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把握好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要重视起导向作用的培养目标。本文中针对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本科 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65-01
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把握好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要重视起导向作用的培养目标。只有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一个好的培养目标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需兼具一定的学科性。针对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浅显的建议:
第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我国各高校实行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首先要抓住拔尖创新人才中“人”这一概念。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要结合本科生的成长规律科学定位本科阶段学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成长特点等。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科生阶段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阶段;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阶段;博士研究生是进行基础研究和集成创新的阶段.只有理清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才能在人才培养中不至于目标不清楚、任务不清楚、措施混乱[1]。但在21世纪这一充满挑战的新时期,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和特定的本科阶段培养对象,我们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优势制定特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质量30条》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2]不同领域各个学科都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这时就更加需要凸显特色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当今时代我国高校普遍追求综合化,向综合性大学靠近,但是为了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保持其优势学科的龙头地位, 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品牌学科。以龙头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总体的学科办学水平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保持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各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 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制定特色合理的目标,在不同学科和领域培养出特色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培养目标要兼顾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急需一批拔尖创新的工科人才,国家和高校应当重视工科人才的培养,但在有所偏重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西方大学如美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英、法、德对学生宽厚知识面的开拓,启发我们:创新意识和素养的形成,来自知识的广泛综合。如人文社会科学的审美取向有助于丰富人的想象力,对他文化的全面关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视野[3]。无论是哈佛还是斯坦福,或是美国其他大学,他们的跨学科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美国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人文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美国高校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才使有不同兴趣的人得以发展自己的特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就,既避免了人才匹配上的浪费,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样化提供了选择的环境[4]。
第四,要结合学科分类和学生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5]由此可见国家政策注意到了创新人才的多元性。现如今开展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多是部属重点高校,这些大学也多为研究型大学,比较注重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是有不同的个性和发展潜质的。而且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领域构成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科技领域的尖端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在工程领域中取得新技术、新工艺,在经济领域中形成新的经营模式、提供新的商品或在文化领域内创出新的演艺形式和作品的人也同样属于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应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特质制定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
总之,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不过我们坚信在国家和高校的不断努力下,只要遵循相应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就一定能确定出更加合理的培养目标,创造出更可行的培养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一批批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光明,段书凯,杜彬恒,邹显春,朱亚萍,陈时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01(1).
[3]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2008-2010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实验班《中国文化概论》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资助,2010.
[5]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N].京华时报,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