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学困生”案例举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学困生”案例举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总为班上有几个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孩子感到烦恼,总希望所有孩子都是优等生,习惯好,成绩好,能为班级取得诸多荣誉。但也有一些老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等,他们喜欢把差异当作资源,把课堂平均分配给班上的每个学生,甚至对所谓的“学困生”给予了更多关注,这样的做法让他们扩大了研究范围,获得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把注意力转向班上的“学困生”,各学科老师针对本科“学困生”也做足了工作。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上遭遇困境的群体。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讲,是指在学习或运用语言文字方面遇到了某些障碍,导致听、说、读、写等单方面或多方面基本能力达不到班级平均水平。这种“学困生”现象的最直接表现便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如果就此认为转化语文科“学困生”就是使其成绩提高便过于形式化了。语文科“学困生”与其它科目“学困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学困”的长期性,相对来看,学期或学年成绩的提高都只能认为是短期效果,不能视为真正的“脱困”。语文能力是靠大量的知识积累得来的。因此,语文“学困生”的根本转化途径只有一条:长期关注,增加其积累与实践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使其突破困境。下面试举两例供大家分析:

例一:小含,七年级,父母离异,各科学困,上课时目光迟滞。小学三年级起,语文成绩就一直保持在30分(百分制)左右。七年级入学第一个月,小含与其它孩子的差别并不过于明显,上课时虽然经常走神,但也曾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不高,但还能坚持完成。第一次月考后,语文成绩26分(满分100),其它各科也是全年级的极低分。从此以后,小含的实际情况一一显现:上课基本处于自我想象之中,作业从此不交,背诵、默写一概不理。综上可得:小含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处于各科“学困”之中,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从家庭、心理、智力、习惯等各方面均可找到根由。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脱困”呢?经过师生谈心、兴趣引导、分层作业、单独辅导等环节后,小含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转机,反而对老师的关怀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情况更是每况愈下。第二学期,老师在目标与方式上做了一些调整,不催作业、不谈成绩、允许小含在课堂上看课本以外的读物。一个学期下来,小含竟然先后读了《童年》、《骆驼祥子》、《窗边的小豆豆》等5部中长篇小说,也经常翻阅《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时,她会抄下来问老师,也会主动地摘抄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课间还常常同老师讨论小说情节,经常会发出“我多想一个人去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啊”之类的感叹。看着她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笔者慨然:“其实孩子又何尝不喜欢读书呢?只不过是不愿意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束缚罢了。”从成绩来看,小含并没有明显好转,但如果从语文能力上来看,她未必没有收获,当她沉浸在书香之中时,她的语言文字能力与审美评价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谁能否认她自我转化的成功呢?

例二:胜子,七年级,数学宠儿,见解独到,思维严谨,语文书写及写作能力有所欠缺,默写中错别字极高,阅读理解题目限制在10字以内,日记、作文篇幅只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归因:小学语文教育缺乏文字书写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习惯,自我设限,一方面认为语文会背就可以,不会写也没关系,题目答对点就行,再多写就是废话;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水平,已经改不了了。对胜子的转化,只采用了一种手段,即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选择字句摘抄,附写摘抄理由,周一至周五读散文随笔或杂志上的短篇,周末两天读中长篇小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为胜子注入一种力量,即“坚持”。定期与其父母沟通,询问胜子的读书情况。胜子是个乖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安排丝毫不抗拒,对父母的教导言听计从。最初,胜子读一期《读者》只需要半小时,摘抄其中的几个短句,胡乱写一句满是错别字的摘抄理由,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眼睛就只盯着文章中的短句。后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与“威逼”,胜子摘抄的内容越来越完整,且摘抄质量也明显提高。一个学期下来,他仍然喜欢那些言简义丰的短句,也喜欢把这些语句按顺序排列,一眼看上去倒像诗歌的样式,有些时候,他会把自己从不同文章中摘出来的句子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段落。读书也不像之前那样囫囵吞枣。八年级以后,同样每天读书半小时,他阅读一期《读者》的时间拉长到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日常随笔与作文的写作也大有改观,已经明显带有思维的痕迹。语文学习上也变得主动积极,开始重视课文的背诵与默写,跟上了全班同学语文学习的节奏。

除小含与胜子之外,还有一些同学在语文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困”情况,他们的“症状”不尽相同,但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将他们的“学困”原因分为:一、受学校教育制度的束缚,不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语文,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因素,长期不重视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理解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其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积累,仅仅只靠课堂来转化“学困”现象实在是难之又难,所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其学习自主性,使其在课堂之外主动学习,提高积累,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议各位愿意把差异当作资源、把“学困”视作资源的广大语文老师把转化“学困”的最终评价标准从成绩转移到能力上来,如果仅仅希望从“成绩”上对其进行转化,那眼光必然受限。从能力上来讲,如果一个学期看不到所谓“学困生”的明显进步,我们不会吝啬另外一学期的时间。但如果仅仅期待他们从“成绩”上能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大概我们坚持不了一年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教育是个慢的过程,语文“学困”能力的转化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镇西.教有所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4]蔡康和.新课改中语文学困生学习自主性培策略浅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31).

[5]胡启福.浅谈“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发展,2012,(02).

(王慧敏 江苏常州市花园中学 21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