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信息素养不是神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信息素养不是神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久拜读了《莫让培养信息素养--成为神话》一文,作者在文中分析了信息素养的产生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认为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举步维艰。对此,笔者则很积极的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炼和总结。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客观中立的角度评价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

教学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提出信息素养到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到2001年我国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综合性概念基本形成。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从这一概念中可以感受到,信息素养是一个笼统、宽泛的概念。

二、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不少专家的论述都明确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的专家则持不同意见,认为信息素养更多的实现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事实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却又并非只有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实现,因而这一争议目前尚无定论。但不可置否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有能力承担并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某一单独部分或综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又当如何定义呢?信息技术课程这一中间的立场给课堂教学的决策者--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惑。

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不可替代性,地位随之改变。然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信息素养上仍有其巨大优势。试想,有哪一门学科能像信息技术学科一样迅速、全面、及时的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反面的和受评议的信息呢?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是超出人们想像之外的,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大力量让人来不及喘息。

三、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笔者将从认识--体验--

创新三个角度来论述如何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1、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理论学习

拿到信息技术教材,走进计算机教室,"开、关机""windows的操作""office的操作"成为开篇第一课,教师们往往忽略新学段中教材的第一课,"认识信息技术",何谓"信息"?何谓"信息技术"? 何谓"信息革命"?学生不懂,甚至有些教师也懵懵懂懂,着实让人难过。相比理论知识,教师们更愿意选择上机操作,然而没有理论作基础的实践是肤浅的。教师在接到新班或进入新学段时都应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到深。从哪里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信息的量?信息带来的变化?发展?我应当如何看待、运用这些信息?

2、计算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不少中小学教师、学生开始发出疑问,"信息技术课堂要学些什么?""学习软件操作吗?""学这些有用吗?"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学习工具,那么,怎样用计算机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在信息素养方面,用计算机主要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按这一思想,我们首先要有"信息",信息从何而来?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如何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时效性?信息到手后,如何加工整理?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信息来源很广,教师,学生,书本,生活,网络等等,用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有目的性的教授学生如何整理、加工和交流信息。笔者通过以下两个真实的案例对这一过程加以清晰的解释。

案例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五分钟论坛",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信息,或是最新资讯,或是解决疑难的锦囊妙计,或是提出问题,每人最多不得超过一分钟,学生积极准备并参与论坛,认真倾听别人的奇思妙想,效果很是理想。

案例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课堂教学策略益处颇多,除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共享资源,学习他人的奉献精神外,还可以看出,学生发言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是必然程序。

案例2:教师所选内容:《word表格的制作》,引入语:"请同学们跟着我点击表格――插入――设置表格行、列――可以看到编辑区出现我们设计的表格.……",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玩游戏,效果不理想。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上,除了与课改有违,从信息素养的培养上,与"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相悖。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时,单纯的从技术上引入,从"技能培训"入手欠妥,而应从"让技能为我用"来考虑设计教学,当学生得到信息后,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处理为表格?是否需要这一技术支撑?是否可用其它技术来处理这一信息吗?精心的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点,激发学生迫切的寻找这样一个软件或工具来处理得到的信息或解决困难,这时,再引入开始的片段,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再遇到类似信息时,也自然会寻找解决的工具,不觉中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上也将逐步得到提高,因内需而学习,对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3、培养信息素养――利用学生综合能力充实课堂

根据课改要求,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少见,甚至在公开课和优质课中成为"亮点"。一次优质课评选课后,笔者问刚才组织合作学习的老师,为何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感言,如果优质课中不提到合作学习,得不到好的成绩,此语得到了多数老师的认同。对此,笔者想说,信息技术课堂应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而以上学习方式只是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学中要避免形式化的学习方式,不要"误入歧途"。以下两个典型的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案例3: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分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三个任务,任务难度逐级提高,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同学负责念,效果不是很理想。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首先两位同学的任务难度并不在同一层次,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其次学生各司其责,任务间无交叉,达不到交流、协作目的,合作学习形式化。

案例4:教师教学内容《excel中的求和功能》。教师利用"我的一周消费"调查表向学生收集信息,分别为七天的交通、主食、零食、游戏、其他消费。再让学生分别求和得出一周共计消费额,进而引出函数的简单快速的求和功能。

案例分析:这节课教师的设计,信息来源于学生生活,通过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求和",进而发现问题"麻烦",引出求知内容"函数求和",效果不错。这节课处理的是信息的加工问题。有的同学在知道函数的使用技巧后,探究求出"平均每天的消费额",成为真正的"亮点"。

如果说,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只是一个神话,那么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围绕课标精神,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信息素养的形成,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实渗透在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中。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2]魏宁. 超越肤浅的信息素养培养――重塑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