一段,不过言语中带着点“蔑视”,对胡琴说:“给他来个段活就成。”结果,我一时兴起,演了《战太平》里的一段“游街”,老头们也对我另眼相看了。后来又去了一次,这次再想唱的时候,看得出一位管事的有点为难。自己心里也明白,随即掏出了几十元钱,钱一交,立刻齐活――原来票房的成员也是要交“活动经费”的,要不一个票房怎么维持下去呢?说实在的,你不会觉得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世俗,反而觉得真实。人家没对你藏着掖着,初来乍到,人家对你是客气,你要是懂行,人家干吗还假客礼呢?假如你要是坐在这些票房里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人家唱戏的时候他们在下面褒贬,等他们唱戏的时候又被别人踩故,可是褒贬也好,踩故也罢,还都互相关心,打也打不走,骂也骂不走,作为外人,你会觉得,京剧对于北京人来说,是那么的真实。

剧场看戏,从长安街到西二环

假如你想去看正式的演出,北京倒是有很多剧场,过去叫做戏园子,以前有人民剧场,现在则是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人民剧场在护国寺的一个胡同里,原来对面就是鼎鼎有名的护国寺小吃店。在小吃店吃点豆汁焦圈儿,完事一抹嘴,去剧场里听出《乌盆记》,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医意自在。

还记得那时走到人民剧场,假若当天有戏,门口肯定会有人等着退票:不是票卖完了,而是那些人不想买票,想来张免费的,或者半价票。您可记住了,那时一张票顶多20元。这些人不会一上来就问“有富余票吗”,而是先盘道:“您这来看戏,今儿这戏不错,买票了?现在这票太贵,都是给有钱的预备的,懂戏的倒看不上了……”等着看你跟他聊的不错了,突然来一句:“您这有富余票吗?”你要是回答说没有,人家也不会再缠着你,跟你客客气气的说一句,“得,打扰您了,回见”就离开了,不招人厌。

人民剧场的硬件条件很简单,那时的椅子还是木制硬板的,也没有画栋雕梁,可是在那里,我看过于魁智、张建国这些名家的戏,还在观众堆里看到早已经退出舞台的袁世海、冯志孝,前者已逝,后者现在也鲜有露面了。

去人民剧场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以一直沿着门前胡同走下去,逛逛不远处的梅兰芳故居,如果你耐走,还能一直走到柳荫街,乃至后海。然而,一场火灾,让人民剧场关门了,直到今天它还在改造,而对面的护国寺小吃店也挪窝了,整条胡同都是外地人开的小饭馆,号称北京小吃,却没有了北京昧。人民剧场衰落的同时,长安大戏院日渐红火,后来又有了梅兰芳大剧院,一个位于长安街,一个位于西二环边上,都是好地段。剧场豪华,票价大多在百元,梅兰芳大剧院似乎还要贵一些,前些年有人就高昂的京剧票价在网上还提出过质疑。

我去长安大戏院看过一出《青石山》,找车位的困难淡化了这出冷门戏对我的吸引力。梅兰芳大剧院,只是作为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却没有看过。不过每次走进去的时候,没有一种兴奋,也没有一种新奇,反而有些感到凄凉,那豪华的背后失去了一种古韵、一种民韵,相比来说,我倒更喜欢公园里、胡同里的京音京韵,那才是浮华变为浮云后,留下的真正的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