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家解答:房颤病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家解答:房颤病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医生看来,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对广大百姓而言,“房颤”显然不如“早搏”来得“耳熟能详”。当被告知患有“房颤”时,不少病人觉得无所适从,不明白房颤是种什么病,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更不知道这病究竟严不严重、能不能治好。为此,本刊特邀国内著名的心律失常专家、上海长征医院赵学教授向大家作详细解答

问题一:房颤究竟是种什么病?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这个名词,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病的特点――心房肌纤维处于高频、无规律、不协调的颤动状态,颤动频率在400~600次/分。而正常的心律为整齐的窦性心律。

房颤在病程早期多为阵发性,并具有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犹如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说来就来,反复无常。房颤在病程晚期多为持续性,是名副其实的“终身性疾病”。房颤的第一次发作,往往表明原有心脏病有加重趋势,令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可以说,只有身患房颤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病魔缠心”的痛苦。房颤的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功能状态、心室率快慢及发作形式等,病人一般都有心慌、胸闷、乏力等不适。当心室率过快时,还可出现气急、头昏、心绞痛、晕厥或休克等症状。

问题二:一直很健康,为什么也会突发房颤?

房颤多见于高血压、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病人中。不过,少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也会发生房颤,医学上称之为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极少数人发生房颤可能与遗传有关。

据统计,房颤的总体人群发病率为0.5%~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为1%,80岁人群房颤的发病率高达10%。由此可见,即使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正常人也可以发生房颤,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衰老,心房也会衰老。新房衰老主要表现为心房肌的退行性变和纤维化。如果把正常的心房肌比作一块肥沃的良田,其退行性变或纤维化可以理解为良田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在严重沙化的土地上,不仅庄稼长不好,还容易出现“沙尘暴”。同样道理,严重纤维化的心房,其辅助心室充盈的功能必然减弱,同时还容易出现房颤。

问题三:什么检查可以帮助“抓到”房颤?

心电图确诊房颤的准确性为百分之百。病人讲述的症状只能作为参考,不具有确诊价值。由于早期阵发性房颤常发生得突然且短暂,病人可能还来不及赶到医院,就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多次心电图不能记录到房颤,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由于早期房颤发作的反复性,重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定能记录到房颤发作的证据。随着病程的延长,阵发性房颤的发作会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会越来越长,普通心电图记录到房颤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持续性房颤病人在任何时候做心电图检查,都是房颤心律。

即使多次做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不到房颤,若动态心电图报告提示有房性早搏或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也应当警惕。因为在正常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心房提早激动1次叫1个房早;3个或3个以上房早连续出现,心房跳动的次数规律性地加快,就是房性心动过速;若心房跳动的次数呈现完全无规律的过度加快,就是发生了房颤。可以说,房性早搏是房性心动过速的前奏,房性心动过速又是房颤的前奏。

此外,为了明确房颤病因及心房结构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也很有必要。若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内有附壁血栓,对决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

问题四:房颤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2010年欧洲房颤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房颤直接造成的主要后果包括死亡、中风、心衰、住院、生活质量下降等。房颤可以独立预测死亡,房颤病人的死亡率是无房颤病人的2倍。房颤导致的中风一般都很严重,可能引起死亡或终身致残。据统计,约5个中风病人中,就有1个是由房颤引起;100个房颤病人中,每年有8个发生中风;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有同样的中风危险。因房颤住院的病人占心律失常住院人数的1/3,住院原因多为房颤相关危害或并发症。总之,一个原本健康的人一旦患了房颤,会突然感到生活质量下降、运动能力减弱。房颤时,心房跳动快速且不规律,必然导致心室跳动的快速及不规律,导致心室射血功能下降5%~15%。

问题五:药物治疗和消融治疗到底哪个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房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谈起。房颤的标准治疗应包括心脏节律控制、心脏速率控制和预防血栓栓塞这3个主要方面。节律控制就是去除房颤,恢复正常窦性心律;速率控制是因为暂时或永久地无法去除房颤,只能通过控制房颤导致的快速心室率,以减轻房颤引起的症状和危害;预防血栓栓塞是针对房颤的潜在危害而采取的治疗策略。

从理论上讲,“节律控制”为最佳治疗方案,因为节律控制是“治本”的策略,速率控制只能“治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实现阵发性房颤或电转律后的节律控制,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且药量会逐年增加。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节律控制的房颤病人,与采用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速率控制的房颤病人相比,死亡率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有增加趋势。另一方面,若采用药物进行速率控制,虽然可以减少房颤导致的并发症危害,但不能根除房颤,最终的结果是“病人与房颤共存亡”。

令人鼓舞的是,当今时代根治房颤已不再是天方夜谭。要实现对房颤的节律控制,还有“导管射频消融”这一有效策略。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导管消融已经是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消融术后1年的平均成功率为74%。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房颤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及术后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采用药物进行节律控制的病人。不过,导管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成功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问题六:导管射频消融疗效如何?

目前,房颤导管射频消融的主流技术方法是环肺静脉消融术,也称肺静脉电隔离术,即在肺静脉与心房的连接处,通过射频能量毁损心房肌组织,让其形成瘢痕,构筑一条环形绝缘带,保证心房不再遭受肺静脉异位电流的侵犯。多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发颤1年的平均成功率为74%。但慢性房颤的消融治疗现状还不尽人意,一次成功率在50%左右。长期随访研究发现,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后5年,房颤的复发率高达46%。

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本质是“堵”,“堵”的是肺静脉的异位电流,必须要“堵死”才能见到效果,操作难度比较大、要求比较高,出现“漏点”是难免的,而房颤的复发就是“漏点”所致。那么,有没有一种“疏”的办法呢?笔者首创了“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将都江堰疏导水流的原理用于治疗房颤,对肺静脉电位进行分流疏导。因此,该方法也称肺静脉电分流术,使“凶猛紊乱”的肺静脉电流变得“温和规顺”,不再“泛滥成灾”。目前,我科已成功治愈近20例房颤病人。肺静脉电分流术操作较简单,安全性较高,手术耗材少,每例支付的手术费用比肺静脉电隔离术少2万元,平均随访9个月的成功率为80%。肺静脉电分流术的适应证与肺静脉电隔离术基本相同。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了上海医学会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审查,作为创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问:房颤患者为啥容易中风?

心房长有一只“耳朵”,叫心耳。心耳像猪耳一样下垂,耳口小,耳腔窄而深,腔壁粗糙不平。在正常窦性心律时,心耳内的血流就比心耳外要慢得多;房颤时,心耳内的血流几乎如“死水一潭”。众所周知,长江入海口处水流变慢,泥沙容易沉积,故崇明岛越来越大。同样道理,房颤病人心耳内的血流长期淤滞,形成血栓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只要房颤持续48小时以上,心耳血栓的发生率就大幅增加。新鲜血栓十分松脆,随时可能脱落,脱落的血栓经主动脉“扶摇直上”,在动脉系统“随波逐流”,流到哪里就堵到哪里。脑子血流量最大,且颈动脉与主动脉走向一致,故脱落的血栓最常在脑部“安家落户”,堵塞脑部血管,造成脑梗死。研究表明,不管基础病因如何,房颤病人每年脑梗死的发生率在8%以上,较无房颤者至少增加6倍,每5例脑梗病人中,就有1人是由房颤引起的。房颤病人的年死亡率比无房颤者增加2倍。房颤可以加重心衰,心衰也可以诱发房颤。心衰时,全身的血液循环速度都变慢,同时患有心衰与房颤的病人,中风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加。

专家简介

赵学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全军心脏电生理学组委员,上海心脏起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临床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冠心病心肌缺血损伤与修复。

临床擅长:起搏器安置,心动过速和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