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曹彦彦:发现和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曹彦彦:发现和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人的认识,往往决定了对教育的认识。

曹彦彦,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中学校长。在她看来,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不应该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也不应该有两位完全相同的教师。因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与特长,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履职特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古城中学的教育教学、制度管理都围绕着“发现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在行动,努力促进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

“三位班主任”齐建班级文化

曹彦彦认为,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比什么都重要。当一群孩子变成了一个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特殊才能就会有更多机会在群体中被发现。古城中学积极创造条件,点亮每个孩子的“潜能”之灯,使孩子展现出各自奇异的光彩。

学校坚持小班化教学和走班选课,学生们必修课程选教师,选修课程选模块,研究性学习选兴趣,社团选特长。这些制度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们开始主动地选择性学习,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校按照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分班,实行小班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以及职业选择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实行每班配备学业、心理、体育三位班主任制度。学业班主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炬;心理班主任用心倾听,陪伴成长;体育班主任帮助每个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锻炼习惯。三位班主任全方位关爱学生,共同为学生开启幸福之门。

每班有三位班主任,班主任教师的比例高达全校一线教师的50%左右。于是,在古城中学,“班主任”一词渐渐地已经不再是一个岗位,而演变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怀。音乐教师李月娇把一楼大厅的楼梯当作舞台,建起了“楼梯艺术团”。她把自己当作楼梯艺术团的班主任。美术教师刚艳把热爱美术的孩子们聚集起来,每个星期都要拿出一个或两个下午带孩子们到画室里学习绘画,她给自己的几间画室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古城艺墅”。地理教师肖寅妹是王晨曦同学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下午放学后,肖老师带着王晨曦走出校园,走遍石景山区,对44个观察点反复进行悬浮颗粒物采样。在这里,“班主任”情怀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班主任”概念在古城中学教师团队中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正是在这份“关爱”文化的熏陶下,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曹彦彦认为,只要还是班级授课制,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在班级中,学生也最能在班级里面体验、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为此,她十分重视班集体文化建设,鼓励每个班级根据班级情况设定班级目标,设计班级特色课程,并且将班级名称的选取、班徽的设计都交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李芳是位历史老师,是班上的学业班主任。一次,她发现班上的一个女生总爱穿红色的衣服,就好奇地问了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我太缺‘火’了。”正是这点小插曲,引起了李老师的思考。利用一次班会的时间,她让同学们讨论五行之说,没想到大家的兴致如此高涨,以至于人人都期待更多关于阴阳五行学说方面的讨论,最终酝酿出了这个班的特色课程:易经解读以及颇有文化的班名“五行班”。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们感悟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对历史的学习由教科书式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方式,转变成了师生共同钻研谈论的生动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每个班级都设置了自己的特色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讲人课程、西班牙语课程,等等。姜斌老师提到他们班的主讲人课程时,满是欣喜地说道,这学期的特色课程收获颇大,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的17:00至18:00成了学生们的期盼。他们有计划有安排地到讲台上“讲课”。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自发地产生了“寻根探底”、“融会贯通”的需要,真正体验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学习的动力。

培养与众不同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

曹彦彦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特长与专业发展,她认为,只有尊重教师,挖掘教师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专攻”,才能够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教师认识、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间仅是见面打招呼,就不叫认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别人才算认识他。我们每个人都是职业人,都是在具体的职业中,通过自己的职业表现才被别人认识的。”曹彦彦认为,作为校长,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帮助每位教师发现他有什么特点,进而发展这方面的特长。

这些教育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

语文教师杨继生热爱排话剧。他把课本的内容编排成话剧,语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成了生动的表演。学生们在《永远的屈原》、《雷雨》的排练和表演中,领悟到了文学的“灵魂”,产生了对文学的挚爱。杨老师说,如果只让学生背书本,只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而渐渐丧失对文学的兴趣,换成话剧,学生们就完全不一样了。剧中冗长难记的台词,学生们都背得不亦乐乎。

尹柱美老师爱拍微电影。曹彦彦鼓励她成立微电影社团,带着学生们赏析创作微电影,让学生们在欣赏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欣赏艺术之美。学生们在参与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更是体悟到了艺术的魅力,丰富了自身的审美素养,锻炼了表演能力,掌握了摄影技巧。微电影社团的颁奖会很有意思,各类奖项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制作奖”、“最富创意奖”,等等,使学生的不同特长获得了认同与发展。

张希武老师博学大气,认为语文得做“大语文”,强调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学生西去敦煌、长安,北去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南去两湖(湖南、湖北)。远去西欧、美国、日本参观学习,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胸襟,同时在游学中经受磨炼,体悟生命的真谛,进而文由心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育的本真。

另一位语文教师张信则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她说:“我什么都不讲,我不想用我的讲述把文章肢解,我想让学生自己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她要求学生在课前结合“导学案”阅读课文内容,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主阅读后的收获和感悟。张老师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希望学生掌握了自己阅读古文的方法后,可以尝试有选择地阅读《史记》。小孩子一次全读完不太可能,但是你对张良感兴趣,你就读张良,你对项羽感兴趣,你就读项羽。”

如此,古城中学的教师们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学风格,也正是教师们丰富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室是教师的实验室、诊断室和研究室。古城中学尊重教师原有经验,注重营造研讨、切磋、激励的氛围,将教室变成专业工作室,引导师生走上专业研究之路。学校建设了教师工作室制度,教师把办公室搬进教室,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教室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研究的场所。这种氛围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学习。教师的教学研究始终扎根于学生,扎根于课堂,扎根于日常教学实践。

正是“发现和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理念,营造了古城中学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温馨校园,学生在这里自由生长,教师在这里施展才华,整个校园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