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展示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反思和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展示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反思和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岩斯·亚里许采制的《K街——吸毒和景象的画面》(以下简称《K街》),获得了2005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并成为欧美国际广播界教学中常用的经典。《K街》展示的是西方社会的另一面——吸毒与。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难采访难表现的题材。如何让这一个沉重的主题吸引听众呢? 岩斯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些戏剧的表现手法。首先,在结构上他用场景来构架整个特写;其次,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解说。《K街》里的解说不是用通常的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更多的时候直接用第二人称“你”来描述被采访人,并把这样的解说与采访对象的独白剪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对话的交流语境,让听众直接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好奇心与社会责任感 用场景架构特写 场景与场景的勾连与交融 天使一样的解说者

我是在2005年的国际广播特写大会上听到《K街——吸毒和景象的画面》这个作品的。当时这个特写还没有参评欧洲奖,但获得了欧广联2005年国际广播特写会议的“新人奖”,并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切关注和好评。从那时到现在,这个作品成为欧美国际广播界教学中常用的经典。

创作动机 天然的好奇心与社会责任感

《K街》展示的是西方社会的另一面——吸毒与。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难采访难表现的题材。我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岩斯·亚里许回答说:“好奇心与社会责任感。展示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反思,引导并支持社会讨论,因为这是电台的责任。”

这个特写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电台首播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节目多次重播,并有多家地方电台购买后播出。岩斯当时的身份是一位独立制作人,他不属于任何一家电台,他只是做特写卖给电台。天然的好奇心驱动他发现这一题材,而社会责任感,才是他选择这一题材、深入采访并挖掘主题的真正动因。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这样写到:

“人们往往对神秘的事物有好奇感,广播特写《K街》的制作同样如此,好奇心驱使我搜集资料。我一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女人会跌入毒瘾的深渊不可自拔?为什么她们会为了满足毒瘾而赚钱?她们如何做的呢?她们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而那些男人们究竟希冀着从那些肉体和精神都处于病态的女人那里得到些什么?

在对K街进行第一年的调查研究以后,我不仅对所了解到的情况感到震惊,而且还感到愤怒:因为一年了K街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K街上女孩子的悲惨生活,并不是说一夜之间可以改变的,它的存在有更深刻的原因。我不能满足于仅仅让听众感到K街有一些人在过着悲惨的生活,我想要告诉听众:K街的生活是悲惨的,但是它有存在的基础,它是不会消失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题材特别适合做成一部折射社会的广播特写。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时刻对国家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如何达成妥协这个问题进行反思,而买卖是以上两者极端交锋的例子之一。也许对于这对矛盾短时间内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探讨这个问题。我让大家知道这条街,知道有这个现象,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反思。我觉得,电台有义务指出这些社会问题,引导和支持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创新的表现手法 让严肃的话题具有吸引力

其实“吸毒与”这个题材并不新鲜,我们在很多西方的新闻报道中看到过,但岩斯·亚里许的创作态度和表现手法却是独一无二的。他前后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收集材料,寻找采访对象,甚至还通过在报纸上做广告的方式找到5个采访对象。他为这个52分钟的特写录了200多个小时的音响。他明确地说他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融入节目,要把听众带入这条街,了解这条街,感受这条街,要让听众和他一起思考:柏林(德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街?德国这种开放是不是存在着弊端,是不是应当改变?应该如何改变?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如何让这一个沉重的主题吸引听众呢?岩斯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些戏剧的表现手法。首先,在结构上他用场景来构架整个特写。他把两年多采录的音响用内在的逻辑设计为29个场景,而不是按实际采访的时间顺序排列。他把事情的结局放到特写的开头,让听众自己产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疑问,然后让解说出来引领故事的发展,引领听众步步深入“K街”,发现、感受、思考。同时,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衔接勾连得非常巧妙自然紧凑,使整个特写始终充满悬念,吸引听众好奇地听下去。比如,上一个场景结束时讲到“有些人是又老又胖的混蛋”,下个场景一开始就让“这个又老又胖的混蛋”出现;上一个场景结束时是一个警官的声音,下一个场景就是这个警官坐在车子里,这时警笛响了,用警笛声把两个场景串起来。

其次,他创造性使用了解说。《K街》里的解说不是用通常的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而是根据故事的发展自由变化,有时是以第三人称来客观介绍,更多的时候干脆直接用第二人称“你”来描述被采访人,并把这样的解说与采访对象的独白剪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对话的交流语境,让听众直接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地关注采访对象的命运,进而思考他们的生存状态,思考作者“设定的”社会问题。岩斯说:“我设计了一个女性解说者,她就像一个天使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她可以进入到别人的公寓里,能进入到别人的车子,各种场合她都可以很自由地出入。”具体地说,作者用三种方式处理解说:

第一,让解说(她)对说“你怎么样”。德语里也有“您”和“你”的区别,解说(她)和说话时不用尊称直接用“你”,显得很亲密,就像她是她们中的一分子。这种直接跟交心式的解说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态度,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沦为的女性的关怀、痛惜与亲人般的伤心、愤怒。

第二,让解说(她)调侃、讽刺别的人物。解说(她)与是近距离沟通,但在讲到特写中出现的警察和别的人物时就明显地拉开了距离。不只是一种客观的介绍,还使用玩笑、讥讽的口吻。比如警察在介绍K街情况时说着说着就找不到词了,卡在那儿了。这时解说(她)就给警察“提词”,警察就重复解说(她)的话,产生了一种调侃的效果。还有的时候,解说只开一个头,让人物顺着解说(她)的话往下说,产生一种讽刺效果。特写中有一个叫霍尔斯特的老头讲述自己在K街上的生活。解说是这样的——“他有家并忠实于他的妻子”,紧接着就出现这个人物的独白——“在K街的事情我绝不会让我妻子知道”,完全是矛盾的,讽刺的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