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多元统计方法,对山西省11个城市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AS对各区域的经济实力做出综合评价,提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些障碍及相应的几点政策建议,为山西省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因子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12-02

1 引言

山西省作为华北五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加上省内资源分布不均匀、地理因素等各种原因,导致区域间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使得山西坐拥地理和资源的优势却总是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行列。本文根据多元统计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AS,对山西省各城市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并据此对各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因子分析已在多方面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好的效果。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2008年山西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反映基本情况的指标:X1总人口(万)、X2土地面积(平方公里)、X3从业人员(万)。

(2)反映综合经济的指标:X4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X7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反映财政金融的指标:X8财政总收入(亿元)、X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X1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X11保险保费收入(亿元)。

(4)反映对外开放的指标:X12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1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项目总投资(亿美元)。

(5)反映生活水平的指标:X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X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X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反映基础设施的指标:X17公路里程(公里)、X18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9高等学校数(所)、X20医院数(家)。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的处理

本文数据选自2008年山西省统计年鉴,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指标化、标准化的处理,排除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

3.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指标间的协方差矩阵R。

(2)运用主成分的方法计算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确定公因子的个数。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2两个公因子,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652%,表明两个公因子已经可以反映原始指标85.65%的信息,可以代替原来的20个变量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

(3)运用最大方差法将原始的因子载荷矩阵旋转,使载荷矩阵每列的元素向两极分化。因子旋转之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表明两个公因子对原始信息的解释能力分别为68.17%、17.48%。

(4)公共因子的解释与命名。公因子F1上有较大载荷的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保险业保费收入、高等学校个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邮电业务总量、财政总收入、外商及港澳台企业项目总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医院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各项总量因素、人均因素以及代表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因素,体现了城市发展所达到的规模和取得的成就,因此,将其命名为发展水平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

公因子F2上有较大载荷的变量为:总人口、从业人员、公路里程、土地面积。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各项自然以及社会因素,体现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客观条件,因此,将其命名为发展基础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一方面表明城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发展要素比较充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市可能具有较重的人口负担。

(5)计算因子得分以及各城市的综合得分。

运用回归的方法得到因子得分函数,再依据样本数据可以得出各城市在每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并且可以据此排序。由于两个公因子反映的是各城市综合经济水平的不同侧面,因此,以两个公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函数,公式如下:

Fi =0.7950F1i+0.2041F2i i=1,2,……,11

Fi为各城市的综合评价得分,F1i和F2i为各城市的因子得分,F1i和F2i的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它们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两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值。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因此可以依据综合得分对2008年山西省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评价。表二列出了各市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因子得分表,并依据得分的高低做出了排序。

表1 2008年山西省各城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表

发展水平因子发展基础因子综合发展因子城市得分排序得分排序得分排序太原2.95951-0.683692.21601长治0.14822-0.041560.10954大同-0.10585-0.48138-0.18247晋城-0.33468-0.44647-0.35748运城-0.04344-1.637310.29763晋中-0.206960.44595-0.07366忻中-0.7811100.54194-0.51109临汾0.087731.230920.32102阳泉-0.807411-1.672611-0.984011吕梁-0.238170.58983-0.06915朔州-0.67829-1.110310-0.7664104 评价结果

从第一个公因子的得分来看,分列前三位的太原、长治、临汾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作为省会的太原,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其原因不难从因子的组成中发现,太原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及港澳台企业项目总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存贷款余额都位于全省前列,而这些指标在第一因子中占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太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展程度以及工业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大量的外资涌入、金融业的活跃以及支柱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太原的经济发展。

从第二个公因子的得分来看,分列前三位的是运城、临汾和吕梁,而省会太原则落在倒数第三位。表明在自然、社会因素等方面太原并不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其突出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在综合经济评价中仍然位居首位。

从综合得分来看,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晋南地区、晋中地区和晋北地区之间在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晋南的临汾、运城、长治始终位居全省经济前列,晋中的吕梁、晋中两市的经济也有较大提升,而晋北的大同市的经济实力却不断下滑,从经济龙头城市落至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之列。

5 问题的提出及政策建议

从上述评价结果来看,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格局并不合理。省会城市的一枝独秀、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单调都为全省经济的腾飞设置了阻碍。

第一,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没有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太原市和周边郊区、城市的差距很明显,太原市的经济位于全省首位但是周边的忻州、阳泉等市却位列最后。这样只是形成一个封闭发展的态势而没有构造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圈。国内有些省会城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成都,在自身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将周边的温江、双流、彭县、郫县、都江堰等地区划入发展范围,并且将周边城市乐山、雅安、绵阳、德阳列入一小时经济圈,这样不仅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山西省一方面应当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做好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应带动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互补的经济合作区域,发挥省会城市的凝聚作用,从而推动全省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第二,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过度单一,严重地影响了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山西作为煤、铁等矿产资源之乡,长期以来依靠“乌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省内各市的经济也主要依赖于当地的矿产资源,大同市排名的下滑、吕梁市的崛起都与煤矿有关。有煤矿的地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反之则落后。这种能源立省的战略取向造成了超重型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工业布局压制的支柱型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则造成了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山西省应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黄燕,吴平.SAS统计分析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山西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欧俊豪,马逢时.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03).